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作品数:30 被引量:69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巢式PCR与LAMP方法在蜱的莱姆病螺旋体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应用巢式PCR方法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检测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带菌率。方法从青海省循化县与辽宁省新宾县共采集蜱112只,采用巢式PCR与LAMP两种方法检测蜱的莱姆病螺旋体带菌率。结果采用两种方法检测青海循化蜱标本51份,12份阳性,阳性率为23.53%;辽宁省新宾县蜱标本61份,18份阳性,阳性率为29.51%。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112份蜱标本,20份阳性,阳性率为17.86%;采用LAMP方法检测112份蜱标本,15份阳性,阳性率为13.39%,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P>0.05)。结论巢式PCR与LAMP方法均可用于蜱标本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两种方法共同使用可以提高莱姆病螺旋体的检出率。同时,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青海循化县和辽宁新宾县蜱的莱姆病螺旋体带菌率,完善了我国高林区覆盖率地区的蜱媒带菌率数据。 张琳 侯学霞 耿震 郝琴关键词:莱姆病螺旋体 巢式PCR LAMP 带菌率 江西省吉安市微小扇头蜱携带病原菌检测及其分型研究 2024年 目的了解江西省吉安市寄生蜱种类及其病原菌携带情况。方法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吉安市永新、吉安和永丰县的牛体表采集417只寄生蜱,通过形态学和16S rDNA特异基因对其进行种类鉴定。并采用普通PCR和巢式PCR检测蜱体内6类蜱传病原菌携带状况,包括伯氏疏螺旋体(B.b)、米氏疏螺旋体(B.m)、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查菲埃立克体(EC)、贝纳柯克斯体(C.b)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P),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417只寄生蜱均为微小扇头蜱,其中有58只蜱携带蜱传病原菌,总阳性率为13.91%。3县中,永新县检出B.b、SFGR和C.b,其中B.b的阳性率最高,为8.99%;吉安县检出B.b、EC和C.b,其中C.b的阳性率最高,为9.21%;永丰县检出B.b、SFGR、C.b和AP,其中SFGR的阳性率最高,为10.32%。此外,3县蜱均存在多种蜱传病原菌的复合感染现象,均表现为B.b与其他蜱传病原菌的复合感染。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吉安市寄生蜱携带Borrelia yangzensis、B.garinii和B.barvariensis 3种基因型的B.b以及Rickettsia slovaca和Candidatus Rickettsia jingxinensis 2种SFGR。结论吉安市不同县寄生蜱携带的病原菌种类和优势基因型各不相同,且存在多种病原菌复合感染现象,提示当地蜱携带病原菌的情况复杂。应进一步开展蜱传疾病的调查和监测工作,为有效防控蜱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曾予 刘志云 段立科 侯学霞 张琳 贺丽娟 郝琴关键词:核酸检测 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啮齿类动物伯氏疏螺旋体调查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调查确定青海省3县啮齿类标本中伯氏疏螺旋体带菌情况。方法从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共采集啮齿类动物202只,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其伯氏疏螺旋体的带菌率。结果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啮齿类动物标本202份,阳性49份,伯氏疏螺旋体平均阳性率为24.26%。其中互助县标本共67份,阳性12份,阳性率为17.91%;泽库县标本共78份,阳性27份,阳性率为34.62%;祁连县标本共57只,阳性10份,阳性率为17.54%。3个县的啮齿类动物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P<0.05)。结论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啮齿类动物中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应进一步对当地的媒介和人群进行调查,从而为当地莱姆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张琳 石燕 耿震 侯学霞 郝琴关键词:啮齿类动物 伯氏疏螺旋体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带菌率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菌株OppA2基因中人B细胞表位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中国莱姆病螺旋体菌株中OppA2基因及其人B细胞抗原表位区的序列多态性,了解不同地域OppA2的变化特征,为中国莱姆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选取59株莱姆病螺旋体分离株,PCR扩增其OppA2基因并测序后,结合3种基因型参考菌株序列,与免疫表位数据库(IEDB)中查询到的B细胞表位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中OppA2基因序列在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B.b.s.s), Borrelia garinii(B.g)和Borrelia afzelii(B.a)3个基因型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但OppA2基因序列在B.b.s.s和B.a型内保守;在B.g型内存在异义突变。