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坤

作品数:19 被引量:103H指数:7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缺血
  • 8篇卒中
  • 6篇血管
  • 5篇动脉
  • 5篇血性
  • 4篇闭塞性
  • 3篇动脉闭塞
  • 3篇动脉闭塞性
  • 3篇血管内治疗
  • 3篇血栓
  • 3篇血栓切除术
  • 3篇再灌注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缺血再灌注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缺血
  • 3篇脑缺血再灌注
  • 3篇脑血

机构

  • 19篇武汉市第一医...
  • 3篇武汉市中医医...
  • 3篇湖北中医药大...
  • 2篇湖北省中医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汉大学

作者

  • 19篇唐坤
  • 10篇郭章宝
  • 6篇倪厚杰
  • 5篇梅俊华
  • 5篇陈国华
  • 4篇邵卫
  • 4篇姚汉云
  • 3篇罗利俊
  • 3篇潘宋斌
  • 3篇陈玲
  • 3篇单萍
  • 3篇潘晓峰
  • 3篇万琳
  • 3篇笱玉兰
  • 2篇胡明
  • 1篇刘伦
  • 1篇张忠文
  • 1篇苏曼莉
  • 1篇吴彪
  • 1篇张鹰

传媒

  • 3篇神经损伤与功...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医学与社会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后死亡的预测因素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卒中(vertebrobasilar occlusive stroke,VBOS)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EMT)后死亡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接受EMT治疗的急性VBOS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根据术后90 d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比较,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MT术后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7例患者,中位年龄62岁,男性34例(72.3%),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6分,42例(89.4%)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2b/3级),12例(25.5%)在术后90 d内死亡。单变量分析显示,死亡组基线NIHSS评分[26(21~28)分对12(5~23)分;Z=-3.165,P=0.00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61%±11.82%对72.20%±12.09%;t=-2.137,P=0.03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10.54±7.17对4.98±3.57;t=-2.393,P=0.017)以及SICH发生率(25.0%对2.9%;χ^2=5.627,P=0.018)显著高于生存组,而淋巴细胞百分比(12.00%±9.04%对20.67%±10.39%;t=-2.429,P=0.015)显著低于生存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odds ratio,OR)1.24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46~1.318;P=0.038]、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OR 1.278,95%CI 1.002~1.630;P=0.049)以及发生有症状颅内出血(OR 5.088,95%CI 1.065~38.718;P=0.046)为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基线NIHSS评分、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以及发生有症状颅内出血是急性VBOS患者EMT术后90 d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刘文华段振晖郭章宝唐坤万小林倪厚杰朱明辉
关键词:卒中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栓切除术
脑血管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脑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9年7月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行脑血管介入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3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中均使用了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5例患者早期进行了频繁活动;向心性肥胖患者有1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手法压迫联合动脉压迫止血器约2周左右治愈。结论双重抗血小板聚集、高血压病、早期活动、向心性肥胖可能是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手法压迫联合动脉压迫止血器治疗假性动脉瘤操作简单、方便、经济、有效。
郭章宝许项前段振晖周洁万小林唐坤刘文华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术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照料者心理状态的影响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照料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97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139例,其照料者随之分为照料对照组和照料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等,对照组照料者不作任何干预;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草药方剂治疗,同时照料治疗组给予系统的脑卒中健康教育、康复知识、技能培训及适当的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8周、24周进行Barthel指数(BI)、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QLI)评定;2组照料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8周、24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BI、QL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BI及QLI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2组照料者抑郁41例(21.6%),焦虑55例(28.9%)。治疗后,照料治疗组抑郁、焦虑疗效明显优于照料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对照料者的综合干预能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明显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的心理状态。
罗利俊陈国华笱玉兰梅俊华陈玲潘晓峰唐坤
关键词:卒中单元生活质量照料者心理状态
黄角颗粒通过刺激PI3K/AKT/mTOR信号通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损伤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黄角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作用及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构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黄角颗粒进行处理。Zea 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百分比、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变情况、ELISA检测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磷酸化的AKT(p-AKT)、mTOR和磷酸化的mTOR(p-mTOR)蛋白水平。结果黄角颗粒可显著减轻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脑梗死百分比,减轻脑组织病理损伤,显著上调脑组织中IL-10、PI3K、p-AKT和p-mTOR的水平,显著下调IL-1β和TNF-α的水平。结论黄角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
潘宋斌万琳邵卫唐坤姚汉云
关键词:黄角颗粒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颈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双支架对脑动脉分叉部(包括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急性闭塞再通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11月6例使用Solitaire"Y"形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颈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治疗情况和预后等,分析其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在6例患者中,5例患者经单支架3次取栓失败后使用双支架,1例患者直接使用双支架。6例患者均经双支架取栓一次性再通(5例患者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3级,1例患者2b级),所有患者术后即刻CT均未显示颅内出血。术后24 h、7 d及2周,患者中位NIHSS评分分别为10(3~17)、3(1~15)及1(0~15)分。围手术期内,1例患者出现无症状性脑出血;1例患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术后48 h死亡;1例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术后5例患者完成了3个月后随访,结果4例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1例90 d mRS评分〉2分。结论对急性脑动脉分叉部闭塞患者实施双支架取栓治疗较单支架取栓有更高的再通率,且该技术安全有效。
郭章宝唐丽佳欧阳方唐坤朱明辉刘文华
关键词: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机械取栓
