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春雷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常州市中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低场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1篇胆管
  • 1篇胆管成像
  • 1篇胆管疾病
  • 1篇导管
  • 1篇导管癌
  • 1篇低场MRI诊...
  • 1篇低场磁共振
  • 1篇低场磁共振成...
  • 1篇低场强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海绵窦瘘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平滑肌脂...
  • 1篇腰痛
  • 1篇腰痛患者
  • 1篇腰痛症
  • 1篇腰痛症状

机构

  • 7篇常州市中医医...

作者

  • 7篇尹春雷
  • 2篇周亚琦
  • 2篇刘彦平
  • 2篇蒋政焱
  • 1篇刘敏
  • 1篇杨非
  • 1篇朱应合
  • 1篇汤宇
  • 1篇于卫敏
  • 1篇于为敏
  • 1篇陆玉

传媒

  • 3篇常州实用医学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0
  • 2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低场MRI诊断
2008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低场MRI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MRI影像资料。结果: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在低场MRI表现上有增粗扩张的眼上静脉及增宽扩大的海绵窦。结论:低场MRI对评价颈动脉海绵窦瘘有重要价值。
刘彦平蒋政焱刘敏汤宇尹春雷
关键词:颈动脉海绵窦瘘低场磁共振成像
外伤迟发性脑挫裂伤的CT复查时机与价值
2010年
迟发性脑挫裂伤指颅脑外伤所致的、延迟发生的脑挫裂伤。此类患者颅脑损伤后,在首次CT扫描时未见损伤的部位出现脑挫裂伤征象。本文收集常州市中医医院2008年10月~2009年10月临床资料完整且经CT检查确诊的68例迟发性脑挫裂伤病例,并对此类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挫裂伤的发生机理、
尹春雷周亚琦
关键词:CT扫描颅脑损伤后颅脑外伤CT检查
低场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对于胰胆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0.2T低场强磁共振扫描仪重T2加权水成像技术检查胰胆管疾病患者90例。结果:90例中11例正常,79例患者有胆胰疾病,其中65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阳性患者均能显示各类疾病的形态改变,阴性患者可显示正常胆系形态。结论:低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能够显示胰胆管解剖和病变的形态,有助于胰胆管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蒋政焱尹春雷刘彦平陆玉
关键词:低场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胰胆管疾病
腰椎Modic改变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下腰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多见,确切的病因仍不明确。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诊断下腰痛特别是椎间盘源性腰痛最为敏感。Modic等在1988年系统描述了退变的腰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改变的类型、分型标准及组织学变化。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下腰痛与腰椎Modic改变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5例腰椎Modic改变的MRI特征表现,并探讨这种MRI信号改变在下腰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尹春雷朱应合杨非
关键词:MODIC椎间盘源性腰痛腰痛症状腰痛患者回波时间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分析
2010年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是1种罕见的肝脏间质性肿瘤,由不同比例的血管、平滑肌和脂肪构成。现将常州市中医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CT特征并报告如下。
周亚琦尹春雷于为敏
关键词: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诊断间质性肿瘤病理证实CT特征
双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关节损伤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医学三维重建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生物组织结构影像的连续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三维图像并能进行定量测量的一项形态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随着螺旋CT的发展与普及,医学三维技术有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在骨关节创伤诊断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本院引进PHILIPSMX6000双排螺旋CT机以来,已开展三维重建一百多例,作者对这些例骨关节创伤患者,除常规的CT扫描外,还采用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
于卫敏尹春雷
关键词:螺旋CT三维重建骨关节损伤薄层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三维图像骨关节创伤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与MRI表现的对比分析
2017年
目的探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与MRI的表现差异。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共收治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女性患者,对其钼靶X光检查结果与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钼靶X光检测可知,存在肿块阴影或结节者,共计18例,占60.00%;有6例患者未见有明显的肿块存在,占20.00%;存在局部腺体结构紊乱者4例,占13.33%;局部无明显边界并且呈现出片状密度增高者6例,占20.00%;表现为针尖状钙化者3例,占10.00%。所有经MRI检测患者均表现出肿块阴影或是结节存在,患者T1W1肿块信号为低信号,脂肪抑制T2W1为中等信号,信号较正常的乳腺组织要明显偏高。存在毛刺、肿块边缘偏厚的患者在信号上要高于正常皮肤。借由增强扫描肿块可知,其肿块有明显增强,并且存在粗大血管影。发现12例患者存在腋窝淋巴结肿大现象,在MRI检查中则表现为淋巴结门内脂肪组织的信号消失,同时由肿瘤组织信号所取代。钙化组织在T1W1以及T2W1的信号上呈低信号状态。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与MRI的临床检查存在一定差异,合理选择检查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尹春雷
关键词: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MR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