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金桥

作品数:24 被引量:83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2篇胶质
  • 10篇细胞
  • 10篇胶质瘤
  • 6篇预后
  • 5篇蛋白
  • 5篇细胞瘤
  • 3篇星形
  • 3篇血清
  • 3篇人脑
  • 3篇神经胶质
  • 3篇神经胶质瘤
  • 3篇肿瘤
  • 3篇临床预后
  • 3篇恶性
  • 2篇低级别胶质瘤
  • 2篇星形胶质
  • 2篇星形胶质细胞
  • 2篇星形胶质细胞...
  • 2篇血小板
  • 2篇异柠檬酸脱氢...

机构

  • 22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新乡医学院
  • 2篇郑州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24篇周金桥
  • 8篇刘献志
  • 6篇刘秋红
  • 6篇张振宇
  • 5篇宋来君
  • 5篇孙剑瑞
  • 3篇王景涛
  • 3篇郭新宾
  • 3篇阎静
  • 3篇郭杨
  • 2篇殷德涛
  • 2篇保建基
  • 2篇杨景瑞
  • 2篇翟广
  • 2篇张风江
  • 1篇高景
  • 1篇刘宇
  • 1篇杨振
  • 1篇乔师师
  • 1篇张晓琴

传媒

  • 7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河南外科学杂...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中国中医药咨...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5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对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分子亚型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MRI图像构建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对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IDH野生型、IDH突变1p/19q共缺失型分子亚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数据集1:465例)和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数据集2:137例)行肿瘤切除且术后病理学诊断为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及术前影像学资料。提取并筛选出最优的影像组学特征,使用Boruta软件包、随机森林等组合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将数据集1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与内部验证集进行机器学习,并对数据集2行独立外部验证(外部验证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对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分子亚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数据集1中训练集332例,内部验证集133例,两者的性别、年龄、胶质瘤分子亚型、世界卫生组织分级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数据集1与数据集2患者上述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影像组学共筛选出8个纹理特征和13个强度特征与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的分子亚型具有显著相关性。内部验证集中,IDH突变型、IDH野生型、IDH突变1p/19q共缺失型胶质瘤的AUC分别为0.81、0.86、0.85,灵敏度分别为89.5%、69.4%、75.0%,特异度分别为63.2%、91.4%、82.9%;外部验证集中,IDH突变型、IDH野生型、IDH突变1p/19q共缺失型胶质瘤的AUC分别为0.76、0.82、0.81,灵敏度分别为75.0%、67.3%、72.2%,特异度分别为64.6%、78.6%、79.8%。结论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对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分子亚型的分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季玉陈马泽宇阎静郭杨于银辉傅京赵南南周金桥周金桥刘献志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磁共振成像分子亚型
微小RNA-23a在恶性胶质瘤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表达及其调控ATP5A1基因表达的作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检测微小RNA(miRNA,miR)-23a在恶性胶质瘤(GBM)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表达,探讨其在GBM中的功能。方法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GBM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miR-23a表达变化;采用miR-23a mimic转染GBM细胞株U87MG、U251、T98G、A172,并用CellTiter-Glo? Luminescent Cell Viability Assay检测细胞生长,同时测定转染miR-23a mimic的U87MG、U251细胞实体瘤生长;通过RT-qPCR检测GBM患者组织ATP5A1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ATP5A1蛋白的表达;用miR-23a mimic转染GBM细胞株U87MG、U251、T98G、A172,Western blot检测ATP5A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GBM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miR-23a表达分别为0.40±0.18和1.00±0.12,明显低于癌旁组织(1.50±0.56)(P=0.005)和健康人血清(2.60±0.45)(P=0.005),同时miR-23a mimic可以抑制GBM细胞株U87MG、U251、T98G、A172的生长以及U87MG、U251实体瘤的生长(P=0.011),U87MG和U251感染pLKO.1慢病毒的细胞实体瘤大小分别为(597.1±95.4) cm3和(429.5±78.7) cm3,感染miR-23a mimic的分别为(153.2±38.6) cm3和(168.7±33.1) cm3(P=0.008);RT-qPCR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ATP5A1(5.4±1.1)在GBM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而miR-23a mimic可以降低ATP5A1在GBM细胞株U87MG、U251、T98G、A172中的表达。结论miR-23a具有抑制GBM细胞株生长和实体瘤形成的作用,miR-23a可以调节ATP5A1蛋白的表达。
张风江周金桥赵新炜郭杨保建基翟广刘献志
关键词:恶性胶质瘤
异柠檬酸脱氢酶和端粒酶反转录酶启动子突变对较低级别胶质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和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对较低级别胶质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初发较低级别胶质瘤病例260例,收集相关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模型比例风险评估行多因素分析。结果IDH突变组和未突变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2.00个月和27.5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ERT启动子突变组和未突变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2.00个月和33.5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0)。IDH和TERT启动子联合分析显示IDH未突变(wt)/TERT突变(mut)组预后最差(P=0.001),有IDH突变存在组预后较好(P=0.001)。结论 IDH突变能够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预后,而TERT启动子突变可以作为IDH突变的补充。
周金桥湛允波刘献志张振宇
关键词:异柠檬酸脱氢酶预后
染料木素对狗基底动脉环舒张作用及其机制的离体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张力变化对染料木素的脑血管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比较。方法:(1)制备狗基底动脉血管环固定于恒温肌槽内,待平衡后,加入各种药物观察血管张力的变化。结果:(1)200μmol/LGST可浓度依赖性地压低氯化钾(KCl)量效曲线,使其明显右移,最大收缩反应和肌条对KCl的敏感性明显降低。(2)无Ca2+K-H液中,染料木素对去甲肾上腺素(NA)诱发产生第一时相收缩和CaCl2产生第二时相收缩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染料木素可使60mmol/LKCl预收缩基底动脉血管环产生明显的舒张作用,除内皮细胞或加入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ω-L-硝基精氨酸1×10-4mol/L,甲烯兰1×10-5mol/L,1×10-5mol/L吲哚美辛或格列本脲1×10-5mol/L温育后,染料木素对60mmol/LKCl预收缩动脉血管环产生的量效舒张作用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1)染料木素对基底动脉血管舒张可能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而引起的,即抑制电压依赖性的钙通道。无Ca2+K-H液中,抑制NA从细胞内释放贮存的Ca2+。(2)染料木素对基底动脉血管的舒张作用与内皮细胞及其释放的一氧化氮无关,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和KATP通道亦无关。
