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庄洁

庄洁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01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青岛市医药科研指导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5篇免疫
  • 4篇肾肿瘤
  • 3篇嗜酸
  • 3篇嗜酸细胞
  • 3篇细胞
  • 3篇临床病理
  • 3篇免疫组化
  • 3篇病理
  • 2篇嗜酸细胞性
  • 2篇细胞形态
  • 2篇临床病理观察
  • 2篇病理观察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特点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肾细胞...
  • 1篇上皮
  • 1篇上皮癌

机构

  • 6篇解放军第40...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6篇张伟
  • 6篇庄洁
  • 4篇蒋艳霞
  • 4篇刘燕
  • 4篇李玉军
  • 2篇于文娟
  • 2篇韩芳
  • 1篇尚芳芳
  • 1篇陈云庆
  • 1篇孙晓东

传媒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肾管状囊性癌的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肾管状囊性癌(tubulocystic carcinoma,TC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TCC行HE、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7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4年。眼观:肿瘤位于肾皮质,边界清楚,实性,散在大小不等囊腔,部分呈泡状。镜检:肿瘤完全由密集的管状和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小管和囊腔内衬扁平至柱状嗜酸性上皮细胞,部分细胞呈鞋钉样,核圆形至卵圆形,核仁明显,Fuhrman核分级3级,核分裂少见。免疫表型:瘤细胞呈vimentin、CKpan、CD10、P504S、CK18和CK19弥漫强阳性,EMA局部强阳性,CK7、34βE12局灶阳性,KSP-cad局灶弱阳性,PAX-2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TCC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罕见肾细胞癌,组织起源目前尚存在争议。诊断时需与其他肾囊性病变鉴别。
张伟韩芳李玉军庄洁蒋艳霞
关键词:肾肿瘤免疫组化
免疫组织化学在具有嗜酸细胞形态肾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类型嗜酸细胞性肾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为该类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75例具有嗜酸细胞形态的肾肿瘤,应用光镜观察组织学形态,采用组织芯片技术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张伟于文娟陈云庆康恩豪刘燕庄洁蒋艳霞褚菁李玉军
关键词: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
背部巨大恶性外周神经鞘瘤1例被引量:2
2010年
韩芳孙晓东庄洁刘燕张伟
关键词:外周神经鞘瘤病例报道
免疫组织化学在具有嗜酸细胞形态肾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类型嗜酸细胞性肾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为该类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75例具有嗜酸细胞形态的肾肿瘤,应用光镜观察组织学形态,采用组织芯片技术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不同组织类型的嗜酸性肾肿瘤形态学上有一定重叠,但各有其独特的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嗜酸细胞瘤与嗜酸型嫌色细胞癌除了CK7表达不同,其他免疫表型非常相似,CK7在两者中的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2/19和17/20。嗜酸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波形蛋白及碳酸酐酶Ⅸ(CAIX)阳性,CK7和CD117阴性是该肿瘤的主要免疫表型(10/15)。嗜酸型乳头状。肾癌:13例中有10例强阳性表达仅一甲酰辅酶A消旋酶(AMACR),波形蛋白、CK7和CD10不同程度表达,阳性比例分别为8/13、9/13和6/13,而CAⅨ、CD117和TFE3均阴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和HMB45阳性,而CAIX和CK7均阴性;XP11.2易位性肾细胞癌:癌细胞强阳性表达波形蛋白、CDIO、AMACR和TFE3,CK7、CD117和HMtM5多数不表达。结论充分认识嗜酸细胞性肾肿瘤的形态特点,并应用波形蛋白、CAⅨ、CK7、CD10、AMACR、CD117、TFE3和HMB45对该类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张伟于文娟陈云庆康恩豪刘燕庄洁蒋艳霞褚菁李玉军
关键词:肾肿瘤嗜酸细胞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
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另外选取10例经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和10例嗜酸细胞瘤作为对照。结果 3例OPRCC均为老年女性,年龄78~79岁。临床上均因体检发现。巨检:瘤组织边界清楚,2例可见包膜,切面灰褐色或棕色。镜检:瘤组织主要呈弥漫实性生长,局部可见管状、裂隙样结构和发育不全的乳头状结构;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强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罕见或无。2例可见局灶性坏死,1例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2例可见砂砾体。免疫组化:瘤细胞均呈vimentin和AMACR弥漫强(+);表达CD10和CK18不同程度(+),CK7、RCC和E-cadherin各有1例(+);所有肿瘤CD117和EMA均(-)。结论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细胞癌,形态学上与嗜酸细胞瘤有重叠,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张伟李玉军于文娟庄洁尚芳芳蒋艳霞
关键词:肾肿瘤嗜酸细胞瘤乳头状肾细胞癌免疫组化
膀胱微囊型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膀胱微囊型尿路上皮癌(MU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MUC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6岁。肉眼血尿伴尿痛40天。镜检:瘤细胞呈巢团状排列,巢状结构中央可见多量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的囊腔,腔内空虚,囊壁被覆多层或单层尿路上皮,个别囊衬覆单层扁平细胞,中等大小,形态一致,核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侵及膀胱浆膜层,并呈盆腔淋巴结、左卵巢及左输卵管广泛转移。免疫组化:CKpan、CK7、34βE12、p 63和CEA均弥漫强(+),p 53散在(+),而vimentin、CK20、mucin 5AC、PSA、CgA和Syn均(-),Ki-67阳性指数为30%。患者术后6个月死于全身骨转移。结论 MUC是一种罕见且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不良的尿路上皮癌亚型,由于瘤细胞形态温和,病理诊断时需与膀胱的腺(囊)性膀胱炎、肾源性腺瘤等良性病变以及原发性腺癌等病变鉴别。
张伟刘燕庄洁程桂颖蒋艳霞李玉军
关键词:膀胱肿瘤尿路上皮癌免疫组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