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玉强

作品数:23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沛县第五中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地理
  • 11篇教学
  • 9篇理教
  • 7篇地理课
  • 7篇课程
  • 6篇课堂
  • 6篇教师
  • 5篇地理课堂
  • 4篇地理教师
  • 4篇地理教学
  • 4篇知识
  • 4篇教育
  • 3篇课堂教学
  • 2篇地理课堂教学
  • 2篇地理试题
  • 2篇地理学
  • 2篇地理学习
  • 2篇新课程理念
  • 2篇性学
  • 2篇生活化

机构

  • 20篇沛县第五中学

作者

  • 20篇张玉强

传媒

  • 12篇地理教学
  • 4篇地理教育
  • 2篇中学地理教学...
  • 1篇中小学教学研...
  • 1篇中小学教师培...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谈地理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操作要略
2005年
张玉强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地理学习课堂操作地理课堂教学地理学科领悟
好“课”多磨——地理教研的有效形式
2008年
所谓磨课,就是围绕一节课,由某位教师执教,在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与下,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深入地研究、探讨,再由这位教师多次重上,以期执教教师教学业务快速提高,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般“一课三磨”,在上公开课时,一课四磨,甚至更多,好课就在这样的磨练中产生了。
张玉强
关键词:教研组地理教师教学
地理学习指导的“三种境界”
2005年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应有“三种境界”。
张玉强
关键词:地理教学中学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地理课需要什么样的活动被引量:3
2005年
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活动应该是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活动。有的课堂上,一节课只有几个口才和表演能力强的学生在表演或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处于观看的、游离的状态,这样的活动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张玉强
关键词:课程标准地理教学
变革习题设计 强化感情色彩
2005年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习题的布置和检查往往令教师极为头痛,我们常埋怨和指责现在的学生不自觉,并想尽各种办法来强制学生完成作业。在教育上很有见地的文豪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今,在新课改的氛围下,地理教师手握鲜活的教材,面对活跃的学生,地理课堂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但习题的设计可千万不能成为被新课改遗忘的角落,也要改造也要“变脸”,让它活起来!
张玉强
关键词:习题感情地理教师地理课堂
加强人文教育 弘扬人文精神
2006年
人文精神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它是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以往的教学过多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训练.忽视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过早地出现情感的荒漠,尤其是缺乏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张玉强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知识传授精神动力文明程度智力开发
生动性 开放性 创新性——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地理试题的设计思路
2006年
张玉强
关键词:地理试题新课程理念地理教师课改理念
如何磨课?
2008年
磨课,就是围绕一节课,由某位教师执教,在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与下,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深入地研究、探讨,再由这位教师多次重上,以期教师教学业务快速提高、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般“一课三磨”,在上公开课时,“一课四磨”,甚至更多,好课就在这样的磨练中产生了。
张玉强
关键词:教师参与教学业务日常教学教研组执教
巧设教学活动 与学生共享快乐被引量:2
2006年
一堂课看似设计巧妙,教学手段一应俱全,教师的讲解也不乏激情飞扬,结果却索然无味,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课堂便没有“灵气”,也就缺乏活跃的“气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地理课堂上巧妙适度地运用幽默、实验、游戏、小品、歌曲等恬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更重要的是能和学生共享快乐。
张玉强
关键词:教学活动共享地理课堂教学手段教学实践游戏
如何正确理解“课程生活化”
2006年
课程既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特别是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同时,生活知识还能给学生以亲切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而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中发掘素材与文本知识的融通之处,让课堂重返生活世界,使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和谐统一。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对课程生活化的理解有偏差,致使“生活化”出现走样、变形和失真。这不仅无助于学生依托生活体验来理解文本知识,还可能适得其反。
张玉强
关键词:生活化课程生活知识求知欲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