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伟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黑龙江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视网膜脱离的全视野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对照研究
- 目的:评价 fERG 和 mfERG 对 RD 视网膜功能检测意义。方法:将孔源性 RD 188例189只眼的 fERG 和 mfERG 对照分析。结果:影响 RD 眼 fERG 和 mfERG 的主要因素是脱离面积、黄...
- 滕岩宋晗遇颖刘英伟郑建秋苏颖张庆生
- 文献传递
- 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及超微结构改变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后多焦视网膜电图和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对9只18眼健康有色素家兔,制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造模前及造模后检测多焦视网膜电图,并于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视网膜脱离后10 d,与造模前比较有色素家兔多焦视网膜电图的P1波振幅密度降低(P=0.013),P1波振幅降低(P=0.01),N1波幅值降低(P=0.053)。光镜下神经上皮层的颗粒层变薄,神经纤维层和内颗粒层可见空泡。透射电镜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面纤毛完全消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颗粒减少,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排列紊乱,视细胞外段盘膜粗大,盘膜间隙增宽,内外丛状层空泡形成,神经节细胞、细胞器大部分消失,神经节细胞层可见细胞质有嵴性肿胀。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10 d,视网膜全层即发生病理改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的P1波振幅密度降低,P1波振幅和N1波振幅降低。
- 滕岩宋晗郑建秋董丽张庆生遇颖刘英伟崔浩
-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家兔多焦视网膜电图超微结构
-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各层的病理超微结构改变及新生血管调控因子的变化
-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生期的病理改变及探讨其向增生期转变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0组:对照组;1组:糖尿病组1个月组;2组:糖尿病3个月组;3组:糖尿病5个月组,每组20只。分别应用光镜、电镜...
- 滕岩崔浩宋晗杨明明张庆生遇颖刘英伟
- 文献传递
- 全视网膜光凝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心视网膜功能和形态的动态观察
- 滕岩滕羽菲刘英伟杨明明苏颖于旭辉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黄斑区功能与形态变化被引量:15
- 2010年
-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与形态的改变.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34例增生前期或增生期并接受PRP治疗的DR患者57只眼纳入研究.在PRP治疗前和治疗后20 d,3、9个月以上分别进行最佳矫正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wilcoxon带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Dunnett-t、LSD-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对比分析了PRP治疗前及治疗后黄斑功能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的厚度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 PRP治疗后9个月以上视力降低(Z=-2.292,P=0.022) mfERG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20 d 2环P_1波幅值密度降低(P=0.039),3个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9个月以上再度降低(P=0.014) 治疗后20 d,3、9个月以上3~5环P_1波幅值密度降低,20 d 3环P=0.000,4环P=0.001,5环P=0.000 治疗后3个月3环P=0.000,4环P=0.006,5环P=0.001 治疗后9个月以上3环P=0.000,4环P=0.000.5环P=0.000 治疗后9个月以上1环P.波幅值密度明显降低(P=0.050).治疗后20 d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增加(P=0.007),3个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P=0.981).PRP治疗后出现黄斑囊样变性6只眼,占10.5%.结论 PRP治疗后,DR黄斑功能出现一定程度降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出现一过性增加.mfERG和OCT联合应用可全面客观评价黄斑区功能和形态变化.
- 滕岩刘英伟杨明明苏颖于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