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彩星

作品数:7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安全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3篇理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量热
  • 5篇差示扫描量热
  • 3篇动力学
  • 2篇偶氮
  • 2篇热动力学
  • 2篇热分解
  • 2篇量热仪
  • 2篇差示扫描量热...
  • 1篇丁腈
  • 1篇动力学参数
  • 1篇动态模式
  • 1篇学法
  • 1篇异丁腈
  • 1篇指前因子
  • 1篇溶剂法
  • 1篇数学
  • 1篇数学法
  • 1篇偶氮二异丁腈
  • 1篇热安全性
  • 1篇热分解动力学

机构

  • 7篇南京理工大学

作者

  • 7篇张彩星
  • 6篇陈网桦
  • 5篇陈利平
  • 3篇周奕杉
  • 3篇路贵斌
  • 2篇杨庭
  • 1篇彭敏君
  • 1篇万伟
  • 1篇沈紫晨
  • 1篇高海素
  • 1篇李焓
  • 1篇于诚

传媒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2篇中国安全科学...
  • 1篇含能材料
  • 1篇化工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乌洛托品的热分解动力学被引量:8
2016年
为获得乌洛托品其热分解动力学参数,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绝热加速量热仪(ARC)对其热分解过程进行了测试。DSC结果表明,乌洛托品的热分解属于吸放热耦合的过程,其等温测试中的两个放热峰对应的表观活化能均为150 kJ·mol^(-1),利用AKTS软件计算得其最大温升速率到达时间为24 h,所对应的温度TD24为216.26℃。ARC测试结果表明,乌洛托品的起始分解温度为230.28℃,TD24为212.5℃,与基于等温DSC数据的预测结果(216.26℃)基本一致。
彭浩梁陈利平路贵斌张彩星周奕杉李永坚陈网桦
关键词:热动力学
偶氮二异丁腈热安全性分析与评估被引量:11
2012年
为获得偶氮二异丁腈(AIBN)在各种热应力条件下的危险参数,通过简化的压力容器试验测试AIBN的热分解激烈性等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绝热量热仪(ARC)对AIBN的热分解过程进行研究,用动力学与热稳定性分析软件AKTS计算动力学参数在整个反应进程中的变化情况,并根据ARC测试结果推算自加速分解温度(TSADT)。结果表明:AIBN的热分解激烈性为Ⅱ类,易呈现爆炸特性;其初始分解温度和TSADT很低,分别约为78℃和61℃,且分解放热过程和熔融吸热过程同时发生。因此,在AIBN的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等过程中应加强温度监控,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降温措施。
万伟陈网桦卫水爱沈紫晨张彩星
关键词:动力学参数
分解反应自催化性质快速鉴别的实验方法被引量:14
2014年
许多物质的分解都具有自催化特性,常用的自催化鉴别方法是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微量量热仪(C80)等进行等温实验判定(简称"等温法").但等温法的温度选择较为困难,因此很有必要从实验角度找到一种简便有效的自催化鉴定方法.本文基于Roduit理论模拟的结果,从实验角度提出了分解反应自催化特性的判定方法(简称"中断回扫法"),并利用该法以及等温法对4种样品(硝酸异辛酯(EHN)、2,4-二硝基甲苯(2,4-DNT)、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以及过氧化氢异丙苯(CHP))的分解特性进行判定.结果表明:EHN以及DCP的分解符合n级分解规律,而2,4-DNT以及CHP的分解符合自催化分解规律;中断回扫法可以快速、有效地用于鉴别物质分解是否具有自催化特性.
杨庭陈利平陈网桦张彩星高海素路贵斌周奕杉
关键词:自催化差示扫描量热
偶氮二环己基甲腈及其苯胺溶液热危险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为研究偶氮二环己基甲腈(ACCN)在相关工艺过程中的热危险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ACCN及其苯胺(AN)溶液进行动态测试,发现溶于AN后,ACCN的起始分解温度前移,热稳定性变差。利用Friedman法得到,转化率为0.15-0.8时ACCN的AN溶液的活化能平均值为121 kJ/mol。采用Coats-Redfern法研究ACCN的AN溶液的热分解机理,得到其积分动力学机理函数。采用绝热加速量热仪(ARC)对ACCN以及ACCN+AN进行绝热分解测试,在热惯量修正的基础上,得到其TD24(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为24 h的温度)分别为79.3℃与68.1℃,同样得到ACCN在AN中热稳定性变差的结论。因此,在相关工艺要求ACCN与AN溶剂混合使用的场合,必须严格控制温度,预防热爆炸事故的发生。
路贵斌张彩星彭敏君陈网桦陈利平
关键词:热动力学
两种量热模式下物质热分解的动力学补偿效应被引量:5
2016年
热分析量热仪主要包括动态、等温、恒温及绝热四种操作模式。很多学者基于动态及等温模式的测试结果,采用Arrhenius速率常数进行动力学计算,进而发现了所谓的"动力学补偿效应"。为了解绝热模式下是否也存在动力学补偿效应,分别采用绝热加速量热法(ARC)及动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过氧化二异丙苯(DCP)、40%(质量分数,下同)DCP溶液、葡萄糖、45%葡萄糖溶液的热分解特性,在此基础上基于Arrhenius公式计算了对应的表观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绝热模式下,不同质量的同种样品及其溶液的最佳动力学参数,或者同一组数据采用不同的反应级数获得的lnA和E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此外,尽管由动态DSC数据计算获得的E和lnA普遍小于绝热模式的结果,但两种模式下获得的lnA和E之间仍然存在动力学补偿效应。由此可以推断,具有相同或类似反应机理的反应,虽然实验模式不同,但其E和lnA之间存在明显的动力学补偿效应。
尹瑞丽陈利平陈网桦吴珂张彩星李焓于诚
关键词:动态模式活化能指前因子
吸放热耦合情况下分解反应热效应的解耦方法研究
熔化吸热峰后紧接着放热分解反应的现象,即吸放热耦合现象,在很多类化学品中都会出现。具有这种现象且分解温度较低的物质危险性较大,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极易由于热作用导致燃烧爆炸事故,为此,非常有必要准确获得这些耦合物...
张彩星
关键词:化学品热效应
甲苯一段硝化产物T_(D24)的获取被引量:4
2014年
为获取甲苯一段硝化未经碱洗产物(样品1:一硝基甲苯+少量混酸)及碱洗后的纯品产物(样品2:一硝基甲苯)在绝热条件下最大温升速率达到时间为24 h所对应的引发温度TD24,并了解其热分解特性,首先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了两种样品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动态DSC数据,分析获得了样品的机理函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进而推导出两个样品的TD24分别为(246.1±4.5)℃和(257.9±3.6)℃。然后利用绝热加速度量热仪(ARC)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得到绝热条件下样品1和2的TD24分别为241.5℃和256.4℃。上述结果表明,DSC推导的TD24结果与ARC结果几乎一致。这表明根据动态DSC测试参数推导的TD24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作为工程应用的参考;就甲苯一段硝化产物而言,含酸体系的热分解危险性更高。
周奕杉陈利平陈网桦杨庭张彩星尹瑞丽
关键词:稳定性动力学差示扫描量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