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理
- 作品数:27 被引量:113H指数:7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横向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提高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横向教学法能否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方法分别对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两届5年制和7年制军医系医学生采用横向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讲授肾内科理论课和临床见习课,于授课结束时组织肾内科理论课考试(多选题)和临床分析能力考试(病例分析),对采用两种教学方法带教的医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临床分析能力考试成绩分别对比分析。结果5年制医学生,采用横向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带教的肾内科理论课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分别为78.4±8.3和79.9±8.0,P>0.05),而采用横向教学法带教者临床分析能力考试成绩确显著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法带教者(分别为87.6±4.5和76.3±5.0,P<0.001)。7年制医学生,采用横向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带教的肾内科理论课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分别为87.6±4.9和88.2±3.9,P>0.05),而采用横向教学法带教者临床分析能力考试成绩也显著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法带教者(分别为95.9±1.8和82.5±5.9,P<0.001)。结论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横向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 袁发焕刘理叶自林张静波王代红张耀全侯卫平
- 关键词:医学教育
- 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骨形成蛋白9基因表达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肝细胞中糖、脂代谢调节因子骨形成蛋白9基因转录及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年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取20只Wistar大鼠单纯随机分为模型组(n=15)与正常对照组(n=5)2组,模型组又按处死时间分为5,10,20d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①模型组大鼠以高热量饲料喂养4周后,以30mg/kg剂量左下腹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继续饲以高热量饲料4周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以随机血糖>11.1mmol/L作为糖尿病模型成功的标志;正常对照组则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饲以普通饲料。②模型组于相应时间点处死,正常对照组与20d处死组同时处死,取肝组织,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blot技术对骨形成蛋白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的凝胶扫描分析定量结果显示模型组中5,10,20d处死大鼠肝骨形成蛋白9基因转录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0.767±0.004,0.445±0.012,0.426±0.007,0.909±0.006,t=22.016,45.417,68.364,P<0.05)。②Western-blot结果显示正常组提取的蛋白在Mr13000处可见一条清晰的骨形成蛋白9特异性杂交带,而在5,10,20d处死大鼠肝中骨形成蛋白9表达明显减弱或几乎未见表达。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体内骨形成蛋白9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均显著降低,这一变化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 方芳郑宏庭刘理冯晓丽徐梓辉徐静
- 严重烫伤后鼠肾热休克蛋白72表达变化
- 热休克蛋白参与细胞与组织的多种应激反应过程,包括热应激、低血压、缺氧、重金属损伤等过程。我们用RT—PCR技术检测了HSP72在正常、热应激和严重烧伤大鼠肾脏中的表达变化,同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其蛋白质表达变化。...
- 刘理杨宗城黎鳌
-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严重烫伤
- 文献传递
-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随机对照疗效观察被引量:17
- 2004年
- 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内分泌科进行。选取1999/2003在本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3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降血糖+抗感染+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局部换药)16例,对照组(降血糖+抗感染)16例。对比两组患者治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过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治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62%)(χ2=4.96,P<0.05);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创面愈合时间犤(29.34±1.46)d犦明显比对照组犤(38.23±2.87)d犦缩短(t=11.06,P<0.05)。两组均无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应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
- 郑宏庭方芳陈卫刘理冯晓莉徐静
-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严重烧伤大鼠肾脏热休克蛋白72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 1998年
-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和热休克处理大鼠肾脏热休克蛋白72(HSP72)基因表达,并讨论其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HSP72特异性引物,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肾脏HSP72mRNA变化;用免疫印迹观察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①烧伤早期大鼠肾脏热休克蛋白表达是逐渐增加的,到24h,其mRNA和蛋白质均处于高表达水平。②热休克预处理后大鼠肾脏热休克蛋白表达峰值在6h~12h,在24h其表达水平仍比正常对照高。③HSP72mRNA在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髓拌上皮细胞均有分布。结论:烧伤后肾脏hsp72mRNA表达较热预处理后时间长,HSP72分布广泛。
