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贫血
  • 3篇蛋白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 3篇多发性骨髓瘤
  • 3篇血清
  • 3篇血小板
  • 3篇铁蛋白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骨髓
  • 3篇骨髓瘤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血清转铁蛋白
  • 2篇血清转铁蛋白...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亚群
  • 2篇生成素
  • 2篇受体

机构

  • 12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2篇范小红
  • 9篇孙丽华
  • 9篇邹健
  • 8篇孟亚红
  • 6篇王雪莲
  • 1篇周福建
  • 1篇查芳芳
  • 1篇程韵枫
  • 1篇陈凤梅
  • 1篇郑亚路
  • 1篇韩秀华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吉林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华南国防医学...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化疗肿瘤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化疗肿瘤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76例化疗的肿瘤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1:rhEPO 10 000 U/次,皮下注射(s.c),每周3次,持续8周;治疗组2:rhEPO 20 000 U,1次/周,持续8周;对照组:不给予rhEPO,其他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rhEPO治疗后2周Hb增加分别为(10.2±5.3)g/L和(10±5.9)g/L;治疗后4周Hb增加分别为(21.2±7.8)g/L和(20.8±5.8)g/L;治疗后6周Hb增加分别(26.2±6.4)和(23.7±6.8)g/L;治疗后8周Hb增加分别为(30.3±8.8)和(29.0±7.9)g/L。治疗组1(每周3次)和治疗组2(每周1次)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从第2周开始平均Hb水平即稳步升高(P<0.05)。结论:rhEPO能有效治疗肿瘤患者化疗中贫血,保障化疗正常进行。每周3次与每周1次相比,提高化疗中患者Hb水平,两者差异不大。
邹健孙丽华孟亚红范小红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肿瘤贫血化疗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沙利度胺相关的周围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沙利度胺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沙利度胺及化疗治疗,对照组仅予沙利度胺及化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炎的发生率及发生强度。结果治疗组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为55.0%(11/20),对照组为70.0%(14/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及腓总神经的MCV、腓浅神经的SCV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减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沙利度胺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韩秀华孙丽华邹健孟亚红范小红王雪莲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沙利度胺谷胱甘肽
铁蛋白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检测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患者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水平与病程进展有相关性,随着病情好转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为研究SF在AL病程中的变化规律与临床意义,本研究观察了68名在作者医院住院的AL患者的SF含量,发现SF的变化对AL患者的治疗效果、病情变化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范小红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血清铁蛋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18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1,疗程14 d或血小板>100×109/L后停药,动态观察患者血常规,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并分析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CR)7例,有效(R)8例,无效(NR)3例。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10±5.4×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平均最高值为116.4±82×109/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P<0.01)。多数患者对药物耐受良好。rhTPO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呈正相关(r=0.582,P=0.003)。结论 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微,骨髓巨核细胞数越多的患者疗效越显著。
孙丽华孟亚红邹健范小红王雪莲
关键词:血小板生成素免疫性巨核细胞
改良PAD方案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硼替佐米剂量的PAD方案(硼替佐米+表阿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PAD方案治疗的32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硼替佐米1.3mg/m^2静脉注射(d 1、d 4、d 8、d 11)+表阿霉素20mg静脉滴注(d 1~4)+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d 1~4、d 8~11)治疗20例(PAD 1组);硼替佐米1.6mg/m^2静脉注射(d 1、d 8、d 15)+表阿霉素20mg静脉滴注(d 1、d 8、d 15)+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d 1~2、d 8~9、d 15~16)治疗12例(PAD 2组)。两组均以28d为1个疗程,化疗3~6疗程。比较两组MM患者完成3个疗程后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PAD 1组总有效率为80.0%,PAD 2组为8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D 1组带状疱疹(30.0%vs 0%)患者多于PAD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D 1组与PAD 2组胃肠道反应(20.0%vs16.7%)、周围神经炎(25.0%vs 16.7%)、粒细胞减少(15.0%vs 16.0%)、血小板减少(10.0%vs 8.0%)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硼替佐米1.6mg/m^2每周1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治疗与硼替佐米1.3mg/m^2每周2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疗效相似,且硼替佐米1.6mg/m^2每周1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不良反应更少,更为安全。
