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海羚

作品数:7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2篇氮代谢
  • 2篇增温
  • 2篇酸雨
  • 2篇土壤
  • 2篇作物
  • 2篇N2O排放
  • 2篇大豆
  • 2篇N
  • 1篇代谢
  • 1篇冬小麦
  • 1篇需水
  • 1篇需水量
  • 1篇雨量
  • 1篇日照时数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期
  • 1篇石羊河流域

机构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7篇崔海羚
  • 5篇陈书涛
  • 5篇胡正华
  • 4篇周迎平
  • 2篇师丽魁
  • 2篇李琪
  • 1篇申双和
  • 1篇刘艳
  • 1篇肖启涛
  • 1篇盛露
  • 1篇刘明春
  • 1篇潘莹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年份

  • 6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河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河南省13个观测站点1961~201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近50年河南省气候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50年来河南省气温表现为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和年最低气温表现为中部和西部升幅较小,中北部较大;年最高气温以西部升温幅度最大,中部最小。降雨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中部、东部降雨量呈增加趋势,北部、豫西、豫南降雨量呈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东部减少最多,西部减少最少;相对湿度总体呈减少趋势,南部中北部减少较多,中部、东部、最北和最西部地区相对湿度呈增加趋势。气候变化显著周期分别为平均气温3~5年,降雨量5~6年。
崔海羚胡正华师丽魁周迎平李琪陈书涛
关键词:气温降雨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
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对作物生育期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石羊河流域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51—2009年气象资料和武威市作物(春小麦、玉米)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对比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分析、Arcgis空间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作物(春小麦、玉米)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来石羊河流域不同地区的气温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月、季、年平均降水增量不同程度地增(减),并且气候变化显著周期分别为:平均气温3-5 a,降雨量1-3 a。从气象因素对作物生育期的影响可以看出,降水是影响春小麦乳熟期长短的主要气象因素,而气温和降水与玉米关键生育期的相关性不显著。
盛露刘明春胡正华潘莹崔海羚陈书涛李琪
关键词:气候变化作物生育期石羊河流域
增温和酸雨对大豆—冬小麦轮作农田N<sub>2</sub>O排放的影响
全球变暖和酸雨是目前重要的大气环境问题,N2O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量影响着全球气候变暖和酸雨问题的产生,而农田为N2O的主要排放源。为研究增温和酸雨对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选用常种作物小麦和大豆作为供...
崔海羚
关键词:增温酸雨氮代谢
增温和酸雨对大豆—冬小麦轮作农田N2O排放的影响
全球变暖和酸雨是目前重要的大气环境问题,N2O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量影响着全球气候变暖和酸雨问题的产生,而农田为N2O的主要排放源。为研究增温和酸雨对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选用常种作物小麦和大豆作为供...
崔海羚
关键词:增温酸雨农田N2O排放氮代谢
文献传递
1971—2010年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13年
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选取河南省12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生育期内需水量,分析其生育期需水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多个地区需水量的年内分布,都在6月达到全年的最高值,在11或12月降至全年的最低值;需水量最大的是棉花,其次是小麦、花生和玉米;近40年,棉花、小麦、花生和玉米的需水量都表现为减少趋势.通过分析各气象因子与需水量的相关性发现:平均风速与作物需水量显著正相关,由于平均风速大幅下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因其他气象因子变化引起的需水量增加趋势,造成主要作物生育期需水量的减少.
周迎平胡正华崔海羚陈书涛师丽魁
关键词:气候变化作物需水量气象因子
昼夜增温对大豆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5
2013年
通过田间试验,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N2O排放通量,研究昼夜增温对大豆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没有改变大豆田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整个生长季,与对照相比,增温土壤N2O平均排放通量增加了17.31%(P=0.019),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了20.27%(P=0.005).对照与增温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湿度均呈显著性相关关系,对照与增温土壤的N2O排放温度敏感系数分别为3.75和4.10.整个生育期,增温显著增加了植株地上和总生物量、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了叶片NO3--N含量;显著增加了土壤NO3--N含量,但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表明,昼夜增温显著增加了大豆田土壤N2O的排放.
胡正华周迎平崔海羚陈书涛肖启涛刘艳
关键词:土壤N2O排放大豆
红外加热对大豆生态系统CO_2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O2排放通量,研究红外加热增加叶面温度对土壤、大豆-土壤系统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外加热叶面增温2℃促进了土壤CO2的排放,在鼓粒-成熟期对照与增温的排放通量分别为202.09±28.75、378.34±156.17mg·m-2·h-1,增温处理使CO2排放通量增加了87.21%,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增温使土壤CO2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了39.96%。对照和增温的大豆-土壤系统呼吸的气温敏感性系数Q10值分别为0.68和2.54,土壤呼吸的土壤温度Q10值分别为4.22和1.68。研究表明,增温能促进土壤CO2排放,增加大豆-土壤系统呼吸的Q10值,降低土壤呼吸的Q10值。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条件下估算区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胡正华崔海羚周迎平陈书涛申双和
关键词:红外加热CO2排放土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