- 刘理杨宗城赵阳兵傅祖红黎鳌
- 关键词:烧伤肾脏热休克蛋白
-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甲状腺肿瘤诊断价值的探讨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我科2002~2005年收治的56例甲状腺肿瘤,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与切除物组织病理学检查,再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腺瘤、乳头状癌及滤泡细胞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甲状腺滤泡性腺瘤,两种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多数甲状腺肿瘤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但对小部分甲状腺肿瘤(如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的诊断率则较低,因此。结合临床特征、超声等进行综合分析是必要的。
- 方芳郑宏庭刘理邓华聪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针吸活检
- 2型糖尿病微量蛋白尿和血清急性期蛋白浓度关系探讨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糖尿病和早期糖尿病肾病血清急性期蛋白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纳入本研究2型糖尿病组68例,正常对照组33例,根据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32例)、微量清蛋白尿组(36例)。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糖蛋白(α1-AAG)、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蛋白尿组血清急性期蛋白(CRP、α1-AAG、Fib)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量清蛋白尿组DM患者血清急性期蛋白较其他2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患者MA组与NA组比较CRP、α1-AAG、Fib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急性期蛋白浓度随UAER的增加而增加。(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UAER与3种急性期蛋白CRP、α1-AAG、F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急性期反应,而且急性期反应的强度与糖尿病肾病的程度存在一致性。
- 刘理冯晓丽徐静方芳郑宏庭
-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肾病
- 热休克蛋白对烧伤后肾脏抗氧化酶的保护作用被引量:7
- 2003年
- 目的 研究严重烧伤和热预处理大鼠肾脏热休克蛋白 72 (HSP72 )表达 ,严重烧伤和热预处理后大鼠肾脏抗氧化酶的变化 ,讨论了热休克蛋白 72的细胞保护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烧伤组 ,热休克预处理后烧伤组 ,对照组三组。观察对照及处理后 1、3、6、12、2 4h共 6个点 ;采用用免疫印迹观察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 (1)热休克预处理后大鼠肾脏热休克蛋白表达峰值是在 12h ,在 2 4h其表达水平仍比正常对照高。 (2 )热预处理后大鼠肾脏MDA含量低于烧伤组 ;SOD、CAT活性高于烧伤组。结论 热休克蛋白具有保护肾脏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 ,热预处理能够减轻严重烧伤后肾损伤。
- 刘理杨宗城罗向东何保斌黎鳌
- 关键词:烧伤肾脏热休克蛋白
- 狼疮肾炎患者血中抗磷脂抗体与血栓素变化的观察被引量:1
- 1999年
- 目的:观察血抗磷脂抗体(aPL)与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在狼疮肾炎(LN)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LN患者血aPL、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水平。结果:51例LN中35例aPL阳性(68.6%),aPL与血栓形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性及皮肤血管炎显著相关。aPL阳性组TXB2〔(2565.87±593.47)ng/L〕较aPL阴性组〔(718.74±137.63)ng/L〕和正常对照组〔(421.37±108.59)ng/L〕均显著升高(P均<0.01);6ketoPGF1α和TXB2比值均显著降低(aPL阳性组:0.570±0.069;aPL阴性组:1.030±0.077;对照组:1.910±0.117;P均<0.01)。结论:aPL与LN患者的血栓形成有明显关系,其原因可能与体内PGI2TXA2平衡破坏及TXA2升高有关。
- 刘理杨惠标陆军
- 关键词:抗磷脂抗体狼疮性肾炎血栓素前列环素
- 曲美他嗪对肥大心肌细胞缺氧复氧的抗凋亡作用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研究缺氧复氧损伤诱导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的肥大心肌细胞凋亡及干预脂代谢对此过程的作用。方法取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以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其肥大,分4组,第1组于3%O2、5%CO29、2%N2的三气培养箱中培养12、24、36h,再恢复正常条件培养4h,造成缺氧复氧损伤的肥大心肌细胞模型;第2组加入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使其终浓度为0.2mM;第3组加入曲美他嗪,使其终浓度为1.0mM;第4组加入曲美他嗪盐,使其终浓度为5.0mM;4组均缺氧复氧相同时间。电镜观察肥大心肌细胞及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Hochest33342/PI荧光染色识别凋亡细胞;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并计数凋亡心肌细胞数,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肥大心肌细胞在缺氧12、24、36h后复氧4h,TUNEL法可检测到阳性的凋亡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99±4.88)%、(22.66±5.08)%和(24.47±5.74)%;肥大心肌细胞缺氧培养12、24、36h后加入TMZ 0.2mM再复氧4h,检测其凋亡率分别为(19.6±3.02)%(、22.5±3.17)%和(23.7±3.34)%;肥大细胞缺氧培养12、24、36h后加入TMZ 1.0mM再复氧4h,检测其凋亡率分别为(18.6±2.91)%、(20.3±3.02)%和(21.8±2.86))%;肥大心肌细胞缺氧培养12、24、36h后加入TMZ 5.0mM再复氧4h,检测其凋亡率分别为(14.6±2.67)%、(17.3±2.71)%和(20.3±3.28)%。结论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率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而呈增高趋势;缺氧复氧较单纯缺氧肥大心肌细胞凋亡率增加;TMZ对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肥大心肌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
- 徐静何作云冯兵王建陈卫刘理徐梓辉
- 关键词:肥大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凋亡曲美他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