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勇

作品数:15 被引量:25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苏州市科技局社会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肿瘤
  • 6篇直肠
  • 4篇直肠肿瘤
  • 4篇细胞
  • 4篇基因
  • 4篇肠癌
  • 4篇肠肿瘤
  • 3篇单核
  • 3篇单核苷酸
  • 3篇多态
  • 3篇易感性
  • 3篇直肠癌
  • 3篇手术
  • 3篇外科
  • 3篇内镜
  • 3篇结直肠
  • 3篇结直肠癌
  • 3篇核苷
  • 3篇核苷酸
  • 3篇肛门

机构

  • 14篇苏州大学附属...
  • 2篇苏州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吴勇
  • 13篇邢春根
  • 12篇杨晓东
  • 8篇赵奎
  • 5篇吴永友
  • 4篇龚巍
  • 4篇何腾飞
  • 3篇朱宝松
  • 3篇钟丰云
  • 2篇李蓓
  • 1篇冯同胜
  • 1篇丁云鹏
  • 1篇粟文钊
  • 1篇赵广亮
  • 1篇陈强
  • 1篇刘伟
  • 1篇叶振宇
  • 1篇田斌
  • 1篇吕孝东
  • 1篇徐洪涛

传媒

  • 5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非传统教学法在普外科带教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评价基于案例的学习(PBL)教学法和目标管理(MBO)教学法在普外科临床带教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12月在我院普外科临床见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48人,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PBL组、MBO组和非传统综合教学组(PBL+MBO组),每组12人。2个月见习期结束时,对4组见习生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另外,见习生对带教效果和患者对见习生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PBL组、MBO组的见习生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得分[(86.13±5.78)、(82.91±6.51)分和(85.47±7.50)、(84.36±6.04)分]以及见习生对带教效果评价得分[(91.17±6.83)、(90.43±7.49)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81.05±6.34)、(77.45±5.23)、(86.95±5.72)分,P均<0.05],PBL+MBO组的考核得分[(90.26±5.91)、(88.02±4.97)分]及评价得分[(94.02±5.01)分]高于PBL组和MBO组(P<0.05)。PBL组、MBO组、PBL+MBO组的患者对见习生满意度均高于传统教学组(P<0.05)。结论非传统教学法在普外科带教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且不同种类的非传统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具有协同叠加作用。
杨晓东吴勇李蓓何腾飞邢春根
损伤调节自噬调控基因对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损伤调节自噬调控基因(DRAM)对胃癌SGC7901细胞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RAM组(在瘤体约为1.0cm^3时.在瘤周注射携带DRAM基因的腺病毒Admax-pDC315.DRAM—EGFP)、放疗组、放疗联合DRAM组。对瘤体进行剂量为10Gy局部放疗.分别在放疗后3、6、9d处死裸鼠,切取肿瘤,计算抑瘤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PCNA、C-myc、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放疗联合DRAM组的抑瘤率在3、6、9d分别为9.3%、14.1%、16.7%,均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5.0%、8.8%、6.5%)(P〈0.05);在空白对照组、DRAM组、放疗组、放疗联合DRAM组中.随时间延长PCNA和C-my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逐渐下降.而P53和Fas—L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逐渐增强。结论DRAM基因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增强裸鼠皮下胃癌移植瘤的放射敏感性。
赵奎龚巍朱宝松吴永友杨晓东吴勇邢春根
关键词:胃肿瘤增殖
Beclin-1在胃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胃癌细胞SGC7901在体外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形成过程中,自噬特异性基因Beclin-1的表达情况及其对VM形成的影响.方法 分别将ShRNA整合质粒载体和空白质粒载体转染到胃癌细胞SGC7901中,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GC7901细胞中Beclin-1表达情况;并在体外构建VM模型,观察不同转染细胞中VM形成能力的差异,同时检测VM形成前后细胞中VM形成基因Notch-1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SGC7901形成VM过程中,Beclin-1及Notch-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转染空白质粒的SGC7901细胞相比,转染ShRNA整合质粒抑制Beclin-1后,VM形成的细胞管状结构的数目[(15.4±1.1)个比(37.8±1.9)个,P<0.05]、长度[(316.8±24.6) mm比(385.1±14.2) mm,P<0.05]和交点数[(11.6±1.1)个比(27.2±1.1)个,P<0.05]明显减少,同时Notch-1表达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 Beclin-1通过维持胃癌细胞VM调节基因的稳定表达促使VM形成,抑制Beclin-1为胃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新靶点.