B细胞表位改变主要发生在B.g基因型的亚簇2、亚簇3以及JC2-2分离株。B.g基因型的亚簇2、亚簇3以及JC2-2菌株的296aa变异和亚簇3的295aa变异使3个B细胞抗原表位受影响;JC2-2菌株的372aa变异使1个B细胞抗原表位受影响;这些表位区的变异使部分B细胞表位序列(4/7,57.1%)呈现多态性。结论中国莱姆病螺旋体OppA2基因及其人B细胞抗原表位区在3个基因型间和B.g型内存在多态性;其中有3个B细胞抗原表位区(191~225aa、276~290aa和381~400aa)在B.b.s.s,B.g和B.a三种基因型内高度保守,可作为中国莱姆病早期诊断的候选抗原。 侯学霞 刘慧鑫 张琳 苗广青 万康林 郝琴关键词:莱姆病螺旋体 B细胞表位 多态性 海南省2311例关节炎症状患者的莱姆病抗体血清学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海南省关节炎症状患者的莱姆病感染状况,为莱姆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方法,2013至2018年在海南省8个市(县)(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东方市、文昌市、琼海市、琼中县、五指山市)的医疗机构,对其进行抽样调查,收集2 311例关节炎症状就诊的患者血清标本,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血清标本进行莱姆病抗体初筛检测,并采用免疫印迹法(WB)对IFA检测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确诊实验。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F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2 311份,166份阳性,阳性率7.18%。进一步用 WB方法确认,62份阳性, 莱姆病抗体阳性率为2.68%(62/2 311)。海南省不同地区关节炎症状患者的莱姆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36,P<0.001),琼中县阳性率最高,为8.81%(14/159);儋州市阳性率次之,为5.62%(5/89);东方市阳性率最低,为0.51%(2/394)。莱姆病血清抗体阳性率男性及女性分别是2.79%(33/1 182)和2.57%(29/1 129);各年龄组间的抗体阳性率在1.74%~3.64%,在性别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0,P=0.740;χ^(2)=1.938,P=0.747)。结论海南省8个市(县)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导致的关节炎症状患者,但莱姆病抗体阳性率各市(县)存在差异,以琼中县最高。 何吕芬 侯学霞 陈婷 张琳 文书 苗广青 邢楣 郝琴 朱雄关键词:莱姆病 血清标本 抗体检测 关节炎症状 山西省吕梁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对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南阳沟林场进行莱姆病传播媒介调查,明确是否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方法 2015年采用布旗法在方山县南阳沟林场捕蜱,鉴定后采用BSKⅡ培养基对其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型鉴定。结果共采蜱约300只,包括全沟硬蜱、嗜群血蜱和边缘革蜱,其中全沟硬蜱为当地优势蜱种。从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中分离出2株伯氏疏螺旋体菌株,经MLSA鉴定为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结论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南阳沟林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应加强对当地人群、媒介及宿主的调查,为防控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 侯学霞 张琳 李国华 郝琴关键词:莱姆病 媒介 自然疫源地 山西省首例莱姆病病例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对山西省首例拟诊莱姆病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结果分析,为证实山西省存在莱姆病典型病例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深医务工作者对莱姆病的认识,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蛋白免疫印迹(WB)2种方法,对此例患者进行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IgM和IgG抗体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第1份血清标本检测结果显示,IFA和WB两种试验方法IgM均为阳性,其中IFA的IgM抗体滴度达到1∶64,WB的IgM有2条蛋白带P41和P31;2种试验方法IgG均为阴性。间隔半个月后的第2份血清检测结果显示,2种试验方法IgG均为阳性,其中IFA的IgG抗体滴度达到1∶256,WB的IgG有2条蛋白带P41和P31,2种试验方法IgM均为阴性。结论患者临床表现和病程发展符合莱姆病的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莱姆病的诊断成立,证实山西省存在莱姆病典型病例。 耿震 李国华 侯学霞 张琳 郝琴关键词:莱姆病 血清学检测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海南省关节炎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莱姆病调查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了解我国海南省关节炎或神经性疾病患者的莱姆病感染状况,并确认海南省是否存在莱姆病人。