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东红
- 作品数:11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育种工程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一种旱地麦类作物交叉混种栽培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旱地麦类作物交叉混种栽培方法,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交叉混种包括依次进行的两次播种,第一次播种与第二次播种的行向相互垂直,形成交叉网格状;所述两次播种的麦类作物品种相同或不同,所述两次播种的总...
- 周元成曹永利王镇陈爱萍郑海泽张红芳鲁晋秀姚勇曲运琴裴磊尹永军毛巧巧李瑞祥杨海峰张建华卫玲刘博段学艳侯东红张延杰
- 文献传递
- 一种大麦高产富硒栽培方法
- 一种大麦高产富硒栽培方法,目的是提高大麦硒含量及大麦产量,有效地控制大麦病害;本发明播种前每亩地用杀虫毒土采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ml、兑水1kg‑2kg、拌细砂土25kg制成;耕地前均匀撒施地面...
- 周元成陈爱萍王鑫冯志威王镇王健丁超张建华杨海峰王爱爱侯东红齐黎明遆家喜尚保华杨树群
- 文献传递
- 大麦品种引种试验研究被引量:5
- 2005年
- 对从全国引进的39个春播大麦品种(系),在晋南(临汾)生态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 质性状等进行了试验鉴定。结果表明:ND1884、新引D6号、甘啤3号等6个品种(系)综合性状优异,其 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可以进一步进行生产试验;本区域的春播品种应具备一定的时生育后期高温的 抗耐性。
- 董双全李世平赵玉山刘玲玲遆家喜侯东红
- 关键词:大麦品种引种选育
- 山西南部二季作区马铃薯早熟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3
- 2002年
- 马爱平史志良崔欢虎侯东红
- 关键词:二季作区马铃薯早熟高产栽培技术
- 一种大麦高产富硒栽培方法
- 一种大麦高产富硒栽培方法,目的是提高大麦硒含量及大麦产量,有效地控制大麦病害;本发明播种前每亩地用杀虫毒土采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ml、兑水1kg‑2kg、拌细砂土25kg制成;耕地前均匀撒施地面...
- 周元成陈爱萍王鑫冯志威王镇王健丁超张建华杨海峰王爱爱侯东红齐黎明遆家喜尚保华杨树群
- 麦蚜生物控制模式效应比较研究
- 2013年
- 试验设计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关联模式、间插关联植物延续食物链模式、增殖寄生性天敌补充田间数量模式等,以比较麦蚜和主要天敌种群动态效应。结果表明:实施"保护瓢虫、释放蚜茧蜂,喷施虫霉菌"三结合生物措施,对招引瓢虫早春产卵、瓢蜂蚜同步发生、跟随扩大天敌生态位宽度、天敌迁徙越冬等具有明显功效。对增强天敌数量,控制麦蚜,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侯东红范绍强郑王义
- 关键词:麦蚜瓢虫蚜茧蜂
- 小麦不同千粒重亲本的杂种优势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为了研究小麦的杂种优势,用6个千粒重高的品种SH4300、S5707、衡4568、D08-6、LS6109、华育116和6个千粒重低的品种H083-366、旱优0602-25、泰农8681、临抗6180、泰农2987、DH155两组亲本,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6×6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36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及F 1的株高、穗长、分蘖、小穗数、穗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7个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7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平均值均为正值,中亲优势的大小顺序为单株产量>分蘖>小穗数>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单株产量的组合是泰农8681/D08-6、泰农2987/D08-6、泰农2987/衡4568。(2)分蘖、小穗数、单株产量3个性状的超亲优势平均值为正值,其余4个性状的超亲优势平均值均为负值。单株产量最高的组合是泰农8681/D08-6、H083-366/S5707、泰农2987/衡4568。(3)F1代在单株产量的超标优势平均值为负值,其它6个性状均为正值,其中小穗数达到了100%,株高,穗长和穗粒数都达到了90%以上。单株产量最高的组合是泰农2987/衡4568、旱优0602-25/S5707、泰农2987/华育116。(4)千粒重与分蘖、小穗数、穗粒数无显著相关性。综合三组优势结果来看,组合泰农2987/衡4568的三个优势表现都高,是笔者试验的优势组合。
- 张伟逯腊虎袁凯张婷史晓芳杨斌侯东红
- 关键词:小麦杂种优势不完全双列杂交
- 晋南地黄品种选育目标及品种适应性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2000-2005年,在山西临汾就地黄品种选育目标及不同品种的产量效应、生物学效应及商品性状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晋南地区地黄品种选育目标的4个基本性状;生物学效应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的出苗率、生长叶片数、单株结薯块数分别最大相差12.5%,11.7片,1.5块;不同品种的鲜重和干重产量存在差异,临地0011较温85品种(CK)鲜重增产11.5%,干重增产17.4%;成熟期4个品种的鲜块商品等级构成存在差异,A+B级品和A级品分别最大相差18.8%和27.0%;不同品种的折干率最大相差4.1%,参试品种的不同品级的折干率均表现为A〉B〉C〉D。
- 张红芳张风琴郑彩平丁国庆侯东红
- 关键词:地黄选育目标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