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媛

作品数:43 被引量:44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6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5篇医药卫生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2篇榕小蜂
  • 12篇小蜂
  • 9篇传粉
  • 8篇组培
  • 7篇传粉榕小蜂
  • 6篇植物
  • 6篇互利
  • 6篇互利共生
  • 5篇榕树
  • 4篇幼苗
  • 4篇愈伤
  • 4篇增殖系数
  • 4篇生芽
  • 4篇种子
  • 4篇种子萌发
  • 4篇榕属
  • 4篇萌发
  • 4篇繁殖
  • 4篇丛生
  • 4篇丛生芽

机构

  • 40篇西南林业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云南省植保植...
  • 1篇云南省森林灾...
  • 1篇普洱学院
  • 1篇昭通市农业科...

作者

  • 43篇张媛
  • 17篇邓国宾
  • 14篇向建英
  • 8篇李宗波
  • 8篇杨大荣
  • 7篇彭艳琼
  • 7篇王德新
  • 4篇张颖
  • 4篇杨燕
  • 2篇唐军荣
  • 2篇王连春
  • 2篇邱旭
  • 2篇王逸之
  • 2篇古旭
  • 2篇唐甜甜
  • 2篇邓忠坚
  • 2篇陈欢欢
  • 2篇张锦堂
  • 2篇王亮
  • 1篇翟树伟

