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刚

作品数:40 被引量:435H指数:13
供职机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3篇矿业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26篇土壤
  • 10篇排土
  • 10篇排土场
  • 9篇植被
  • 8篇入渗
  • 6篇露天
  • 6篇露天煤矿
  • 5篇土壤抗冲性
  • 5篇土壤入渗
  • 5篇土壤水
  • 5篇抗冲性
  • 4篇植被恢复
  • 4篇排土场边坡
  • 4篇煤矿
  • 4篇复垦
  • 4篇不同土地利用
  • 3篇植被类型
  • 3篇植物
  • 3篇沙地
  • 3篇水土

机构

  • 40篇辽宁工程技术...
  • 6篇北京林业大学
  • 5篇辽宁省林业科...
  • 4篇西南大学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铁岭市国土资...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辽宁省实验林...
  • 2篇杭州大地科技...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省国土资...
  • 1篇四川省水利科...
  • 1篇北京林丰源生...

作者

  • 40篇吕刚
  • 10篇李叶鑫
  • 5篇魏忠平
  • 5篇吴祥云
  • 4篇史东梅
  • 4篇王凯
  • 3篇雷泽勇
  • 3篇宋子岭
  • 3篇高英旭
  • 3篇黄龙
  • 3篇王婷
  • 3篇王洪禄
  • 2篇张由松
  • 2篇陈建伟
  • 2篇刘红民
  • 2篇孔涛
  • 2篇赵军
  • 2篇王道涵
  • 2篇刘雅卓
  • 1篇孙晓光

