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霍守俊

作品数:12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基因
  • 4篇蛋白
  • 4篇再灌注
  • 4篇再灌注损伤
  • 4篇缺血
  • 4篇缺血再灌注
  • 4篇缺血再灌注损...
  • 4篇胃癌
  • 4篇连环蛋白
  • 4篇基因敲除
  • 4篇灌注
  • 4篇灌注损伤
  • 4篇肝脏
  • 4篇Β-连环蛋白
  • 3篇凋亡
  • 3篇小鼠
  • 2篇直肠
  • 2篇直肠肿瘤
  • 2篇生物学
  • 2篇鼠肝

机构

  • 6篇苏州大学
  • 6篇山东省医学科...

作者

  • 12篇霍守俊
  • 6篇甄亚男
  • 5篇石会勇
  • 5篇徐忠法
  • 3篇孔凡志
  • 2篇王若谷
  • 2篇王斌
  • 2篇赵春红
  • 1篇李芳
  • 1篇张西坤
  • 1篇李成军
  • 1篇肖瑞雪
  • 1篇鲁守堂
  • 1篇韩钢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2
  • 4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LA—taTME)与传统腹腔镜(LTME)手术治疗直肠癌的短期疗效。方法检索2016年1月前,Pubmed、Embase、Ovi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U及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比较LA.taTME与LTME临床疗效的临床研究。由两位作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MINORS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共12项指标,每项2分,最高24分,16分以上表示文献质量较高。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开腹率、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率和直肠系膜不完整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病例对照研究,文献质量均在16分以上。合计纳入479例患者。其中LA—taTME组208例,LTME组2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位置和肿瘤临床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LTME组相比,LA—taTME组术后标本的直肠系膜不完整率低(OR=0.29,95%CI:0.10~0.84,P=0.02),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亦低(OR=0.59,95%CI:0.35~0.97,P=0.04),术后住院时间短(MD=-1.66,95%C1:-3.22—-0.11,P=0.04);而两组手术时间(MD=-14.49,95%CI:-37.87~8.90,P=0.22)、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MD=-0.45,95%CI:-1.98~1.08,P:0.56)、中转开腹率(OR=0.31,95%C1:0.08~1.24,P=0.10)、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率(OR=0.43,95%CI:0.17—1.04,P=0.0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LTME相比,LA—taTME治疗直肠癌短期疗效相当,但LA—taTME可降低术后标本直肠系膜不完整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甄亚男肖瑞雪石会勇霍守俊徐忠法
关键词:直肠肿瘤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META分析
靶向核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构建及其分泌IFN-γ功能验证
2020年
目的构建靶向实体瘤微环境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诱导微环境中IFN-γ的表达,以达到抗肿瘤的目的。方法筛选核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嵌合抗原受体(CAR);将CAR亚克隆到慢病毒载体后转染HEK293细胞,包装成表达CAR的慢病毒,转导HEK293F细胞后,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AR表达细胞比例判断转导效率;将CAR表达慢病毒转导活化T细胞后形成CAR-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在不同抗原(核小体抗原、Brefeldin A、二者联合)诱导下或核小体抗原单独诱导0、2、48 h时CAR-T细胞分泌IFN-γ情况。结果在培养10~15 d时,表达CAR的HEK293F细胞比例达53.04%~87.17%。在核小体抗原、Brefeldin A、二者联合组诱导下,分泌IFN-γ的T细胞比例分别为0.028%、0.034%、3.570%;核小体抗原诱导0、48 h时检测不到分泌IFN-γ的CAR-T细胞,2 h时分泌IFN-γ的CAR-T细胞最多。结论成功构建靶向核抗原的CAR-T细胞,且该细胞具有IFN-γ分泌功能。
徐忠法甄亚男赵春红王若谷张西坤李成军鲁守堂霍守俊韩钢杨美家
关键词:Γ干扰素
MiR-650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影响及临床意义
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其5年生存率仅约30%-40%。目前胃癌发病的microRNA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资料仍相当有限,本文研究miR-650的表达与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等活动之间的关系...
霍守俊
关键词:胃癌组织细胞生物学流式细胞仪
文献传递
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治疗上的应用研究
石会勇甄亚男霍守俊徐忠法
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比较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6例贲门癌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全胃切除术治疗组(total gastrectomy,TG组)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组(proximal gastrectomy,PG组),每组各28例,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结果 TG组患者和PG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3%和17.9%,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TG组患者和PG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57.1%(16/28)和39.3%(11/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临床疗效优于近端胃切除术,该术式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
石会勇甄亚男王斌霍守俊徐忠法
关键词:贲门癌全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临床疗效
