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志锋

作品数:63 被引量:43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文化科学
  • 20篇政治法律
  • 4篇哲学宗教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2篇教育
  • 20篇政治
  • 20篇思想政治
  • 19篇主义
  • 17篇政治教育
  • 17篇治教
  • 17篇思想政治教育
  • 8篇意识形态
  • 8篇社会
  • 8篇社会主义
  • 8篇价值观
  • 7篇爱国
  • 7篇爱国主义
  • 6篇逻辑
  • 5篇文化
  • 5篇马克思主义
  • 4篇社会主义核心
  • 4篇社会主义核心...
  • 4篇社会主义核心...
  • 4篇人工智能

机构

  • 62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吉林工商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高等教...

作者

  • 62篇任志锋
  • 3篇郑永廷
  • 3篇王平
  • 3篇艾红梅
  • 2篇杨晓慧
  • 2篇孙晓琳
  • 1篇张泽强
  • 1篇刘凡丰
  • 1篇李会春
  • 1篇蒋菲
  • 1篇韩丽颖
  • 1篇柯政
  • 1篇辛越优
  • 1篇高地
  • 1篇陶立业
  • 1篇孙成
  • 1篇陆一

传媒

  • 7篇教学与研究
  • 6篇马克思主义理...
  • 6篇思想理论教育
  • 5篇思想政治教育...
  • 5篇社会主义核心...
  • 4篇人民教育
  • 3篇东北师大学报...
  • 2篇思想理论教育...
  • 2篇马克思主义研...
  • 2篇中国德育
  • 2篇思想教育研究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学校党建与思...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党建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理论探索

年份

  • 6篇2024
  • 9篇2023
  • 6篇2022
  • 8篇2021
  • 8篇2020
  • 7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 2篇2009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意涵与培育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三种规定”的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提出“三种规定”分析法,它对于挖掘事物本质意涵极具启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其一般规定是基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而产生的价值意识;特殊规定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建构的价值自觉;个别规定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发展的价值标识。鉴于此,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有三:一是要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赖以成长的社会存在基础;二是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方向;三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色。
管晓婧任志锋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中西方灌输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对古今中外灌输教育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和纵横比较,得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始终坚持灌输教育的启示,并且要不断创新灌输教育的方法,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艾红梅任志锋
关键词:中西方比较
人工智能的工艺学阐释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被引量:7
2022年
马克思工艺学思想为科学认识人工智能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历史效应,正确处理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和战略性技术,深刻影响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自身三重社会历史关系,并逐步演化为“技术手段”“基础设施”“文明标识”的统一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内生性力量嵌入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基础、基本矛盾和实践形态。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遵循工艺学变革规律,摆脱技术工具悖论与技术宰制之虞的内在要求和理性选择。这种融合深层蕴含着“技术—思政”的共生关系和互动逻辑,集中表现为“人工智能思政化”与“思政人工智能化”两个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过程和机制。
任志锋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历程、特点与启示被引量:5
2017年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明确制定师德规范的国家之一。在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美国高校师德建设的价值取向、具体内容和实践方式分别经历了从单一社会向"社会-学生",从散在经验向系统科学,从政府主导、法令规制向行业协会主导、规范约束的发展转换,呈现出教师角色的伦理定位与教学道德维度协调统一,行业约束、地方特色与群体特质三维并进,全员覆盖与全程监督有机结合,法律规制与道德导引交互使用,政府、行业协会、学校共同参与等特点,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任志锋孟茹玉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师德规范
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依据、方法与切入点被引量:3
2023年
如何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建构形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亟待回答的重要课题。推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应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性质和类型,坚持中国立场,彰显学科特质,深化学术创新;应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深入研判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时代问题、中国问题与学科问题;应把强化提问自觉作为重要切入点,着力避免“变型化提问”的低水平重复,在追溯历史、比较分析、实践体验中,不断推进“范式化提问”的实质性创新。
任志锋姜泓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类型提问方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阐释——基于叙事逻辑视角
2024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重大命题,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叙事逻辑视角研究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旨在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事”“体”“用”及其同相关命题的逻辑关系。在“事”的维度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兴旺发达、人类现代化发展具有内在而紧密的联系,兼具中国立场和人类情怀,富有历史纵深和时代特征。在“体”的维度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依托“新的文化生命体”展开,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葆有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新特质。在“用”的维度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遵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致力于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本质意涵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的文化生命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创新创造及其在民族向度、现代化向度和世界历史向度上的多维并进,呈现为“一体”“三面”的理论和实践整体。
任志锋
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逻辑向度被引量:9
2019年
逻辑向度是人们运用理论思维认识把握世界的致思理路,影响和规制理论研究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逻辑向度在应然层面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又常常面临对这一逻辑向度的背离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诸多难题。其中,"理论掌握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主导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深层根源。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逻辑向度上应当更加自觉地推动从"理论掌握群众"向"群众掌握理论"的丰富发展,构建更富实践针对性和思想容涵力的理论图景。
任志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之“名”被引量:9
2018年
如何认定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之"名"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概念而非名称的角度来看,美国事实上存在着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三种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名"。合理运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之"名",应坚定理论自信、增强学科自觉、把握概念差异。
任志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守正创新被引量:7
2021年
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需要把科学观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不断深化对科学化的内涵实质(是什么)、目的指向(为什么)、方法进路(怎么样)的认识和理解。在内涵实质上,应根据"科学"的原初意涵,探索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智慧典范、知识分类和自然科学的内涵及形态。在目的指向上,应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使命,聚焦和回应重大时代课题和实践难题。在方法进路上,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更加注重面向实践,更加注重服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运用实证方法。
任志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观教育国际比较的立场、范式与难题——以东北师范大学“全球价值观教育调查”为例被引量:5
2023年
价值观教育国际比较是因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而产生的研究领域,在理论立场、方法范式、发展向度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探讨的问题。深入推进价值观教育国际比较,须超越自我与他者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确立以我为主、以人度人、人我互动的理论立场,在合理保持主体性自觉的前提下,做到“真实认识他者与认识他者真实”的统一,探寻价值观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中国之道;吸收借鉴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论,探索以描述性比较为基础、以分析性比较为中介、以解释性比较为目标的方法范式;更加聚焦“因果解释”这个突出难题,遵循有限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的辩证逻辑,综合推进横纵两个方向上的因果分析。
任志锋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跨文化研究因果解释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