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
- 作品数:30 被引量:54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 数字集成电路功能验证中的变异测试方法研究
- 随着集成电路设计的规模越来越大,设计验证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由于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模拟验证一直是功能验证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设计复杂性的持续增长,模拟验证的不完备性日益突出,这使得提出更准确、更有意义的验证质量评估方法...
- 刘林
- 关键词:数字集成电路
- 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研究——重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章之论证
-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建设法治政府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和新起点,其不论是对公民知情权的满足,还是推进依法行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制度的核心——信息公开范围——更是决定了《条例》实施的可...
- 刘林
- 关键词:政府信息信息公开行政成本
- 文献传递
-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油井监测系统组网的研究与实现
-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网络通信技术。它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子制造技术和软件编程技术等,能够实时感知、采集、传输和处理网络监控区域内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
- 刘林
-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监控系统
- 文献传递
- 《圣经》文学性研究评述被引量:8
- 2003年
- 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开始关注《圣经》一书的文学特性,在研究《圣经》的叙述结构、文体风格、虚构特征等方面建树颇多,牢固确立了《圣经》的文学经典地位,《圣经》文学研究渐成显学。这些研究都抓住了《圣经》文学研究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圣经》的"文学性"做了某些探索。
- 刘林
- 关键词:《圣经》
- 柯勒律治"象征优于讽喻"论辨析被引量:1
- 2012年
- 19世纪初英国浪漫派诗人和批评家柯勒律治的"象征优于讽喻"论,标举象征而贬斥讽喻,试图用象征来取代讽喻的传统地位。但他笔下的象征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在向崇高的转化上,在"半透明性"的表达方式上,都和讽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用圣经历史阐释当代历史时,象征也同样具有圣经讽喻的历史预言性和道德训诫性。象征与讽喻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追溯到柯勒律治形而上学理论中反复论述的不同事物之间"有区别而非完全分开"的关系。
- 刘林
- 关键词:柯勒律治讽喻
-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医疗大数据系统设计与实现
- 作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健康医疗大数据正在成为推动医疗模式变革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推动力。如何有效的挖掘医疗大数据的内在价值,实现数据的二次利用,将大数据技术与现有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结合,实现医疗数据在大数据环境下...
- 刘林
- 关键词:医院管理医疗数据软件开发功能模块
- “缺席乃是在场的最高形式”——乔伊斯《都柏林人》文学讽喻手法探究被引量:5
- 2011年
- 但丁的"讽喻诗学"是乔伊斯批评理论主要来源之一。乔伊斯认为现代小说家应该像"弥撒"仪式中的神父一样,从日常经验的"面包"中创造出永恒的艺术。他的《都柏林人》描述爱尔兰社会信仰缺失、精神瘫痪的状态,并通过挖掘"顿悟"的讽喻功能,具体展现小说人物如何建构充满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另一个世界"。
- 刘林
- 关键词:乔伊斯《都柏林人》顿悟
- 创见与误读:论浦安迪“中国小说的兴起”研究
- 2023年
-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16世纪中国小说,认为“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以反讽为主要方法改造“说书”传统和民间素材,极大提高了小说的艺术质量和思想内涵,形成“中国小说的兴起”。浦安迪之论在世界小说史上为中国小说争得一席之地,其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中西互释、古今融通的方法都颇值得肯定与借鉴,对研究者不无启迪之功,在海外汉学家中亦属凤毛麟角。但创见与误读瑕瑜互见,也暴露出某些问题,如运用反讽过于宽泛,对小说中的反讽实例解读或可商榷,将小说人物的塑造问题过于简单化等。
- 刘林
- 关键词:浦安迪反讽
- 基于AVR平台的负荷管理终端设计
-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用电和居民用电的需求也在快速的增长,而电网和发电厂的发展相对缓慢,造成各地区用电紧张。在电力紧缺和社会进步的共同约束下,电力公司开始重视起负荷管理系统,思想也从“拉闸限电”转变到“有...
- 刘林
- 关键词:负荷管理系统终端设计
- 文献传递
- 互文性视阈下《搜神记》的文本特征
- 2023年
- 《搜神记》是晋代及其前神异故事的集合,故事的文本、意义之间体现出互文性特征。互文性表现在文本内容的互补、文本主题的互反,以及人物构形、情节元素、叙事核心的互鉴等方面。将各主题中所包含的故事进行对比,能看出《搜神记》文本的互文性特点:一些文本通过内容的对照补充呈现互补特征;部分文本经由主题的矛盾冲突体现互反特性;有文本在人物构形、情节元素、叙事核心等方面表现互鉴特点。在互文性视阈下,《搜神记》中看似零散的文本之间形成张力构成整体系统。
- 范予柔刘林
- 关键词:《搜神记》互文性文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