入院血糖和发病到治疗时间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分析入院时血糖水平和发病到治疗的时间(ONT)对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通过卒中绿色通道收治的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值分为有效组43例及无效组64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并分析预后的影响的因素。结果:有效组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ONT和入院时血糖均低于无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NT(OR=0.992,P=0.025)和入院时血糖水平(OR=0.746,P=0.022)可能是影响预后的预测因素。结论:尽早实施溶栓治疗和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可能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郭章宝刘文华许项前欧阳方唐坤陈国华唐荣华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
结构化院前干预对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溶栓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2023年
目的:分析结构化院前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rt-PA溶栓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rt-PA溶栓前进行结构化院前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武汉市某三甲医院185例经神经科绿色通道收治的发病4.5小时内并接受静脉rt-PA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干预组98例由采取结构化院前干预措施的急救站转送,未使用结构化院前干预措施的8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满意度评价及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干预组ODT(175.37±25.01)、DNT(39.07±6.72)、出院NIHSS评分(6.29±3.54)、90天mRS评分(1.18±0.54)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总体满意度以及服务态度、服务流程、诊疗技术、医患交流、健康教育等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治疗后4周HAMD评分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入院24小时以及治疗后2周、4周的HAMA评分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溶栓患者采取结构化院前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疗效及预后,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脑卒中相关焦虑抑郁水平,该方式值得在急性脑卒中救治中推广。
梅俊华彭敏王俊力刘文华单萍唐坤郭章宝龚雪陈国华张鹰
关键词:医院管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满意度
黄角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性因子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黄角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性因子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 SPF级Sprague-Dawley健康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黄角颗粒组,每组10只,余10只备用。采用线栓法构建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模型,其中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在假手术前或缺血再灌注前30 min予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黄角颗粒组在缺血再灌注前30 min予黄角颗粒溶液10 ml/kg(生药含量1 g/ml)灌胃。再灌注24 h后,Longa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检测各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HE染色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形态,TUNEL检测各组脑细胞凋亡,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9、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黄角颗粒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01),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脑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脑组织中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9和Bax的表达均降低(P<0.05),Bcl-2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黄角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与抑制炎症反应和减少细胞凋亡相关。
潘宋斌万琳邵卫唐坤姚汉云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黄角颗粒炎性因子凋亡相关蛋白
血管内治疗对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高信号血管征筛选的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成像高信号血管征(HVS)筛选的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AIS患者74例,均为发病>24~72 h、MRI示存在HVS、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且伴有小核心梗死体积。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74例患者分为标准药物组(48例)和联合治疗(血管内治疗联合标准药物)组(2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发病至完成MRI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基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静脉溶栓比例、进展型卒中比例及临床预后。对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进行分析。良好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血流重建成功定义为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2 b^3级。结果(1)联合治疗组发病至完成MRI时间短于标准药物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6.4,41.3)h比30.0(11.3,59.8)h,P<0.05];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年龄、基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ASPECTS、NIHSS评分、静脉溶栓、进展性卒中、TOAST分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联合治疗组患者中,心源性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比例分别为11.5%(3/26)和88.5%(23/26);卒中发病至股动脉穿刺的中位时间为38(11,58)h,且分布于48 h内的比例为73.1%(19/26);血流重建成功(m TICI分级2b^3级)率为92.3%(24/26)。(3)联合治疗组无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1.5%(3/26),出院时及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死亡者。联合治疗组良好预后率高于标准药物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5%(23/26)比54.2%(26/48),P<0.
刘文华梅俊华潘晓峰郭章宝段振晖倪厚杰唐坤朱明辉万小林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
小球囊联合长鞘半逆行开通在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急性串联病变患者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探讨小球囊联合长鞘半逆行开通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高级卒中中心2018年5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4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串联病变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40例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小球囊联合长鞘组18例和PEARS技术组22例。PEARS技术依次按照保护(Protect)—球囊扩张(Expand)—抽吸(Aspiration)—取栓(Revascularization)—支架(Stent)的顺序处理颈动脉串联病变,小球囊联合长鞘为在PEARS技术基础上利用小球囊和长鞘的特点减少操作步骤。记录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成功再通率、首次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和病死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小球囊联合长鞘组患者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少于PEARS技术组[(66±31) min比(104±3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3,P=0.001)。小球囊联合长鞘组的首次血管成功再通患者比例与PEARS技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8比10/22,χ~2=2.903,P=0.088)。小球囊联合长鞘组首次血管成功再通的13例患者中,7例病变部位为起始端串联颈动脉末端闭塞。两组间的基线资料、血管再通成功率、术后90 d良好预后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小球囊联合长鞘半逆行开通可尝试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串联病变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尤其是颈内动脉起始端和末端急性串联病变患者,期待未来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明确。
郭章宝伍文波许项前倪厚杰唐坤刘文华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颈内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血管内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