邹健孙丽华孟亚红范小红王雪莲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疗效安全性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析
2010年
消化性溃疡出血易引起失血性贫血,且大多表现为缺铁性贫血。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除输血之外,补充铁剂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本研究观察并比较蔗糖铁注射液与口服速立菲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致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范小红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出血缺铁性贫血蔗糖铁注射液出血患者失血性贫血补充铁剂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合并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患者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的异常漂移变化,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根据HBs Ag是否阳性将82例NHL患者分为阳性组26例和阴性组56例,观察2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IL-6、CD3^+、CD4^+、CD8^+、CD4^+/CD8^+、CD19^+、CD4^+CD25^+Treg和NK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阳性组的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2组治疗前TNF-α、IL-10、IL-6、CD3^+、CD4^+、CD8^+、CD4^+/CD8^+、CD19^+、CD4^+CD25^+Treg和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IL-10、IL-6、CD8^+、CD19^+、CD4^+CD25^+Tre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而阴性组变化较阳性组更为明显(P均<0.05);治疗后阳性组的TNF-α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和阴性组(P均<0.05)。结论 NHL合并HBs Ag阳性患者化疗效果明显低于HBs Ag阴性患者,其机制可能与HBV加剧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紊乱及Th细胞的异常漂移有关。
范小红孟亚红邹健王雪莲孙丽华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乙型肝炎化疗T淋巴细胞亚群
慢性病贫血患者测定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评估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在慢性病性贫血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对 4 2例慢性病贫血病人经骨髓可染铁检测分为慢性病贫血伴缺铁 (ACDID)组 ,慢性病贫血不伴缺铁 (ACDNID)组及 30例缺铁性贫血 (IDA)进行血红蛋白 (Hb)、红细胞平均容积 (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及血清铁蛋白 (SF)、血清转铁蛋白受体 (STfR)的检测及计算STfR/SF、STfR/logSF的比值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 2例慢性病贫血患者中骨髓可染铁缺乏 2 2例 ,占5 2 % ;缺铁性贫血组与慢性病贫血伴缺铁组SF值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1) ,慢性病贫血伴缺铁组与慢性病贫血不伴缺铁组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STfR、STfR/logSF值在IDA、ACDID组均升高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而ACD NID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慢性病贫血伴缺铁与不伴缺铁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1)。STfR与SF呈负相关 (r =- 0 .39P <0 .0 1)。结论 :慢性病贫血患者约有半数合并缺铁。STfR是一种新的反映机体铁贮存状况指标 ,能准确评估慢性病贫血病人体内贮存铁状况 ,STfR、STfR/logSF可作为诊断ACD是否合并缺铁的诊断依据。STfR与SF间在缺铁性贫血中呈负相关。
孙丽华郑亚路范小红邹健
关键词:慢性病贫血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缺铁
根除幽门螺杆菌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中的发生率及清除Hp对ITP疗效的影响。方法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或胃镜取材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88例ITP患者的Hp感染情况,并选择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将88例受检者中的60例Hp(+)ITP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抗Hp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糖皮质激素。结果 ITP组Hp感染率为68.1%,而健康对照组Hp感染率46.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30例Hp(+)患者经抗Hp治疗后总有效率90%(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63%(19/30),两组比较P<0.05;1年内复发率治疗组4例(13.3%),对照组14例(46.7%),两组比较P<0.05。结论 ITP患者有高Hp感染率,抗Hp治疗可作为Hp阳性ITP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并可减少其复发。
孙丽华孟亚红邹健范小红王雪莲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幽门螺杆菌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评价MM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初诊MM患者和24例健康献血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分别采用溴甲酚绿法、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结果:与健康献血者比较,MM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无显著改变(P>0.05),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升高(P<0.05),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CD19^+B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0.05),CD4^+CD25^+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P<0.01)。CD4^+CD25^+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与MM的疾病分期呈正相关,与MM患者血清中的β2-MG浓度亦呈正相关(P<0.05)。结论:MM患者体内在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其肿瘤负荷、病情进展及预后有关。CD4^+CD25^+Treg细胞的表达异常可能是MM免疫逃逸的一个重要机制。
邹健孙丽华孟亚红范小红王雪莲程韵枫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