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琼琳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乙烯
  • 2篇乙烯基
  • 2篇烯基
  • 2篇沥青
  • 2篇煤沥青
  • 2篇聚苯
  • 2篇聚苯胺
  • 2篇二乙烯基苯
  • 2篇改性煤沥青
  • 2篇苯胺
  • 2篇DVB
  • 1篇单重态
  • 1篇盐酸
  • 1篇研究型
  • 1篇研究型实验
  • 1篇延迟荧光
  • 1篇氧化物
  • 1篇印花
  • 1篇印花工艺
  • 1篇印花技术

机构

  • 6篇福州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6篇谢琼琳
  • 2篇林起浪
  • 2篇吕秋丰
  • 1篇曹静
  • 1篇程贤甦
  • 1篇苏武
  • 1篇李新贵
  • 1篇覃韬
  • 1篇王炳喜
  • 1篇黄美荣

传媒

  • 2篇煤炭转化
  • 1篇有机化学
  • 1篇印刷杂志
  • 1篇大学化学
  • 1篇石油化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数字印花和数字印花墨水被引量:1
2005年
谢琼琳
关键词:数字印花技术喷印系统专用染料印花工艺节约能源
盐酸掺杂微/纳米结构聚苯胺的制备被引量:2
2008年
以盐酸为掺杂剂,采用无模板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高聚合回收产率(90%)的微/纳米结构导电聚苯胺。通过场发射扣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四探针技术对聚苯胺的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苯胺在1.0 mol/L盐酸水溶液中0℃反应24 h(无搅拌),可制得直径为30~43 nm、长度为186~600nm的聚苯胺纳米纤维;当聚合反应时间为72h时,可得到直径为43~57nm、长度为0.86~1.43μm的聚苯胺纳米纤维和外直径为1.2~2.2μm的纳米纤维自组装聚苯胺微球。盐酸掺杂微/纳米结构聚苯胺的导电性良好,室温电导率可达5.0 S/cm,且在不同溶剂中表现出明显的溶致变色性能。
吕秋丰程贤甦谢琼琳黄美荣李新贵
关键词:聚苯胺盐酸自组装
二乙烯基苯改性煤沥青的热解行为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研究了二乙烯基苯(DVB)改性中温煤沥青的常压热解行为.采用SEM,TG-DTG和Raman等技术对改性煤沥青的形貌、热解过程及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表明,DVB改性煤沥青中出现粒状物聚集体,改性前后煤沥青的热解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常压热解DVB改性煤沥青,可制备出粒径小于5μm且有序度较低的炭微球.
林起浪谢琼琳
关键词:DVB煤沥青热解炭微球
聚苯胺-木质素磺酸复合物的合成及其染料吸附性能——介绍一个综合性研究型实验被引量:6
2017年
以苯胺为单体,木质素磺酸为分散剂,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合成成本低廉、吸附性能优异的聚苯胺-木质素磺酸(PAL)复合物。要求学生掌握复合物的合成操作步骤、复合物的表征及其染料吸附性能测试的方法。通过对比实验结果,为研究型实验教学提供思路。该实验利于加深学生对高分子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
吕秋丰谢琼琳曹静
10-甲基-10H-吩噻嗪-5,5-二氧化物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被引量:3
2016年
设计并合成了四种基于10-甲基-10H-吩噻嗪-5,5-二氧化物为受体(A),9,9-二甲基-9,10-二氢吖啶(DMAC)或吩噁嗪(PXZ)为给体(D)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化合物1a、1b、2a和2b,并研究它们的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2a甲苯溶液的最大发射波长(λmax)和除氧后的荧光量子效率(Φd)分别为422 nm和0.367,而1a和1b分别为455 nm、0.083和511 nm、0.098.室温下1a和1b掺杂的PMMA薄膜的荧光寿命(τfilm)分别为5.78和20.00μs.根据77 K时的时间分辨荧光和磷光光谱得到1a和1b的最低单重态(S_1)-最低三重态(T_1)的能级差ΔE_(ST)分别为0.203和0.177 e V,表明它们都是潜在的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热重分析表明四种化合物热分解温度高于420℃.
郑月游谢琼琳王炳喜
关键词:吩噻嗪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二乙烯基苯改性煤沥青的工艺及性能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以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对煤沥青进行了改性,并对其工艺及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溶剂对改性前后煤沥青的组分进行分析,并测定不同工艺改性沥青的软化点、残炭率及密度等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对改性煤沥青炭化产物的形貌进行观察.研究表明,改性工艺对改性煤沥青的组成和性能影响很大.
苏武林起浪覃韬谢琼琳
关键词:DVB煤沥青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