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维松

作品数:114 被引量:871H指数:16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9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4篇低频振荡
  • 13篇非线性
  • 13篇暴雨
  • 12篇正压
  • 12篇热带
  • 12篇降水
  • 11篇振荡
  • 9篇数值模拟
  • 9篇高纬
  • 9篇值模拟
  • 8篇海气
  • 7篇东亚飞蝗
  • 7篇气候
  • 7篇西太平洋
  • 7篇夏季
  • 7篇飞蝗
  • 7篇副热带
  • 6篇地表
  • 6篇年代际
  • 6篇年代际振荡

机构

  • 8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0篇中国气象局
  • 8篇江苏省气象局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上海市气象局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安徽省气象局
  • 4篇中国气象局兰...
  • 4篇海南省气象局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宁夏气象防灾...
  • 2篇湖北省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广州市气象局
  • 1篇教育部
  • 1篇江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14篇陆维松
  • 28篇陶丽
  • 11篇邵海燕
  • 8篇岳彩军
  • 6篇濮梅娟
  • 5篇段海霞
  • 5篇毕宝贵
  • 5篇邱明宇
  • 4篇李艳杰
  • 4篇周广庆
  • 4篇曾明剑
  • 4篇官元红
  • 4篇田红
  • 3篇郭品文
  • 3篇王尚荣
  • 3篇郭建茂
  • 3篇张恒德
  • 3篇夏瑛
  • 3篇汪汇洁
  • 2篇刘文泉

