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迹定位方法的改进及术后骨道位置评估。方法分析2007-06至2010-01于武警总医院行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196例,应用改进的方法进行关节镜下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迹定位,并应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ee,IKDC)评分及术后MRI行骨道位置评估的资料。结果经随访10~36个月,患者的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IKDC评分情况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矢状位上关节线与移植肌腱的夹角(the angle between the joint line and thegraft on the sagittal view,JGS)和冠状位上关节线与移植肌腱的夹角(the angle between the joint line and the graft on the coronalimage,JGC),对术后6个月及正常侧膝关节MRI行骨道位置评估,重建的前交叉韧带的位置与正常对照组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时,改进的经胫骨的股骨隧道的足迹定位方法是理想的股骨隧道定位方法,患者关节稳定性与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采用JGS和JGC对骨道位置进行评估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股骨隧道定位情况,骨隧道位置与临床效果相关。
目的对比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与外用酮洛芬凝胶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6月中国武警总医院收治的4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冲击波组和酮洛芬组,每组各20例。通过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治疗后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及Verhaar疗效评价系统评分,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后2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冲击波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酮洛芬组(P<0.05)。治疗结束后即刻对患者进行评价,冲击波组患者Verhaar疗效评价系统评分优良率可达85%,明显高于酮洛芬组(40%);治疗后2个月,酮洛芬组患者Verhaar疗效评价系统评分优良率有所下降(30%),冲击波组略有升高(90%)。结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与外用酮洛芬凝胶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近期疗效均较好,但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的远期疗效优于外用酮洛芬凝胶,且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女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2014-08至2014-12收集到的65例女性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氨糖组给予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1~2粒(0.314~0.628 g)/次,连续服用8周。冲击波组给予冲击频率为7 Hz,能量1~2 bar的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个部位冲击2000下,1次/周,8次为一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一疗程后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膝关节功能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及测量50 m快速走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体外冲击波组患者疼痛缓解,平均VAS疼痛评分(3.2±2.4)较治疗前(6.8±2.2)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功能WOMAC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50 m快速走平均时间(37.0±6.3)s较治疗前(39.9±7.7)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AS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WOMAC指数,50 m快速走时间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口服氨基葡萄糖,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中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无不良反应,能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可作为治疗骨关节炎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