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新
- 作品数:7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数学模型研究浅说
- 1990年
- 近二十年来,数学模型研制工作发展迅速,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模型,从定性到定量模型,几乎涉及到所有学科领域。可以说数学模型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也常遭到非议和怀疑。确实,数学模型工作做了那么多,特别是生物科学领域,研制了很多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模型,其应用前景如何?有时研究者本身也会迷惑。应当承认,我们目前的模型工作与人们期望的确有一定差距,只要我们认真剖析一下原因,是可以不断推进我们的工作的,模型的研制也将会日臻完善。
- 耿济国张建新张孝羲
- 关键词:生物科学调查数据历史资料动态模型
- 三化螟、二化螟及大螟成虫的飞翔能力被引量:14
- 1993年
- 本文利用飞行磨(Flight mill)装置对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及大螟Sesamia inference (Walker)成虫的飞行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三化螟与二化螟成虫的飞翔能力基本一致,其有效飞行日龄均为4天,成虫羽化后无明显的生殖前期(<1天),卵巢发育为Ⅱ级时(Ⅰ日龄)飞行能力最强。最远累计飞行距离可达32公里以上。雌雄虫具有不同的持续飞翔能力。大螟是这三种螟虫中飞翔能力最强的一种,具有极强的持续飞行能力,雌、雄虫可分别达32与50公里以上,大螟的有效飞行日龄一般为6天,且具有2—3天的生殖前期,卵巢发育为Ⅱ级时飞翔能力最强,随日龄的增加,飞翔能力逐步下降,大螟成虫具有远距离扩散飞翔能力及一定的迁飞生理行为基础。
- 孙建中张建新沈雪生
- 关键词:三化螟二化螟大螟飞行能力
- 白背飞虱生殖行为的研究被引量:4
- 1990年
- 本文测定了白背飞虱羽化、交配、产卵等生殖行为。结果表明,雄成虫较雌成虫羽化早;羽化高峰雄虫在中午前后,雌虫为午夜前后和早晨;交配日节律高峰在下午和后半夜;产卵日节律高峰在中午前后;雌成虫一生只交配1次,雄成虫可交配1~3次;交配前期长翅型显著长于短翅型,交配成功率为41.33%(实验种群);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91.87~92.80秒;未交配雌成虫的产卵前期显著长于交配过的雌成虫;交配前期、交配持续时间、产卵前期的遗传力h^2分别为0.1581、0.2661和0.2421。
- 张建新顾忠盈罗卫华张孝羲
- 关键词:白背飞虱水稻害虫生殖行为
- 白背飞虱飞行能力的研究被引量:13
- 1992年
- 本文采用微机测试系统研究了白背飞虱成虫的飞行能力及其与日龄的关系。成虫飞行能力个体间变异很大,可以分为多种类型。通过比较雌成虫卵巢发育和吊飞飞行能力,为白背飞虱迁飞型给出了可靠指标。长翅型成虫持续飞行10分钟以上定为迁飞型,短于10分钟者定为非迁飞型。在拥挤迁出条件下,长翅型成虫在羽化后3~5天飞行能力最强。最长的一头雌成虫飞行持续1715分钟,达36529.5米。雌成虫的飞行能力随卵巢发育而下降,呈卵子发生一飞行共轭现象。
- 张建新张孝义罗卫华
- 关键词:白背飞虱飞行能力
- 海捕回迁稻纵卷叶螟轨迹分析被引量:2
- 1990年
- 利用空气粒子扩散微机模型,对1979、1980年9、10月份上海到大连航海海捕稻纵卷叶螟的回迁途径和虫源地进行模拟分析。初步明确了两年89次捕蛾中的73次虫源地。虫源主要分布于28~42°N,117~128°E 的中朝两国的沿海稻区,深入内陆或远东日本的较少。秋季回迁稻纵卷叶螟的迁飞时间变异较大:在24小时内迁来的占45.21%,经24~48小时,48~72小时迁来的蛾子分别占28.77%和24.66%,只有1.37%的虫源需72小时以上才能完成到达海捕区域的迁飞。
- 耿济国张建新张孝羲J.I.MagorJ.Pender
-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迁飞
- 白背飞虱飞行能力的数量遗传机制
- 1992年
- 本文对白背飞虱飞行能力的数量遗传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选型交配结果表明,白背飞虱的飞行能力由多基因控制。飞行持续时间的遗传力回归于父本与母本分别为0.1096±0.0401和0.0794±0.0416。上向选择长飞行种群的迁飞型频率不产生选择响应,飞行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响应,但不显著。短飞行下向选择子代的飞行持续时间响应显著,而且迁飞型频率也产生一定的响应。可以预期持久的下向选择会使种群丧失飞行能力。
- 张建新张孝义
- 关键词:飞行能力
- 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成虫飞翔能力及其生态机制研究
- 孙建中张建新
- 关键词:三化螟成虫飞翔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