丁云鹏赵奎吴勇邢春根
关键词:胃肿瘤自噬血管生成拟态BECLIN-1
人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2012年
DNA损伤修复受到遗传控制,在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和预防癌症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碱基切除修复是DNA损伤修复机制中的重要方式。在碱基切除修复中,包括DNA碱基的修改和单链断裂的损伤通常都由不同的蛋白网络结构中的1个或多个核苷酸来修复。
杨晓东赵奎龚巍邢春根吴永友吴勇钟丰云何腾飞
关键词:DNA损伤修复单核苷酸多态性8-羟基鸟嘌呤遗传易感性结直肠癌碱基切除修复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在直肠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2010年
目的 评估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治疗直肠肿瘤的近期疗效,并对创面缝合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对经TEM治疗的19例直肠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直肠良性肿瘤13例,直肠类癌2例,T1期直肠癌1例,T2期直肠癌3例.手术时间为40~100(平均58.3) min,其中10例未予以创面缝合,6例采用连续缝合后银夹固定,3例采用强生自动打结线盒缝合.所有肿瘤均获完整切除,切缘阴性.术后1例患者少量出血,2例出现低热 未见切口并发症及肛门功能障碍.随访中除1例腺瘤恶变患者可疑复发外,余未见复发及其他异常.结论 TEM治疗直肠肿瘤的安全有效 为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吴勇朱宝松赵奎吕孝东吴永友钟丰云杨晓东龚巍邢春根
关键词:直肠肿瘤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
人DDX10基因的用途及相关产品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人DDX10基因作为靶标在制备结直肠癌治疗药物或者在制备结直肠癌诊断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采用RNAi方法下调人DDX10基因的表达后可有效地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
杨晓东浦玉伟吴勇邵乐宁赵奎邢春根
文献传递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价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行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60例均成功完成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切缘阴性,32例创面不缝合,28例予创面连续缝合后银夹锚定,术后病理与术前评估基本相符。全组手术时间(57.5±8.7)min,术后住院时间(5.7±1.3)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术后肛门失禁,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肛门出血3例,术后低热1例。随访12个月,局部复发2例。结论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何腾飞邢春根杨晓东吴勇
关键词:直肠肿瘤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在直肠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mi crosurgery,TEM)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直肠肿瘤方法,其兼备了内镜、腹腔镜和显微手术的优点,微创优势明显,具有术后疗效好、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及术中出血少等优点。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通外科自2008年6月起开展TEM,已用于33例直肠肿瘤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赵广亮邢春根吴勇冯同胜朱宝松杨晓东吴永友
关键词: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直肠肿瘤显微手术住院时间
下调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相关基因1对大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研究结果表明,长链非编码RNA(1ncRNA)尿路上皮癌相关基因1(1ncRNAUCA1)参与多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程。本研究旨在观察下调UCA1表达后对大肠癌CCL244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刘伟杨晓东朱俊佳徐洪涛吴勇邢春根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行为非编码RNA癌相关基因尿路上皮大肠癌
循环肿瘤细胞捕获技术的研究进展
2021年
从肿瘤组织脱落后进入外周血的细胞称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在1869年由Ashworth[1]首次提出。CTCs从肿瘤原发灶或转移灶逃逸后通过血管壁进入脉管系统[2],也可能通过蛋白水解或其他已存在的组织结构形成的通道移动[3]。CTCs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过程中获得间质表型,变得更具有侵袭性[4-5]。有研究证明肿瘤细胞必须经历间充质向上皮转化(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MET)后才能获得增殖能力,形成转移性肿瘤。因此,有学者认为具有中间表型的肿瘤细胞可以最有效地在远处扩散和生长[6]。
胡明超粟文钊吴勇赵奎王强
关键词:捕获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