传媒

  • 30篇南京气象学院...
  • 12篇气象学报
  • 8篇热带气象学报
  • 7篇大气科学学报
  • 5篇气象科学
  • 4篇高原气象
  • 3篇气象
  • 3篇大气科学
  • 2篇中国科学(B...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2007年中...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第六次全国动...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遥感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8篇2009
  • 14篇2008
  • 14篇2007
  • 10篇2006
  • 10篇2005
  • 13篇2004
  • 6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6
  • 2篇1995
  • 6篇1994
  • 1篇1992
1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时间序列突变分析
2004年
用累积距平和Mann Kendall方法研究了 195 0~ 2 0 0 0年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及其突变 ,结果表明 :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十分明显 ,1985年以后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程度明显加重 ,飞蝗的发生面积在 196 6年发生突变。气候变化可能是近几年河南省东亚飞蝗再次持续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秋蝗比夏蝗发生程度波动性更大的原因可能在于蝗虫自身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
孔海江陆维松王蕊王晓丹吕国强
关键词: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突变
El Nio、La Nia事件与太阳活动对河南省东亚飞蝗大发生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用研究灾变规律的关键时方法分析了El Nio、La Nia事件和太阳活动对河南省东亚飞蝗 (Locus 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的影响。结果发现, El No和La Nia事件不会促使河南省沿黄地区东亚飞蝗的大发生, 并得出El Ni no和La Ni na事件对飞蝗大发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其发生地的天气、气候 (主要是降水), 从而影响飞蝗的大发生。在太阳黑子相对数高年的后一年, 河南省东亚飞蝗大发生的可能性超过90%。
孔海江陆维松王晓丹吕国强王蕊
关键词:东亚飞蝗LANINA太阳黑子
ENSO事件与北半球中高纬低频振荡被引量:15
2006年
采用诊断方法研究了El Ni(?)o和La Ni(?)a事件与北半球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用1950-2003年北半球中高纬逐日500 hPa高度场资料进行功率谱分析得出:(1)ENSO事件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有调频作用,即夏季低频振荡较弱,冬季低频振荡较强。(2)El Ni(?)o(La Ni(?)a)事件有使低频振荡周期缩短(延长)的趋势。(3)ENSO事件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调频作用比中低纬明显。
邱明宇陆维松王尚荣
关键词:大气低频振荡功率谱分析ENSO
正压大气波动准共振的数值试验被引量:1
1996年
利用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全球谱模式,对三个行星波准共振相互作用作了数值试验,取两类准共振波矢:(1)K_1+K_2+K_3=0,ω_1+ω_2+ω_3=Δω;(2)k_1+k_2+k_3=0,l_1+l_2+l_3=Δl,ω_1+ω_2+ω_3=0,分别积分90 d,得到了一些重要结果:(1)纬向波数 k=1,2,3的三个行星波存在着较强的波一波相互作用;(2)由于波波相互作用.这三个行星波存在着周期为20~45 d 左右的低频振荡,并且还普遍存在着准双周振荡;(3)上述低频周期与三个波的初始振幅有关。
陆维松刘念马淑杰陶丽
关键词:低频振荡大气波动
1997/1998 E1 Nino事件发生、发展可能机制的完善
基于LDEO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将东、西太平洋暖池及异常北风、西风一并结合起来考虑,完善了1997/1998 E1 Ni(n)o事件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异常西风驱动西太平洋暖池东端暖水向东伸...
岳彩军陆维松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
“1998年二度梅”暴雨与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04年
对1998年7月20日00时—8月1日12时这段梅雨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利用MM5V3中尺度模式作梅雨暴雨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本次梅雨暴雨分为3大段过程,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可能是3段梅雨暴雨形成的重要机制;(2)扰动风场增长与降水增长关系密切,扰动风场的增长会超前于降水的增长,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增强可能使降水增强;(3)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主要发生在高层200hPa,中层500hPa也有发生。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使线性对称稳定的大气变为不稳定。降水区和暴雨中心主要位于高层200hPa和中层500hPa扰动风场极大值南侧与低层850hPa扰动风场极大值北侧之间。(4)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扰动的e折时间和空间尺度,分别为5~8h和200~300km。
夏瑛陆维松
关键词:亚临界对称不稳定非线性梅雨暴雨
浙江省登陆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初探被引量:7
2003年
利用52a(1949—200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本资料,分析了热带气旋在浙江省登陆的一般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热带气旋分为入海类和消失类,从而进一步分析了热带气旋登陆后的强度变化、维持时间、消失位置等气候规律。
龚陆维松陈东升
关键词:热带气旋灾害性天气气候特征
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结果检验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在2000年12号台风(Prapiroon)影响期间,其外围对淮河流域东北部造成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响水24h降水量达到800mm。文中所用的模式是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研制的一个三维非静力可压缩数值区域预报模式ARPS(V5.2)。采用了3层单向嵌套网格,Domain1中心取为(27.5°N,117.5°E),格距45km,格点数为75×75;Do-main2中心取为(31.5°N,119.5°E),格距15km,格点数为140×140;Domain3中心取为(33.5°N,119.5°E),格距5km,格点数为180×180;垂直方向分为35层,垂直格距为625m。所利用的资料为:2000年8月29—31日每日4个时次(00、06、12、18时)1°×1°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713雷达资料、GMS-5红外云图、探空报、地面加密资料。物理过程选用简单冰相方案,Kain和Fritsch积云参数化方案。对逐时的卫星云图、713雷达图像进行数值反演,结合探空资料反演出暴雨中深对流系统的水汽三维分布情况,通过三维同化系统ADAS处理,同化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再用ARPS模式进行数值积分,从8月29日08时开始到31日08时结束,积分48h。并结合雷达资料、红外云图、探空报、地面加密资料等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RPS较好地模拟了在台风移动的左前方、在高空槽与副高之间出现的中尺度强暴雨区,模拟降水区及暴雨中心位置与实况较为一致。利用模拟大气中的水物质模拟了雷达回波,与实际雷达回波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过程中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4条对流带的交汇点在响水附近。并将模式模拟的T-lgp图与实际T-lgp图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次暴雨过程的不稳定性。持续的高空风垂直切变为对流系统的发展提供动能,造成对流系统斜压发展,有利于降水集中在某一固定的地点。由于模拟结果与实况较为接近,因此可以利用模拟结果作为对该暴雨过程作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王亦平陆维松潘益农王元
关键词:特大暴雨数值模拟雷达回波
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Ⅱ:不稳定条件及其增强和维持机制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利用"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几种不稳定对流涡度矢量(CVV)与中尺度深湿对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稳定条件的增强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中低层对流不稳定是深湿对流系统发生的先决条件,由于低层存在辐合,使得周围湿空气向暴雨区集中,对流单体在暴雨区汇聚,且发生合并增强,台风左前方向暴雨区输送对流不稳定能量等,是使得暴雨区对流不稳定重新建立和加强的重要机制。(2)深湿对流系统的中低层不仅有对流不稳定,而且还有斜压不稳定、条件对称不稳定,而中高层必须有湿斜压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深湿对流系统中高层西(北)侧为负MPV2柱,东(南)侧为正MPV2柱;(3)深湿对流系统中惯性不稳定柱与惯性稳定柱相间分布,西(南)侧为负CVV柱,东(北)侧为正CVV柱,负CVV柱对深湿对流起激发作用;(4)惯性不稳定、湿倾斜不稳定和条件不稳定产生强的倾斜式对流,而强的倾斜式上升运动加强了深对流系统北侧高层的南风分量,因深对流系统南侧低层出现补偿性下沉气流,因而低层南风加强,高低空急流中心的加强会进一步加强对流的发展,使得惯性不稳定、湿倾斜不稳定及条件不稳定增强和维持,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5)在暴雨中心以东维持一顺切变环流,同时暴雨中心的浅对流单体吸收来自南方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尺度辐合线与β中尺度涡旋对对流单体起组织和增强作用,对流系统中辐合、辐散柱相间分布,强散度柱与强涡柱互伴互耦,都有利于形成中尺度深湿对流系统,使不稳定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使得不稳定得到增强和维持。
王亦平陆维松潘益农王元
关键词:对流涡度矢量
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4年
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内外关于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的应用及分析研究,指出了模式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并评析了模式改进工作,最后进行了讨论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岳彩军陆维松李清泉梁旭东端义宏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