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新 作品数:11 被引量:8 H指数:2 供职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成功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艾森曼格综合征1例 艾森曼格综合征又称为肺动脉高压性右至左分流综合征。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的高阻力状态持续发展有关,为肺动脉显著高压而有右至左分流时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的禁忌证。肺动脉高压分为动力型肺动脉高压和阻力... 吴炳祥 梁兆光 富路 曲秀芬 李元十 范志新 刘培栋 宋丽云 李为民文献传递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导致封堵器脱落的经验教训(附1例报道) 自上世纪90年代 Amplatzer 封堵器发明以来,介入的方法治疗先心病日趋完善,已成为先心病规范化治疗的一部分,因其安全、创伤小而日益受到患者的青睐,但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封堵器的脱落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受到足够的 吴炳祥 富路 范志新 孟繁超 李元十 刘培栋 宋丽云 李为民文献传递 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的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灶周围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各组再根据术后开始干预的时间窗细分为术后6、12、24、48及72 h 5个亚组,每组8只。治疗组给予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其他各组正常饲养。14 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nestin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点均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后6-72 h,治疗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6-72 h时间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脑梗死后6-72 h nestin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模型组及治疗组(P〈0.01);而治疗组各时间点的nestin阳性细胞数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内各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梗死后24 h nestin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其他各时间点(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为脑梗死后24 h;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梗死灶周围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有关。 张璇 张卓然 段淑荣 蒋莱 范志新关键词:脑梗死 康复训练 神经功能缺失 巢蛋白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心病术中肺动脉压力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4例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实施封堵,观察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有无降低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分析患者是否适合封堵。... 范志新 吴炳祥 富路 李元十文献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IGF-1的水平及意义 本文通过观察先心病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在介入封堵术前和介入封堵术后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IGF-1的水平有否差异,来探讨IGF-1与先心病肺动脉高压关系,及先心病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可能机制,以期寻找诊断和治疗先心病肺动脉高压... 范志新关键词:胰岛素 肺动脉高压 先天性心脏病 超声心动图 文献传递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被引量:5 2009年 孙建涛 吴炳祥 李剑 刘大勇 范志新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术后 介入封堵治疗 18例顽固性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所致肾性高血压(renal hypertension)患者,经肾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血压、肾功能及服用降压药物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18例... 李剑 吴炳祥 刘大勇 范志新 孙建涛 宋立云关键词:肾性高血压 动脉狭窄 介入疗法 疗效分析 文献传递 经皮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发生迷走性晕厥1例 2008年 范志新 吴炳祥 富路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 导管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心电图示 降主动脉 丹参粉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丹参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8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选用丹参粉针800mg 加入5%葡萄糖500 ml 静脉输注,每天1次,14天为一疗程;对照组43例,仅予常规治疗。观察疗效。结果:①缓解... 范志新关键词:冠心病 心绞痛 丹参粉针 疗效观察 文献传递 跑台训练与强制性运动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对比性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跑台训练与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差异。方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跑台训练组(T组)、强制性运动训练组(C组),每组10只,T组及C组于造模后24 h分别进行跑台训练及强制性运动训练,其他各组正常饲养。于术后14天、21天及28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评分),随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梗死灶周围巢蛋白(Nestin)、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各亚组同一时间NSS评分组间比较:C组、T组评分高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C组评分明显低于T组(P<0.05);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组Caspase-3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P<0.05),而Nestin、GFAP的表达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P<0.05)。T组Caspase-3的表达明显高于C组(P<0.05),Nestin、GFAP的表达低于C组(P<0.05)。结论:跑台训练与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2种方法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均有效;强制性运动的效果优于跑台训练。 张璇 张卓然 段淑荣 蒋莱 范志新关键词:跑台训练 康复训练 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