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国军

作品数:9 被引量:63H指数:8
供职机构:武警部队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腰椎
  • 5篇螺钉
  • 4篇椎弓
  • 4篇椎弓根
  • 4篇椎弓根螺钉
  • 4篇下腰椎
  • 3篇生物力学
  • 3篇螺钉固定
  • 3篇瞄准器
  • 3篇内固定
  • 3篇脊柱
  • 3篇关节
  • 3篇关节突
  • 2篇单侧
  • 2篇单侧椎弓根
  • 2篇单侧椎弓根螺...
  • 2篇融合术
  • 2篇椎板
  • 2篇椎板关节突
  • 2篇椎弓根螺钉固...

机构

  • 6篇武警部队
  • 3篇武警浙江省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篇吴鹏
  • 9篇曾忠友
  • 9篇陈国军
  • 7篇张建乔
  • 7篇严卫锋
  • 6篇汤永华
  • 6篇金才益
  • 4篇唐宏超
  • 4篇宋永兴
  • 2篇严卫峰
  • 2篇韩建福
  • 2篇王斌
  • 1篇江春宇
  • 1篇裴斐
  • 1篇毛克亚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第二届全国中...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1
2011年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男8例,女22例;年龄39-68岁,平均53.7岁。腰椎间盘退变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4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5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I度)6例。L3.4 2例、L4.5 20例、L5^S-1 8例。采用单侧显露、减压、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在自行设计的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进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影像学评价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elation,JOA)下腰痛评分系统(29分法)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75-110min,平均89min;术中出血量为18-500ml,平均285ml,均未输血。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Ⅰ型24例,Ⅱ型6例。术后2例病例出现终板切割,融合器部分陷入终板及椎体内。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5个月。除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6.7%。随访过程中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未出现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移位现象。JOA评分由术前的10-16分(平均13.0分)提高到22-27分(平均25.2分),改善率为61.7%-90.5%,平均72.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曾忠友严卫锋陈国军汤永华吴鹏宋永兴金才益张建乔王斌唐宏超
关键词:腰椎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
腰椎双节段不同固定方式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 对比腰椎双节段不同固定方式的力学稳定性. 方法 取6具正常成人甲醛固定腰椎标本(L2 ~S1),递进式采用不同固定方式行L3/4、L4/5固定并分为5组:A组(正常标本组)、B组(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融合器置入组)、C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器置入组)、D组(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融合器置入组)和E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器置入组).加载下分别测量、计算并对比每组固定节段的各向活动度、稳定指数、轴向位移和轴向刚度. 结果 相对正常标本组,4种固定方式均减少了固定节段L3/4和L4/5各向活动度,提高了脊柱的稳定性和刚度,但不同的固定方式间,其各向活动度和轴向位移的减少、稳定指数的提高和轴向刚度的增加不同,其中,B组与C组、D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分别与B组和C组、E组分别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融合器置入可作为腰椎双节段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曾忠友吴鹏陈国军严卫锋张建乔裴斐唐宏超宋永兴韩建福
关键词:脊柱损伤生物力学
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应用于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比较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51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无严重不稳。其中26例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A组),2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和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优于B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当,但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
曾忠友汤永华陈国军严卫峰吴鹏张建乔金才益
关键词:腰椎椎弓根螺钉椎间融合
下腰椎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下腰椎不同固定方式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新鲜成人尸体下腰椎标本6具,测定L4/5节段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个方向ROM和刚度值的变化,按5组顺序依次测试:A组(正常下腰椎标本组);B组(单侧椎板关节突...
曾忠友陈国军吴鹏严卫锋汤永华金才益
关键词:腰椎疾病金属内固定术生物力学稳定性
文献传递
下腰椎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被引量:23
2011年
目的观察下腰椎不同固定方式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新鲜成人尸体下腰椎标本6具,测定L4/5节段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个方向ROM和刚度值的变化,按5组顺序依次测试:A组(正常下腰椎标本组);B组(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C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D组(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E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结果与A组比较,B组各运动状态ROM有减少,而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各运动方向ROM与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各运动状态ROM有减少,而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D组各运动方向ROM与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C组各运动状态ROM有增加,而刚度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稳定性,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具有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同的稳定性,临床上可根据病例的具体情况,如身高体质量指数、病变类型及病变节段稳定程度选择性地应用上述两种固定融合方法。
曾忠友陈国军吴鹏严卫锋汤永华金才益
关键词:下腰椎螺钉椎间融合稳定性
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在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探讨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2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29~70岁,平均52.0岁,病史1.5个月~30年,平均47.1个月,均有腰痛病史,伴双下肢放射4例,伴一侧下肢放射20例。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例。病变部位:L4、5节段21例,L5S1节段3例,L3、4L4、51例,L4、5L5S11例。采用全麻,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小切口完成椎管减压、髓核摘除及椎间融合器置入术。[结果]本组切口长3.8~5.9 cm,平均4.4 cm,手术时间55~100 min,平均72 min;术中出血量100~380 ml,平均190 ml,均未输血;术后切口引流量50~300 ml,平均162 ml。术后切口无感染、无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6.8个月,本组病例除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于术后6个月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96.1%。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但大部分病例出现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器部分陷入终板。最后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的11~16(平均13.1分)提高到21~27(平均24.6分),改善率为60.6%~89.7%,平均71.6%。[结论]瞄准器引导下经皮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简单、准确和安全等优点,其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较好方法。
曾忠友张建乔严卫锋汤永华陈国军金才益王斌江春宇吴鹏
关键词:瞄准器下腰椎
下腰椎病变三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以及双侧椎弓根螺钉三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下腰椎病变的优缺点。[方法]自2007年6月~2009年12月分别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A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B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C组)三种方法治疗下腰椎病变共84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A组26例,B组30例,C组28例;记录并对比三种手术方法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通过影像学评价三种手术方法病例其术前、术后、最后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其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三组病例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液量等方面A组优于B组和C组,B组优于C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在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方面三组病例术后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最后随访时A组病例有明显的丢失,而B组和C组病例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维持。最后随访时融合率为:A组96.2%,B组96.7%,C组92.9%,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最后随访时JOA评分,三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省等优点,特别是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的置入进一步减少了创伤,提高了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但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强度有限,需慎重选择,而�
曾忠友严卫锋陈国军张建乔唐宏超吴鹏宋永兴金才益
关键词:腰椎瞄准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应用于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男16例,女46例;年龄27~72岁,平均51.6岁。其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1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L3,4 5例,L4,5 42例,L5S1 15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0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2例(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观察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椎间融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角。对比两组病例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程度,并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神经根或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功能恶化现象。两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在椎间隙高度方面,两组病例术后5 d与术前相比,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 d相比,均获得良好的维持。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或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
曾忠友吴鹏毛克亚孙德弢严卫锋陈国军宋永兴张建乔唐宏超韩建福
关键词:腰椎椎弓根螺钉脊柱融合术
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比较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6月,采用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47例,其中开放置钉21例,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2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史时间、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两组病例术中导针穿刺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术后螺钉位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个月,两组病例融合率无差异。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最后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置钉相比,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具有创作小、操作简单、准确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因此,瞄准器可作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的较好选择。
曾忠友陈国军汤永华严卫峰吴鹏张建乔
关键词:瞄准器下腰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