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可人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篇动机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博物馆
  • 1篇阅读性
  • 1篇认同感
  • 1篇同感
  • 1篇纽约现代艺术...
  • 1篇自然现象
  • 1篇现代艺术
  • 1篇现代艺术博物...
  • 1篇密斯
  • 1篇密斯·凡·德...
  • 1篇教育
  • 1篇可见性
  • 1篇建筑
  • 1篇建筑教育
  • 1篇不可见性
  • 1篇创造历史

机构

  • 3篇中央美术学院
  • 1篇哈佛大学
  • 1篇中国美术学院

作者

  • 3篇何可人
  • 1篇周宇舫
  • 1篇王飞

传媒

  • 1篇世界建筑
  • 1篇时代建筑
  • 1篇建筑师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建构的“不可见性(内在的可见性)” 重力和建构紧致集被引量:4
2009年
作者对于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可见性作了详细的阐述。不可见性的另一重含义意味着将可见性内部化,应用到建构中去。作者认为建构从字面上一直没有得到确切的解释。从建构的不可见性(内在的可见性)作者引出了自己的一个概念,即建构的紧致集(在此作者引用了数学术语),例如混凝土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建构的紧致集",它可以形成一个足够的系统,产生一个定义标准,让我们更好地建造。为此作者例举了现代建筑大师路易·康、勒里柯莱等人的实践来论证这一点;当阐述重力的概念对于建构的影响时,作者立足于传统的欧几里得数学、相对论和拓扑学等当代数学和物理学对重力概念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在抽象艺术和现代建筑领域中所产生的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与建构的阅读性和不可见性有着相当的关联。
卡雷斯·瓦洪拉特何可人王飞
关键词:不可见性
创造历史:密斯·凡·德·罗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被引量:3
2009年
1947年由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策划,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了著名的题为《密斯·凡·德·罗》的个人作品展。布展设计是密斯本人,而约翰逊则编辑出版了关于这个展览的书籍。本文作者将约翰逊的出版书籍和由密斯本人设计的展览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和分析,展示了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约翰逊对于密斯作品的诠释是叙事-历史性的,他认为密斯在欧洲的作品是他在美国的作品的前奏。他强调了密斯早期欧洲作品的"传统"风格和后期美国作品的普适化、国际化风格之间的区别和发展过程。而本文作者则从密斯对展览作品的选择和陈设,归纳出了密斯本人对待自己作品是批判性的,不受时间限制的,只注重作品本身的品质和它们所反映的思想。而约翰逊认为密斯后期作品是完全抽象化和普适化的理论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无论从解读密斯的作品到他本人的一些陈述,都证实了他对一个作品相关的景观、历史和文脉的重视。密斯给我们带来的遗产也存在于这些思考之中。
特伦斯.莱利何可人
关键词:密斯·凡·德·罗
挪威建筑教育中对于自然的诠释
2014年
本文基于对于挪威建筑师的几个作品中与自然的关系的阅读,引导出挪威建筑中所体现的挪威人的建筑自然观,这些建筑已经成为挪威建筑师的一种声明,使得这个有着颇为原始自然地貌的国度上的建筑与自然观,在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探讨挪威的建筑教育中对于自然的诠释现象。建筑现象学理论,不但是挪威建筑师对于自然的体认的基础,也成为挪威建筑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寻求创新的设计工具。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作为挪威最重要的建筑教育机构,在其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中,一直保持着源自自身的现象学建筑教育体系,其中B3工作室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最具代表性、并延续多年的范例。B3的教学理念是基于对于自然的广义的定义,使得自然成为建筑设计的对象和建筑的发生器,而不再是与建筑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外在制约因素。无论作为建筑本体的核心价值,还是作为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建筑师而言,是很有价值的。
周宇舫何可人
关键词:动机认同感自然现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