周金桥孙剑瑞刘秋红
关键词:染料木素内皮细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
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时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浓度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l growth factor,EGF)浓度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的变化,探讨其在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时的作用及随损伤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临床治疗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42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即刻、3d、7d、14d血清中EGF浓度,SOD的活力。结果: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溃疡时EGF、SOD浓度显著低于非应激性溃疡组。结论:EGF浓度、SOD活力与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密切相关,可能EGF、SOD在维持胃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促进损伤胃黏膜的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周金桥刘秋红孙剑瑞
关键词: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表皮生长因子超氧化物岐化酶
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相关蛋白表达谱的分析与鉴定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确定与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分子。方法二维电泳技术比较分析12例正常脑组织和52例不同恶性程度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Ⅱ级23例、Ⅲ级15例、Ⅳ级14例)差异表达蛋白质斑点,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ESI)串联质谱技术、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鉴定与恶性程度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分子。结果共鉴定出15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子,其中热休克蛋白27、抑制素、葡萄糖调节蛋白78、过氧化物氧化酶1、过氧化物氧化酶6、膜联蛋白Ⅱ、组织蛋白酶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肌动蛋白(胞浆型1)、谷胱甘肽S-转移酶M这10种蛋白的表达在Ⅲ级和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中升高,二硫键异构酶A3、αB晶体蛋白质、T复合体蛋白1(ε亚单位1、泛素C-末端水解酶同工酶L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这5种蛋白的表达降低。结论蛋白质组学技术可有效鉴定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为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分子个体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周金桥王景涛刘秋红郭新宾周健宋来君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恶性二维电泳
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对髓母细胞瘤患儿临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髓母细胞瘤患儿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髓母细胞瘤的患儿76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及生存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EFS)的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的生存率,Cox模型比例风险评估行多因素分析。结果Log-rank检验示:高NLR组(NLR>4.94)的5年PFS率和OS率(22.2%、22.2%)低于低NLR组(NLR≤4.94)(45.6%、5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FS:P=0.009,OS:P=0.001);高PDW组(PDW>15.90)的5年PFS和OS(52.3%、66.5%)高于低PDW组(PDW≤15.90)(27.1%、3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FS:P=0.032,OS:P=0.0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切除程度(PFS:P=0.006,OS:P=0.009)、术后是否放疗(PFS:P=0.011,OS:P=0.001)是影响儿童髓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示:术后未进行放疗(PFS:P=0.048,OS,P=0.008)、NLR>4.94(PFS:P=0.023,OS:P=0.003)及PDW≤15.90(PFS:P=0.028,OS:P=0.006)是影响儿童髓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随着NLR的升高和PDW的降低,儿童髓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越差,NLR和PDW可能为儿童髓母细胞瘤患儿潜在的预后标志物。
周金桥刘玉峰李克刘献志张振宇
关键词:血小板分布宽度髓母细胞瘤预后
颅脑损伤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l growth factor,EGF)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继发性颅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随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颅脑损伤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42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即刻、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中EGF、SOD的含量。结果颅脑损伤后EGF、SOD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伤情越重,EGF、SOD浓度越低。结论EGF、SOD浓度与颅脑损伤密切相关,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神经元保护及损伤后修复过程。
周金桥任海军
关键词:颅脑损伤表皮生长因子过氧化物歧化酶
siRNA靶向沉默组织蛋白酶D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小分子干扰RNA(siRNA)靶向沉默胶质瘤细胞系U87中组织蛋白酶D(CD)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CDsiRNA、scramblesiRNA、空白对照siRNA转染体外常规培养的胶质瘤细胞株U87,RT.PCR、Westernblotting分别检测转染后U87细胞CD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转染CDsiRNA、scramblesiRNA1~5d后U87细胞的增殖;细胞侵袭实验检测转染CDsiRNA、scramblesiRNA48h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48h后CDsiRNA组细胞CDmRNA、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转染scramblesiRNA和空白对照siR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2、3、4、5d转染CDsiRNA组U87细胞吸光度似)值低于转染scramblesiR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侵袭实验结果表明转染CDsiRNA组滤膜细胞数低于转染scramblesiR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氏0.05)。结论CD可能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胶质瘤分子生物治疗的靶点。
周金桥王景涛刘秋红郭新宾宋来君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小分子干扰RNA组织蛋白酶D
多模态多维影像融合技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甄英伟占益平郭孟果周国胜周金桥刘献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