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现忠
- 作品数:20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莱芜市委党校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论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2001年
-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是中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实施的两大基本治国方略。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选择。行政执法机关是国家重要的执法机关,行政执法工作直接影响着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研究行政执法问题,对全面贯彻实施两大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于现忠李鹏
- 关键词:行政执法
- 试论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被引量:1
- 2007年
-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成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公民对法律信仰与否。法律信仰是民众生活和谐有序的重要基石,也是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 于现忠朱海峰
-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治
- 城乡一体化视野下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制度建设
- 2011年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受到损害的状况较为突出,存在土地产权不清晰、征收程序不完善、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通等原因,需要建立一套能有效维护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
- 于现忠
-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失地农民权益损害
- 责任追究制与监督的优位
- 责任追究制与监督,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辩证统一的关系。责任追究制是核心,占主导地位,监督起着保障和制约作用,它们统一于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一、当前责任追究制与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责任追究制未能有效落实一是制...
- 张诚敬于现忠
- 关键词:依法行政党际监督民主监督机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 文献传递
- 我国现代乡土社会中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冲突与消融被引量:2
- 2002年
- 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乡土社会中国家法和习惯法冲突的原因。其次分析了国家法和习惯法的运作 :在东部经济发达的乡土社会里国家法是“主旋律” ,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契合具有现实意义 ;在少数民族地区乡土社会中民族习惯法兴盛 ,国家法的调控功能受限 ,二者的冲突是多方位的。因此 ,二者的沟通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契约性法律是沟通二者的最佳途径。为此 ,要推动国家法的契约化 ,实现国家法对习惯法的合理包容 ;要承认并尊重习惯法的弥补功能 ,实现国家法的“有所不为”和习惯法的“有所为” ;要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为实现国家法和习惯法的良性互动打好基础。
- 于现忠
- 关键词:消融
- 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依法行政
- 2006年
- 依法行政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环节,也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本文从制度建设的角度,重点就行政执法制度建设、权力监督制度建设、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建设进行了分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依法行政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 于现忠
- 关键词:依法行政
- 新形势下完善人权刑事司法保障问题探讨
- 2014年
-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是《决定》中司法改革的一个亮点,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离确保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尚有差距。为此,立足司法实践和我国国情,提出了应从完善人权保障立法、改革司法体制、形成现代人权观念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和完善人权刑事司法保障的制度构想。
- 于现忠
- 关于我国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几点思考
- 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乡土社会的法治现代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家法和习惯法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似乎更能清晰地认识法治的“梗阻”问题,进而主张法治进程中要实现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对接与沟通。这是本文要探讨的...
- 于现忠
- 关键词:国家法习惯法乡土社会民族习惯法法治现代化法律多元
- 文献传递
- 试析“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2008年
-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加强立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李宝芹于现忠
- 关键词:民主立法
- 形成现代人权理念是加强人权刑事司法保障的关键
- 2015年
- 一是彻底转变刑事诉讼中的国家本位观念。人权保障理念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今后发展的核心思想,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国家本位的理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才能将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和司法指导思想更好地向“人本位”靠拢。
- 于现忠
- 关键词:司法保障人权理念国家本位人权保障执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