传媒

  • 2篇种子
  • 2篇昆虫学报
  • 2篇生物学杂志
  • 2篇热带亚热带植...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 1篇广西植物
  • 1篇四川动物
  • 1篇植物检疫
  • 1篇农产品加工
  • 1篇武夷科学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生物安全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1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美冬青组培快速繁殖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北美冬青组培快速繁殖方法及应用,步骤包括:外植体消毒、初代丛生芽诱导、继代丛生芽增殖和丛生芽生根。本发明消毒污染率仅为4.6%,丛生芽诱导率高达100%且不产生愈伤,增殖系数高达7....
张媛陈长奇官云芳侯墨林王德新赵露琴邓国宾
鸡嗉子榕内传粉小蜂与非传粉小蜂的繁殖稳定共存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榕-蜂系统是自然界协同进化和互利共生的典型模型,榕-蜂之间如何实现繁殖分配从而实现稳定共存一直是倍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但对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繁殖稳定共存研究较少。【方法】本文选取分布在西双版纳地区的雌雄异株榕树鸡嗉子榕Ficus semicordata的雄果,通过对榕果内唯一的传粉小蜂Ceratosolen gravelyi Grandi以及4种非传粉小蜂Philotrypesis dunia Joseph,Apocrypta sp.,Platyneura sp.,Sycoscapter trifemmensis Joseph的产卵时序进行了观察,并对5种小蜂的种群数量进行统计,以及对每种小蜂产卵小花的空间分布、瘿花体积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5种小蜂在产卵时间上存在分离,且传粉小蜂的种群数量远大于其他4种非传粉小蜂的种群数量之和。5种小蜂的瘿花特征也存在差异:瘿花的子房大小不同,且花梗长度即分布空间也有差异,传粉小蜂最接近果腔而非传粉小蜂则更多地利用中层和内层的小花。【结论】结果说明在鸡嗉子榕有限的空间内,5种小蜂通过产卵时间和生长空间的分离,实现了减少竞争以及长期共存的特征,维持了榕-蜂系统的稳定性。
张媛李宗波翟树伟杨大荣
关键词:榕树榕小蜂互利共生物种共存
佩妃延腹榕小蜂雌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佩妃延腹榕小蜂是一种与鸡嗉子传粉榕小蜂同步寄生于接收期榕果的非传粉专性寄生蜂。为探索佩妃延腹榕小蜂寄主定位机制,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雌蜂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态。结果显示:佩妃延腹榕小蜂雌蜂触角呈膝状,长775.50μm±38.39μm,由柄节、梗节和11个鞭小节组成的鞭节构成。触角上共发现5种感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多孔板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型乳突状感器。其中,刺形感器Ⅰ和多孔板形感器是其主要感器,前者集中分布于鞭节的第4~第8鞭小节,后者分布于第4~第11鞭小节。结合触角感器的形态、分布和佩妃延腹榕小蜂的产卵行为,对各触角感器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赵健张媛李宗波杨大荣
关键词:雌蜂触角感器扫描电镜
藏红花天然色素在新型烟草中的应用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天然植物成分提取技术领域,具体是藏红花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新型烟草中的应用,天然藏红花色素提起后,利用食品级乙醇作为溶剂将其溶解成质量浓度为0.5‑5%,造纸法生产再造烟叶片基过程中,涂布工艺时按1.0‑2.0...
邓国宾杨军文张媛向建英
文献传递
不同产地藏红花游离氨基酸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藏红花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藏红花的研究、产品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云南维西、上海、西藏、伊朗等地藏红花为实验材料,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藏红花中游离氨基酸进行了测定。结果:(1)供试样品中除上海样品中检出17种游离氨基酸,其余样品均检出18种氨基酸,各样品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维西3号样品(编号为W3)981.464(mg/100 g)、维西2号样品(编号为W2)882.646 (mg/100 g)、维西1号样品(编号为W1)785.140 (mg/100 g)、西藏样品(编号为XZ)325.106 (mg/100 g),上海样品(编号为SH)312.369 (mg/100 g)、伊朗样品(编号为YL)310.427 (mg/100 g);(2)在游离氨基酸中,有赖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等6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有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和天门冬氨酸等4种鲜味氨基酸;有丝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等3种甜味氨基酸;有冬酰胺、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等9种药效氨基酸;(3)藏红花游离氨基酸中,丙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γ-氨基丁酸。结论:游离氨基酸作为藏红花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对藏红花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研究,可为藏红花的研究、产品设计和开发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邓重梨张媛向建英杨军文邓国宾
关键词:藏红花游离氨基酸
梭砂贝母脱毒快繁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植物组培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梭砂贝母脱毒快繁方法及应用,方法包括:愈伤诱导、愈伤切块、高温处理、低温处理、愈伤增殖、病毒检测、愈伤分化和生根培养。本发明采用适宜大小的愈伤块进行高温处理,可使其近60%的比例...
向建英杨元娇汪海龙王甜甜邓国宾张媛
一种抽葶大青的组织培养与离体再生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抽葶大青的组织培养与离体再生方法,包括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定芽的分化诱导以及壮苗生根等步骤。本发明以抽葶大青幼苗叶片为外植体,首次对抽葶大青的组织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确立了无菌材料的获得、愈...
邓国宾王连春杨燕张媛蔡光辉胡鹏飞周炳江
一种蜜蜂饲养箱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蜜蜂饲养箱,其技术方案是:包括箱体,所述箱体顶部设有活动盖板,所述箱体底部一侧表面开设有进蜂口,所述进蜂口内侧设有活动挡蜂组件,所述活动挡蜂组件包括限位横框和限位套,所述限位横框位于进蜂口内侧,所述限...
张媛向建英王德新
文献传递
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榕属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023年
为探究植物外源激素对榕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3种传统激素(IAA、GA、6-BA)的5个浓度(0(ck),10,20,40,80 mg/L),分别对雌雄同株榕树垂叶榕和雌雄异株榕树对叶榕进行处理,研究各处理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外源激素对榕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但不同激素的促进效应存在差异,同一激素的不同浓度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相同浓度的同一激素对不同的榕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也不同。总体来说,3种激素的一定浓度范围对榕树种子萌发率及种子活力的提高、萌发时间的缩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生根、延展根茎生长,促进根系的生长,但两种榕属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及对激素的响应不同。
张颖官云芳向建英张媛
关键词:外源激素榕属植物种子萌发萌发特性幼苗生长
西双版纳入侵长足捷蚁与土著黄猄蚁的种间竞争
2021年
【目的】入侵物种能够通过竞争影响本地物种的种群,从而影响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长足光捷蚁Anoplolepis gracilipes是全球最具破坏力的入侵蚂蚁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西双版纳地区入侵长足捷蚁与土著优势种蚂蚁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之间的竞争关系。【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控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对比分析长足捷蚁和黄猄蚁的体型大小,雾凉季和雨季的巢穴外觅食活动规律,觅食能力(搜寻食物的时间、在觅食时间内召集的最大工蚁数),打斗行为(不同打斗组合的攻击强度和死亡率)以及对饥渴的耐受性(无食物和水分供应时平均存活时间和存活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长足捷蚁工蚁体长(3.66±0.06 mm)显著小于黄猄蚁工蚁(8.27±0.16 mm)。在雾凉季时,长足捷蚁具有比黄猄蚁更长的觅食活动时间;而在雨季时,两种蚂蚁均在下午温度较高时段觅食活动的个体数量减少。苹果、蜂蜜和火腿肠3种食物作为诱饵时,长足捷蚁具有更快搜寻食物的能力,4~8 min便能找寻到食物,而黄猄蚁需要8~21 min才能找寻到食物,此外在寻找到食物后,长足捷蚁也有更快召集同伴的能力。在人工控制试验中,1头长足捷蚁和1头黄猄蚁同时存在时主要以不攻击和低强度攻击为主,而当两种蚂蚁中的任意其中一种的个体数量增加到5头时,攻击强度会显著增加,两种蚂蚁均存在种间协作行为。在饥渴状态下,两种蚂蚁工蚁的平均存活时间差异不显著,但长足捷蚁最长存活120 h,黄猄蚁最长存活96 h。【结论】在西双版纳地区,长足捷蚁相较于土著黄猄蚁具有更强的觅食的能力,雾凉季觅食活动时间更长,暗示长足捷蚁可能具有较强的温度适应能力。有必要加强对这一入侵蚂蚁的研究,并密切关注其种群在该地区的发展。
吕晓艳刘霞张媛
关键词:入侵物种食物资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