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晓冬
- 作品数:25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理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自贡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语言文字更多>>
- 试论《围城》的冷幽默被引量:1
- 2006年
- 在《围城》中,钱先生运用了大量精辟的比喻,各种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以及古今中外的典型逸闻,来增强文本的幽默意味。这种幽默非同一般,我们称其为“冷幽默”。其基本特征是:冷中有热,热中有冷,悲剧性与喜剧性难分难解,嬉笑怒骂中又带着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审美效应。
- 代晓冬
- 关键词:围城审美
- 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队伍建设被引量:2
- 2010年
-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队伍是开展诚信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现阶段必须大力加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队伍的建设,使其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和较好的身心健康素质,确保诚信教育取得实效,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包括完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
- 代晓冬王浩
-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
- 案例教学法下的初中山水游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 2024年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文章从案例教学法出发,研究初中山水游记类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初中山水游记类文言文教学的意义,并探讨初中山水游记类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 刘培林代晓冬
-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文言文教学
- 四川职业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 2018年
-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需要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行研究。本研究从四川省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认识水平、职业院校教师及企业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认识水平及需求来探究四川省职业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并从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到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到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之中、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到实践教学环节之中、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
- 代晓冬江舒琦
-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的走访调查掌握的数据,就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展开研究,就如何规范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诚信行为、推进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一些初步的对策。
- 王浩代晓冬
-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诚信诚信教育
- 《边城》:人性美的构筑
- 2006年
-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 代晓冬
- 关键词:《边城》人性理想家园
-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叙事学分析
- 2012年
- 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下简称《许》)1980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它是周克芹创作生涯的高峰。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许》在叙事时间、叙事语法、叙事结构等方面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一、叙事时间:希望与失望交织的"七十年代"小说的故事时间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 代晓冬石成保
- 关键词: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叙事语法周克芹
- 反思与重构——从《边城》看沈从文特殊文化身份条件下的自我想象图景
- 2006年
- 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中国文化是许多现代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沈从文的特殊的民族身份使他能站在另一种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做出独具深度的反思,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文化的重构。
- 代晓冬
- 关键词:文化身份文化反思文化重构
- 《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再审视被引量:5
- 2006年
- 整部《围城》,从头到尾,主人公方鸿渐的身边始终围绕着一群女性。钱钟书先生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塑造一批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本文旨在从女性的历史角色、社会地位和处身的社会环境着眼,剥离作者的富于暗示的语词、语气和充满幽默、讽刺的语言外壳,将人物的思想内核展露,从而完成对这些女性形象的重新诠释和再认识。
- 代晓冬
- 关键词:《围城》女性形象审视
- “民族镜像”的认同之舞:试论《新青年》的出版史意义
- 2012年
-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道德信仰层面的意义危机与社会政治层面的秩序危机,儒家文化所建构的民族认同镜像被击得支离破碎。面对这双重危机,五四启蒙思想家们以《新青年》为核心阵地,树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以"科学"解决道德信仰危机,以"民主"解决社会政治危机,掀起了现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企图重建现代中国的认同镜像。这种重建民族认同镜像的努力,因其所内含的矛盾,没有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双重危机,但深刻规约了现代中国的重建现代国家的历史实践,在中国出版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 代晓冬
- 关键词:新青年出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