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卞静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当归
  • 3篇生物学
  • 3篇生物学特性
  • 3篇炭疽
  • 3篇炭疽病
  • 3篇病原
  • 3篇病原鉴定
  • 2篇东祁连山
  • 2篇东祁连山高寒...
  • 2篇生物学特性研...
  • 2篇纤维素分解
  • 2篇纤维素分解菌
  • 2篇分解菌
  • 2篇高寒草地
  • 2篇病害
  • 2篇草地
  • 1篇氮源
  • 1篇道地
  • 1篇道地药材
  • 1篇毒力

机构

  • 8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甘肃中医药大...
  • 2篇青海大学

作者

  • 8篇卞静
  • 7篇陈秀蓉
  • 4篇杨成德
  • 4篇陈泰祥
  • 3篇杨小利
  • 3篇刘雯
  • 3篇王艳
  • 2篇芦光新
  • 2篇薛莉
  • 1篇李捷
  • 1篇朱海波
  • 1篇傅美涛
  • 1篇付美涛

传媒

  • 3篇草业学报
  • 2篇草原与草坪
  • 1篇植物保护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和筛选
2012年
从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中分离真菌菌株,以CMC-Na培养基,刚果红染色法和滤纸平板培养基为指标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纤维素分解菌的初步筛选,然后,通过测定滤纸减重率和CMC酶活力进行复选,获得了3株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强的菌株F-3,F-25和F-22,表明高寒草地土壤中具有较强分解能力的纤维素分解菌。
刘雯卞静付美涛陈秀蓉
关键词:东祁连山纤维素分解菌
甘肃省道地药材主要病害及其防控研究
陈秀蓉王艳杨成德曹占凤陈泰祥陈书珍李捷管青霞薛莉范爱平毛晓军卞静王涵琦杨小利张玉云
依据植物病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借鉴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试验设计,开展了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病害种类及为害程度调查,并对道地药材主要病害进行了详细研究,取得如下成果:明确甘肃省道地药材病害共有78种;甘肃省当归、黄芪和党参主要病...
关键词:
关键词:道地药材
一株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及对两种草坪草凋落物分解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对1株分离筛选自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真菌菌株F1的分类学地位及对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凋落物的分解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F1的分类学地位进行了确定,初步鉴定为Microdochium bolleyi;应用摇瓶液体发酵法,通过接种和不接种处理,分别以2种草坪草凋落物为底物,于25℃,150r/min震荡培养42d,测定了2种草坪草凋落物诱导真菌分泌木质纤维素酶活力动态变化和草坪草凋落物细胞壁物质(CWM)的降解率。结果表明,1)接种处理后,2种草坪草细胞壁非水溶性物质(ICWM)的量显著减少(P<0.05);2)漆酶出现最早,其次是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邻苯二酚氧化酶和愈创木酚氧化酶出现最晚;3)与白三叶凋落物为底物的发酵体系相比,黑麦草凋落物ICWM和CWM降解率高,且差异显著(P<0.05);4)除漆酶之外,以黑麦草凋落物诱导菌株F1分泌的滤纸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邻苯二酚氧化酶和愈创木酚氧化酶活力比白三叶诱导相应的酶活力高(P<0.05)。
芦光新陈秀蓉杨成德薛莉刘雯卞静
关键词:细胞壁物质
甘肃省马铃薯束梗褐腐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对甘肃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束梗褐腐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形态特征观察与 rDNA-ITS 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细基束梗霉[Doratomyces stemonitis (Pers.ex Fr.)F.J.Morton &G.Smith]。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 pH 为6,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但以蔗糖最好,氮源以甘氨酸最适,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影响。分生孢子在5~40℃范围内均能萌发,最适25℃,最适 pH 为7,分生孢子萌发需液态水,湿度低于99%几乎不萌发,马铃薯汁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马铃薯束梗褐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泰祥陈秀蓉杨成德朱海波王涵琦卞静
关键词:马铃薯病原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
当归新病害——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发病规律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2012年至2013年在甘肃省各当归主产区发现的一种疑似当归炭疽病的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植株茎秆。发病初期先在植株外部茎秆上出现浅褐色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深褐色长条形病斑,叶片变黄枯死,茎秆从外向内逐渐干枯死亡,后期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颗粒(分生孢子盘),最后整株枯死。通过病菌形态学鉴定、ITS基因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已确定该病害是由束状炭疽菌危害引起的当归炭疽病。本研究系首次报道。经过室内盆栽接种试验表明,针刺、灌根和喷雾接种均能发病,以针刺发病最重,其次为灌根处理,喷雾接种最轻,表明病菌通过伤口、根部以及地上部分均可侵入;此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下旬到9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田间发病率、病情指数与气温和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即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且湿度的影响大于温度影响。本研究为当归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卞静陈泰祥陈秀蓉王涵琦杨小利王艳
关键词:当归炭疽病病原鉴定
当归新病害—当归炭疽病的研究
当归炭疽病是为害当归的一种新病害。经调查该病害已经在甘肃省定西市各当归主产区较大面积发生,严重影响当归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本试验以从各主产区采得的病株为试验对象,通过室外调查与室内研究相结合,对当归炭疽病的症状、病原、生...
卞静
关键词:当归炭疽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毒力测定
文献传递
当归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本试验利用常规方法研究了当归炭疽病菌(束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利用能力,为明确当归炭疽病的发生流行规律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为10℃到35℃,最适为25℃;在pH 5~11间菌落可以生长,最适pH为11;在pH 8~11间产孢,最适pH为10,但中性有利于孢子萌发;该菌对碳氮源利用范围广,但甘露糖、D-半乳糖和氯醛糖抑制其生长;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相对湿度95%以上分生孢子能萌发,水中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湿度条件(P<0.05),蔗糖能够促进孢子的萌发,但马铃薯汁液抑制其萌发。
杨成德卞静陈泰祥陈秀蓉王涵琦杨小利王艳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碳源氮源
一株来自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培养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对一株来自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的真菌的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温度5~35℃,最适生长温度30℃;在参试的pH范围均能生长,并且在pH7.08的环境生长最快;供试菌株具有一定的耐盐和抗干旱胁迫的能力;对不同的碳、氮源利用能力不同,在供试的11种碳源和12种氮源中,乳糖和大豆蛋白胨分别为最适碳源和氮源。以1.5%的水琼脂培养基为对照菌株,在黑麦草(Lolium perenne)浸提液培养基上生长较快,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的浸提液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较慢,其余的天然纤维素浸提液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差异不明显。
芦光新刘雯卞静傅美涛陈秀蓉
关键词:高寒草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