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林
- 作品数:174 被引量:2,087H指数:25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从封闭小区到街区制的政策转型:形势研判与改革进路被引量:45
- 2016年
- 从封闭小区到街区制的政策转型,事关代际正义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却引发了公共空间的诸多争论。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意见的梳理,可以发现:总体来看,公众对小区开放政策普遍存在误读,并呈现出工具性的利益表达倾向;细分来看,公众对政策转型的评价具有显著的群体差异,已购房者最不赞成这项政策,其他群体各有自身的利益考量,政策选项的差异以及政策执行的模糊性影响公众的态度。就其本质而言,城市空间调整涉及广泛的利益变动,业主假以尚未成熟的"共有权益"来进行自我保护,使得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存在复杂性,官民之间、个益与公益之间在政策议题上话语失衡,共同导致形势复杂化。必须推进理性的沟通交往以保证政策的程序正义,推进系统性改革以保证政策的实质公平。
- 吴晓林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社会整合研究的理论考察被引量:6
- 2011年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对于社会整合的理解,至少存在着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结构性整合与社会心理整合两组对应性概念;对于社会整合是达成目的的工具还是预设目的的状态,也游离在二者之间;对于社会整合的效度与限度,以及沟通、规则与交换三种整合机制也进行了提炼与探讨。近20年来国外相关研究的特点是以微观为主,聚焦社会失范,理论检验多于理论发展,惯用实证方法,过于关注个体。
- 吴晓林
- 关键词:社会整合
- 在社区治理中怎样推进协商民主被引量:1
- 2017年
- 大国治理的基石在社区。社区治理不但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环节,更关乎亿万百姓的福祉。正是在日常生活的社区中,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国家治理的脉动,抽象的国家可以具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社区是国家与公民互动最频繁的“节点”。
- 吴晓林
- 关键词:协商民主国家政权建设
-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重拾社科学者的历史责任
- 2012年
- 社科界亦应响应“走转改”的号召,全面反思学术流弊,深入社会肌体追求学理真知。
- 吴晓林姜永熹
- 关键词:社科界作风学者文风
- “小城镇”要打造“大社区”
- 2014年
- 党的十八大之后.城镇化建设被提升至更加重要的位置。各级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的热度迅速升温.力图在城镇化建设中获取新的发展动力。从人类发展的一般经验来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这个目标的追求.既有新的因素驱动.又有“后发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环.更加凸显政府推动改革升级、促进发展的意志.因而其建设的过程和效果.也更加受到决策者和规划者的影响。
- 吴晓林彭园琛
-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化建设政府推动
- 城市基层治理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化进程
- 2024年
- 进入新时代以来,城市基层治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提法指出了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则道出了基层治理面临的一些难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基层治理的难题需要破解,通往现代化的道路需要锚定方向。
- 吴晓林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 官员信息力
- 2013年
- 领导的影响力除了基于自身法定职责的“硬实力”和基于言谈、魅力、学识等“软实力”以外,还源于善于利用各种新兴技术、媒体影响及引导社会的“巧实力”。
- 吴晓林
- 关键词:信息力官员法定职责硬实力巧实力学识
- 两岸城市社区治理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两岸几乎同时开启城市社区治理的改革,但是却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参与是达成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以社会组织参与为视角,系统比较两岸城市社区治理的特征、条件与逻辑,可以发现:中国大陆地区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行时,中国台湾地区处于后工业化、城市化成熟时期,二者分别因应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治理任务,因而前者较易采取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后者则要呼应多元社会的诉求,更多采取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因为目标选择不同,加之受不同政治社会体制的规定,中国大陆的社区治理更多展现出"管理主义"的技术逻辑,中国台湾地区则展现出"社区主义"的政治逻辑。
- 吴晓林
- “社会治理社会化”论纲——超越技术逻辑的政治发展战略被引量:26
- 2018年
-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中,"社会治理社会化"兼具现实与历史意义。它不但是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变化后治理工具的新选择,而且具备撬动"治理制度转型"与"学术话语转型"的深层意义。"社会治理社会化"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打破社会治理长期被少数部门掌握诠释权的局限,开启"成为引领全局工作话语"的机会窗口。系统勾画"社会治理社会化"的途径,一是推动"政治行为社会化处理",二是推动"行政行为社会化合作",三是推动"社会事务社会化自治"。"社会治理社会化"的支持条件包括:第一,理念革新:基于历史走向与现实发展要有"新时代"的理论认识;第二,顶层设计:基于"底层实践"的需求推进全局性的社会化改革;第三,社会增能:厚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和文化基础;第四,机制优化: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精准推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
- 吴晓林
- 关键词:社会治理
- 治理研究的中国图景及其“中国化”路径被引量:8
- 2015年
- 21世纪初至今,国内掀起了两波治理研究的热潮,分化成分析治理理论本身的"本体论"与侧重治理实践的"方法论"两个取向。先后形成了城乡治理、公共管理、和谐社会、社会管理、国家治理等十个研究热点;在"城乡治理、项目治理、运动治理、治理评估"等"中国化"研究方面有所创新。但是,国内治理研究还存在"捕获性逻辑、选择性研究、思辨性研究占主流"的缺陷。应当探索治理理论的"中国化"边界,做好立足于中国实践的"过程性研究"和"差异性研究"。
- 吴晓林李咏梅
- 关键词:中国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