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杰文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高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胆道
  • 3篇腹腔
  • 3篇腹腔镜
  • 2篇胆管
  • 2篇切除
  • 2篇结石
  • 1篇胆道镜
  • 1篇胆道内
  • 1篇胆道内支架
  • 1篇胆道内支架置...
  • 1篇胆道引流
  • 1篇胆道引流术
  • 1篇胆道支架
  • 1篇胆管癌
  • 1篇胆管结石
  • 1篇胆囊
  • 1篇胆囊后三角
  • 1篇胆囊切除
  • 1篇胆囊切除术
  • 1篇胆总管

机构

  • 6篇高州市人民医...

作者

  • 6篇刘杰文
  • 5篇梁永任
  • 5篇梁日光
  • 5篇欧光武
  • 5篇廖均平
  • 4篇黄燕金
  • 1篇车斯尧
  • 1篇何飞杏
  • 1篇黎福良
  • 1篇陈钦寿
  • 1篇潘思波
  • 1篇何龙光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胆囊后三角入路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胆囊后三角入路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5例胆囊后三角入路三孔法LC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25例手术均获成功,无1例转四孔法,手术时间25~60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量1~10 ml,平均3 ml。全组无胆管损伤、胆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25例随访4~13个月,平均7个月,无胆管狭窄及胆系症状。结论胆囊后三角入路有助于解剖和辨认Calot三角内的组织结构,可有效的减少术中出血和胆管损伤等并发症,胆囊后三角入路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陈钦寿何龙光黎福良何飞杏刘杰文车斯尧潘思波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
LBEPS与LCT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LBEPS)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T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高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9月~2012年2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与对照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各32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短[(98.95±11.52)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1.92±0.12)d],引流时间短[(2.43±0.19)d]、术后住院时间短[(7.8±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9.4%)明显低于对照组(28.1%)(P〈0.05)。治疗组胆管压力术后第1天较术中升高[(14.89±2.57)mm Hg比(12.15±3.68)mm Hg](P〈0.05),而术后第3、5天胆管压力逐渐降低,术后第5天胆管压力降低至最低[(11.73±1.95)mm Hg];对照组术后第1天胆管压力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胆管压力呈逐渐降低趋势,且与术后第1天比较,对照组的胆管压力术后第5天下降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5±1.03)mm Hg比(11.07±2.69)mm Hg](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理想手术方式之一,值得推广和应用。
梁永任黄燕金梁日光廖均平欧光武刘杰文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腹腔镜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一期缝合
经肝穿刺与经十二指肠镜途径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对照经肝穿刺途径与经十二指肠镜途径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11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在术前均给予保肝、利尿以及抗感染等治疗,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组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对照组患者给予经十二指肠镜胆道内支架置入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水平以及治疗后平均生存期、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平均生存期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经皮肝穿刺途径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经十二指肠镜途径胆道支架置放术,更有利于患者胆红素水平的降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治疗效果。
廖均平梁日光梁永任欧光武刘杰文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就诊的肝胆管结石6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及对照组32例。对照组行常规开腹行胆囊切除术,研究组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切口感染,术后疼痛,胆漏发生率皆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结石残余率研究组高于对照,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结石复发率为3.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8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肝胆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廖均平黄燕金梁日光梁永任欧光武刘杰文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肝胆管结石
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后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随访手术近期和远期复发情况,并对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影响远期复发和近期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显示,Child-Pugh分级、肿瘤直径、有子瘤结节、有血管癌栓、TNM分期、因出现症状而发现、输血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P<0.05或P<0.01)。结论肿瘤直径、有子瘤结节、有血管癌栓、TNM分期、因出现症状而发现是影响近期复发的主要因素,Child-Pugh分级、输血是影响远期复发的主要因素。
黄燕金梁日光梁永任廖均平欧光武刘杰文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
两种胆道引流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所致黄疸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两种胆道引流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所致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肝门部胆管癌89例患者,按胆道引流方法的不同分为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组45例及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组44例,对两组患者的引流成功率、肝功能相关指标、胆汁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ENBD组的引流成功率为73.33%,明显低于PTCD组的90.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引流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引流后的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胆汁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B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PTC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胆管引流术均可有效缓解肝门部胆管癌引起的黄疸,改善肝功能;PTCD为Ⅳ型肝门部胆管癌首选治疗方法,但PTCD后胆道出血发生率较高。
廖均平黄燕金梁日光梁永任欧光武刘杰文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黄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