特异性敲除β-连环蛋白基因对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构建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观察β-连环蛋白(13-catenin)基因在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Cre—lox系统构建肝细胞特异性敲除B—catenin基因小鼠模型,90min半肝血流阻断制造肝脏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分为B—catenin基因敲除组及对照组,再灌注后0…3620h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TJT)、谷草转氨酶(AST)及其肝脏组织学改变。结果肝细胞特异性敲除p—catenin基因小鼠基因表型为:ctnnb纯合(10xP/loxP)并且Alb—Cre阳性表达,Westernblot方法证实其β-catenin蛋白表达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再灌注3、6、20h敲除组小鼠血清ALT水平分别为282、405及128U/ml;对照组分别为221、295及101U/ml。敲除组AST水平分别为603、805及396U/ml;对照组分别为421、398及336U/ml,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肝细胞坏死、窦状隙充血以及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重于对照组。结论B—catenin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起保护作用。
周文华霍守俊孔凡志周联明张学利
关键词:Β-连环蛋白缺血再灌注损伤基因敲除肝脏小鼠
β-连环蛋白保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2011年
目的应用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β-连环蛋白(β-catenin)对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建立β-catenin基因敲除小鼠(实验组,6只)和野生型小鼠(对照组,6只)肝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两组小鼠肝组织细胞凋亡;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两组小鼠再灌注后0、6 h时的肝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mRNA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0 h时,实验组肝细胞凋亡数、TNF-αmRNA、IL-6 mRNA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缺血再灌注6 h时,实验组凋亡细胞数为(56±15)个/高倍视野,显著多于对照组的(27±8)个/高倍视野(P<0.05);实验组TNF-αmRNA、IL-6 mRNA分别为2.5±0.3、7.8±2.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0.1、4.8±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β-catenin可通过抗凋亡和抗炎作用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损伤起保护作用。
黄忠明霍守俊孔凡志陈建荣张学利
关键词:Β-连环蛋白缺血再灌注损伤基因敲除小鼠肝脏凋亡
β-连环蛋白保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目的:应用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β-连环蛋白(β-catenin)对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建立β-catenin 基因敲除组和对照组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TUNEL 法检测两组小鼠肝组织细胞凋亡;实时...
黄忠明霍守俊孔凡志陈建荣张学利
关键词:Β-连环蛋白缺血再灌注损伤基因敲除肝脏凋亡
胃癌组织中microRNA-650的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和临床意义
2012年
目的:研究microRNA-650(miR-65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miR-650在胃癌组织标本及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量,胃癌细胞株转染miR-650模拟剂以及miR-650抑制剂-LNA寡核苷酸后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LC-MS/MS系统定量分析筛选miR-650靶蛋白,采用蛋白质印迹检测miR-650靶蛋白RGS7的表达水平。采用裸鼠异种移植模型验证miR-650对胃癌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抑制剂的生物疗效。结果:胃癌细胞株KATO III、NUGC4及SGC-7901高表达miR-650,而NCI-N87及MKN-45仅微量表达miR-650。在转染miR-650抑制剂-LNA寡核苷酸后胃癌细胞增殖水平显著下降,凋亡水平显著上升。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7(regulator of G-protein signaling-7,RGS7)是miR-650下游靶点之一,靶蛋白RGS7表达水平与miR-650表达水平呈负相关,miR-650抑制剂可抑制肿瘤生长。结论:胃癌细胞株中miR-650的高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及转移并抑制其凋亡,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靶蛋白RGS7的表达。
霍守俊薛锋孔凡志李芳单远州周联明张学利
关键词:胃癌凋亡增殖
外周血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及术后随访中的意义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及随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接受结直肠癌筛查人群共计783例,其中确诊结直肠癌患者72例,非结直肠癌患者711例。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外周血SEPT9甲基化检测和病理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SEPT9阳性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术后随访1年,观察外周血SEPT9基因甲基化和患者生存情况的关系。应用SPSS 23.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性别、年龄段、病变位置、TNM分期等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结直肠癌患者SEPT9基因甲基化(70. 8%)显著高于非结直肠癌患者(13. 5%); SEPT9基因甲基化在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阳性率依次为:47. 4%、69. 2%、88. 9%、88. 9%。ROC曲线分析显示,SEPT9的AUC=0. 787,高于CA125和CA199(P <0. 05),其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为86. 5%,特异度为70. 8%。术后随访1年发现,88. 2%的SEPT9基因甲基化阳性患者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转为阴性,与SEPT9甲基化转阴性的患者相比较,SEPT9甲基化未转为阴性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可能作为评估结直肠癌风险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检测指标。
石会勇赵春红甄亚男霍守俊王若谷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ROC曲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