方法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提供血清542份,均为关节炎或神经性疾病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Fluorescent-Antibody Test,IFA)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对血清标本进行莱姆病抗体检测;并采用巢式PCR法对WB抗体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IF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542份,54份阳性,阳性率为9.96%。应用WB法对上述54份IFA阳性血清样本进行检测,12份阳性。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12份WB阳性样本,2份阳性,测序结果表明两份均为B.garinii基因型。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海南省人群中存在莱姆病。建议当地医生在诊治关节炎和神经性疾病患者时,可以考虑其是否罹患莱姆病。 朱雄 张琳 侯学霞 耿震 陈海 陈婷 俞书义 郝琴关键词:莱姆病 血清标本 抗体检测 病原学检测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PD91外膜蛋白A肽段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保护性的初步研究 2020年 目的:克隆并表达中国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伽氏疏螺旋体( Borrelia garinii, B. garinii)PD91外膜蛋白A(OspA)的126~274 aa肽段,并对其免疫保护性进行初步研究。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 B. garinii PD91的126~274 aa OspA肽段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构建pET-30a-OspA-pep重组质粒,转入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利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i-IDA树脂层析纯化,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其免疫原性。将不同剂量的重组OspA-pep(rOspA-pep)蛋白(20、30、40、50、60、80、100 μg)免疫新西兰家兔,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免疫前后的抗体滴度,选取产生抗体滴度最高的剂量组为最佳剂量组。用最佳剂量组的免疫兔血清进行体外中和试验以检测rOspA-pep蛋白免疫后血清抗体的体外杀菌能力,同时用最佳剂量的rOspA-pep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观察其抗体滴度变化。 结果:重组质粒pET-30a-OspA-pep构建成功并在宿主菌体内高效表达。Western blot表明rOspA-pep蛋白与 B. garinii PD91的多抗有明显的免疫应答。IFA检测结果表明rOspA-pep蛋白免疫后的兔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最高可达1∶2 480),40 μg为rOspA-pep的最佳免疫剂量。体外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该剂量rOspA-pep蛋白免疫家兔后产生的抗体对10 6个/ml的 B. garinii和阿弗西尼疏螺旋体( Borrelia afzelii, B. afzelii)型代表菌株PD91和FP1的中和率达100%,对10 7个/ml的FP1的中和率为100%,对10 7个/ml的PD91的中和率为60%。用40 μg rOspA-pep在1 d和30 d免疫新西兰家兔2次后,其抗体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为3~4个月,之后抗体滴度逐渐下降。 结论:中国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 B. garinii PD91的126~274 aa OspA肽段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其诱导的抗体有较好的体外中和能力,可作为中国二代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成分。 苗广青 张琳 侯学霞 郝琴关键词:莱姆病螺旋体 克隆表达 免疫保护性 江西省吉安市莱姆病疑似病例调查研究 2024年 目的了解江西省吉安市莱姆病疑似病例中确诊病例情况及其临床表现特征和地区来源分布,为莱姆病及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从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集了133份莱姆病疑似病例血清,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两步法”进行莱姆病抗体检测,并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阳性标本进一步测序分析。结果133份莱姆病疑似病例血清中有25份伯氏疏螺旋体检测阳性,总阳性率为18.80%。其中,20份样本抗体检测阳性,阳性率为15.04%;6份样本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4.51%。6例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均与扬子疏螺旋体(Borrelia yangtzensis)的相应序列一致,并且其中1份样本抗体检测也为阳性。25例阳性患者来自吉安市的9个县区,其中吉州区的患者最多,占44%。阳性患者出现莱姆病相关症状,包括关节病变、神经疾病、感染性发热、皮炎或胸痛,其中关节病变的病人最多,占72%。6例扬子疏螺旋体感染者来自吉州区,其中4例表现为关节病变,2例表现为感染性发热。结论本次研究首次证实江西省吉安市存在莱姆病患者,并首次在我国南方的病人体内检测出扬子疏螺旋体。研究提示该地区医务人员在接诊具有关节炎、神经系统等症状的病例时,应考虑患者可能罹患莱姆病。研究表明吉安市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应进一步开展莱姆病的调查和监测。 刘志云 曾予 段立科 侯学霞 张琳 贺丽娟 郝琴关键词:莱姆病 核酸检测 抗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