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艳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输血
  • 1篇单采
  • 1篇单采红细胞
  • 1篇血液
  • 1篇血液成分
  • 1篇血液成分输血
  • 1篇异体
  • 1篇异体输血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手术
  • 1篇输血方式
  • 1篇自体
  • 1篇围手术
  • 1篇围手术期
  • 1篇围手术期输血
  • 1篇临床输血
  • 1篇红细胞
  • 1篇成分输血

机构

  • 4篇大连市中心医...
  • 4篇大连市血液中...
  • 2篇大连市友谊医...
  • 2篇大连市第二人...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高艳
  • 4篇毕晓琳
  • 3篇李宁
  • 2篇于宇
  • 2篇范亚欣
  • 2篇叶萍
  • 2篇汪艳
  • 2篇韩放
  • 1篇周俊
  • 1篇于卫建
  • 1篇马晓露
  • 1篇徐爽
  • 1篇卢发强
  • 1篇杜斌
  • 1篇李玉忠
  • 1篇曲健
  • 1篇王忠利
  • 1篇王东博

传媒

  • 3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腰椎管狭窄减压术与围手术期输血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围手术期输血的影响因素,明确输血种类和输血量的范围,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为建立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围手术期输血的评价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大连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接受腰椎管狭窄减压术患者386例,根据是否输注异体血分为输血组(139例)和未输血组(247例);根据患者的输血量将输血组分为≤4U组和>4U组;根据输血方式分为异体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和(自体+异体)输血组。收集386例腰椎管狭窄减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血常规(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术前、术中、术后)、患者转归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情况)以及围术期输血种类和输血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腰椎管狭窄减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比例为36.01%,患者平均用血量(4.9±2.95)U。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在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Hb、住院天数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组中≤4 U组和>4 U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体输血组和自体输血组在抗生素使用种类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体输血组、(自体+异体)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在其他转归情况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术中输血量与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前血红蛋白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01、0.176、-0.163,呈相关性(P<0.05)。结论对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围手术期输血的影响因素有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前患者Hb,自体输血组、异体输血组和(自体+异体)输血组在对患者术后转归方面基本上无统计学意义。
毕晓琳李宁范亚欣王忠利李玉忠马晓露高艳曲健
关键词:围手术期输血影响因素
临床路径在规范化输血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研究临床路径(CP)在规范化输血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本市5家三甲医院实施临床路径前后输血文书、输血指征及相关检测进行对比。结果实施路径前输血相关记录不合格分别为34%和32%,输血指征不合理达12%,路径后相关记录不合格2%和9.7%,指征不合理达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输血临床路径后,明确了医务人员的责任,有助于临床规范化输血。
毕晓琳李宁高艳汪艳叶萍韩放乔世岩卢发强于宇
关键词:输血
不同自体输血方式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自体输血方式的有效性,促进医疗机构开展自体输血工作,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或大连中心医院行骨科手术的88例自体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n=43),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n=25)及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n=20)。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42例于受试者收集医院行骨科手术,并且术中仅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42)。记录并分析采血前/术前、输血后当天、输血后第4天,各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以及患者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异体输血量等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4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①本研究4组患者采血前/术前的红细胞计数、Hb水平、HCT、血小板计数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输血后当天:4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Hb水平、HCT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57,P=0.008)。其中,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最高[(196.0±43.8)×10^9/L],高于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9);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3)。③输血后第4天:4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64,P=0.013)。其中,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的Hb水平最高[(115.6±23.8)g/L],高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06�
徐爽周俊范亚欣郑井滨王东博尹志群毕晓琳高艳
关键词:血液成分输血单采红细胞异体输血
规范化输血相容性检测路径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路径,规范我市输血相容性检测程序。方法对我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共计1 000份病例,采用χ2检验,统计分析输血相容性检测路径实施前后的差异。结果实施输血相容性检测路径后,在检测前准备、检测过程控制以及血液发放阶段,不合格率均明显降低,各项指标经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规范化输血相容性检测路径的建立,使我市医疗机构输血相容性检测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对保证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毕晓琳李宁于宇于卫建叶萍高艳汪艳杜斌韩放乔世岩卢发强
关键词:临床输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