传媒

  • 9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土壤通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灌溉排水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环境化学
  • 2篇辽宁工程技术...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煤炭学报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环境保护与循...
  • 1篇辽宁省环境科...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西北地区不同地形条件风力发电场建设的生态影响及防治对策被引量:2
2015年
辽宁省风力资源丰富,风电产业迅速发展,但风电场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辽西北地区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典型地形条件下建设风电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地形条件建设风电场将产生的生态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对策。
李婉瀛李诗画吕刚王道涵
关键词:风能风电场生态影响
不同恢复年限弃渣场入渗特征研究与评价被引量:4
2017年
为分析弃渣场入渗性能及其植被恢复效应,采用野外双环入渗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价不同恢复年限弃渣场入渗特征。结果表明:(1)弃渣场恢复年限2个月(P1),2a(P2),4a(P3)和桑树林地(P4)的初始入渗率依次为11.32,9.34,15.84,19.38mm/min,稳定入渗率为4.64,3.62,6.71,7.81mm/min;桑树林地的稳定入渗率为3个弃渣场的1.68,2.16,1.16倍;(2)Kastiakov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通用经验模型、Philip模型和Horton模型,其决定系数为0.905~0.956;(3)入渗特征值与土壤容重,20~5mm,5~2mm颗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2~0.075 mm颗粒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4)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土壤入渗能力排序依次为P4(2.398)>P3(0.792)>P1(-1.104)>P2(-2.089);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弃渣场入渗性能得到较好的改善且接近桑树林地。
李叶鑫史东梅吕刚林姿
关键词:弃渣场入渗特征植被恢复林地
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土壤水文效应评价被引量:4
2017年
为揭示排土场复垦区植被恢复的土壤水文效应,选取12个环境因子作为排土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文效应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建立排土场土壤水文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6种复垦植被类型下(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榆树林地、混交林地、灌木林地、农地和荒草地)土壤水文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因子、水分因子和植被因子的权重值分别为0.513 8、0.193 0和0.293 2,各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在0.031 8~0.146 2之间;(2)排土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水文效应综合指数大小顺序为刺槐林地(0.553 85)>混交林地(0.534 9)>榆树林地(0.521 3)>灌木林地(0.429 2)>荒草地(0.375 3),较农地(0.361)分别提高53.41%、48.17%、44.4%、18.89%和3.96%;(3)植被恢复可以有效地改善排土场的土壤水文效应,且以乔木林恢复效果更佳。该研究可为排土场不同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文效应的评价提供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排土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分析角度。
吕刚刘雅卓李叶鑫傅昕阳宋子岭
关键词:土壤水文排土场层次分析法露天煤矿
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13
2018年
为加快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同时为同类矿山排土场边坡的有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基于GIS原理,采用地统计学与经典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对排土场边坡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排土场边坡表层土壤容重表现为弱变异性,饱和导水率表现为强变异性,毛管孔隙度与砾石含量表现为中等变异;毛管孔隙度的相关距离大于容重、砾石含量和饱和导水率,其在坡面分布上的均一性高于其他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Co/(Co+C)值介于4.88%~15.95%;在排土场边坡不同研究尺度下,同一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相关距离范围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容重和砾石含量沿坡长方向从上到下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则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在各个坡位的变异程度不一且差异显著。
吕刚吕刚李叶鑫傅昕阳李叶鑫
关键词:地统计学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排土场边坡露天煤矿
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被引量:16
2017年
为揭示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不同植被类型水土保持效益,选取刺槐林地、榆树林地、混交林地(刺槐和榆树混交)、灌木林地(紫穗槐)和荒草地5种典型复垦植被下的枯落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水法对5种植被类型枯落物的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个样地的枯落物厚度、蓄积量均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荒草地,枯落物厚度在0.80~1.64cm之间,总蓄积量在0.72~7.51t/hm^2之间;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能力均表现为刺槐林地最大,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145.58%~206.58%,最大持水量为13.11~123.98t/hm^2,有效拦蓄率为119.74%~166.05%,有效拦蓄量为10.09~98.76t/hm^2;林地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Q=aln t+b;枯落物在0~1h内吸水速率最大,1~4h内吸水速率急剧下降,随后下降幅度逐渐减小,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关系式为:V=atb。研究结果可为评价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类型复垦区枯落物层水源涵养效益提供参考,为排土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吕刚傅昕阳李叶鑫宋子岭
关键词:露天煤矿排土场枯落物持水性
不同复垦方式排土场砾石对饱和导水率和贮水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露天煤矿排土场是由矿井下采出的煤矸石,露天矿剥离的表土、岩石及覆土共同组成的松散土石混合堆积体,其内部含有的砾石对土体导水性能和贮水能力有重要影响,以往关于砾石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多集中于自然土壤,缺乏对排土场、弃渣场等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的水文-侵蚀过程研究。以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定水头入渗试验,研究了排土场不同复垦方式下土体砾石分布特征及其对饱和导水率和贮水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矿区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复垦方式下排土场砾石总量随土层深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并且土体剖面砾石总量的平均值表现为农用地最小,这可能是由频繁耕作导致,不同土层之间砾石总量无显著差异;排土场土体不同粒径砾石相对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2~10 mm)>(>20 mm)>(10~20 mm),表现为大粒径砾石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正逐渐变为细粒径;排土场土体饱和导水率均表现为灌木林地最高,农用地和荒草地较低;饱和导水率与各粒径砾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且随着砾石粒径的增大其相关性越强;排土场土体贮水能力各指标均以灌木林地和荒草地最强,乔木林地和农用地最差,并且饱和贮水量与各粒径的砾石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最大滞留贮水量与各粒径的砾石含量之间均呈现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最大吸持贮水量与粒径2~10 mm砾石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抛物线相关关系;对于>20 mm的粒径而言,影响土壤贮水能力的砾石含量阈值为14%。
吕刚吕刚卢喜平卢喜平刘雅卓
关键词:砾石饱和导水率贮水能力排土场土地复垦
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被引量:11
2017年
为揭示排土场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采用野外实地双环入渗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用地、荒草地)土壤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累计入渗量均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用地>荒草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优度存在差异,G-P综合模型、Ka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的平均拟合优度依次为0.926,0.908,0.905。G-P综合模型相对误差为79.21%~123.69%,更接近排土场复垦区土壤入渗的实际过程,可作为排土场复垦区土壤入渗过程的预测模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初始入渗率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稳定入渗率和累计入渗量与非毛管孔隙度、砾石含量和部分根系特征呈显著正相关;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土壤入渗能力排序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用地>荒草地,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14min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的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为99.047%,较好地表达了土壤入渗能力。
吕刚傅昕阳李叶鑫王磊宋子岭
关键词:土壤入渗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排土场露天煤矿
辽西半干旱低山丘陵区人工林地表层土壤水文效应被引量:19
2008年
以荒山为对照,对辽西半干旱低山丘陵区人工林地表层土壤水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容重以荆条纯林的最小,杨树纯林的最大;林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是以荆条纯林的最大,杨树纯林的最小;林地表层土壤蓄水容量、有效蓄容、毛管持水量均高于荒山,以荆条纯林的最大,杨树的最小,其中蓄水容量位于701.8-1 328.4 t/hm^2之间,有效蓄容位于41.2-411.6 t/hm^2之间,毛管持水量位于660.6-916.8 t/hm^2之间;林地表层土壤入渗能力较强,以荆条纯林的最大,杨树的最小,稳渗率位于0.03-6.11 mm/min之间,并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林地表层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良好的幂函数关系;林地表层土壤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大小顺序为荆条纯林〉山杏荆条混交林〉樟子松封育纯林〉华北落叶松纯林〉油松荆条混交林〉沙棘纯林〉杨树纯林。
吕刚吴祥云雷泽勇王东升班小峰张景明
关键词:土壤水文效应人工林地辽西半干旱区低山丘陵
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复垦植被土壤大孔隙特征被引量:6
2018年
排土场复垦植被土壤存在直径可达数厘米的大孔隙或管状通道和植物根系,是形成土壤大孔隙及土壤优先流的主要原因。根据水分穿透曲线法和Poiseulle方程,系统地研究排土场不同复垦植被类型下(刺槐林地、榆树林地、混交林地、灌木林地、农地和荒草地)土壤大孔隙的半径范围、个数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土壤水分穿透曲线存在差异,6个样地0~5 cm土层稳定出流速率在0.019 3~0.031 5 mm/s,表现为乔木大于灌木大于草本;土壤水分穿透曲线呈现先快速增大后稳定的趋势,不同时期(活跃期、波动期、稳定期)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砾石和植被根系是造成土壤穿透曲线波动的主要原因;土壤稳定出流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5 cm土层的稳定出流速率最大(0.019 3~0.031 5 mm/s),50~60 cm土层最小(0.002 8~0.0 035 mm/s);排土场不同复垦植被土壤大孔隙半径介于0.03~4.71 mm,土壤大孔隙率为0.03%~16.58%,决定稳定出流速率65%的变异和饱和导水率42%的变异。
吕刚吕刚李叶鑫王婷李叶鑫
关键词:排土场土壤大孔隙露天煤矿
水土保持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依据
2009年
针对水土保持产业化经营方式面临的新课题,采用分析的方法,从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内容、目标及意义等方面阐述了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概念和内涵,提出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利用理论是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发展的前提,劳动价值理论是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循环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经济学理论是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内部资源配置的核心,人力素质理论是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吕刚张由松徐永清
关键词:水土保持产业化水土保持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