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雨竹

作品数:11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抑菌
  • 3篇芽孢
  • 3篇芽孢杆菌
  • 3篇氧化酶
  • 3篇氧化酶活性
  • 3篇桃色
  • 3篇酶活性
  • 3篇抗氧化
  • 3篇抗氧化酶
  • 3篇抗氧化酶活性
  • 3篇枯草芽孢杆菌
  • 3篇活性
  • 2篇玉米
  • 2篇土壤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 1篇多菌灵
  • 1篇芽孢菌
  • 1篇抑菌蛋白
  • 1篇抑菌机理

机构

  • 1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大庆市农业技...

作者

  • 11篇张雨竹
  • 8篇孙冬梅
  • 5篇于春生
  • 3篇肖亚静
  • 3篇郭春兰
  • 2篇杨月
  • 2篇张新
  • 2篇张明会
  • 1篇林志伟
  • 1篇张风娇
  • 1篇洪秀杰
  • 1篇孙强
  • 1篇柯希望
  • 1篇殷丽华
  • 1篇张亚玲
  • 1篇王彦杰
  • 1篇王国兴
  • 1篇李敏
  • 1篇郭永霞
  • 1篇毕少杰

传媒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玉米科学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植物保护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智慧农业导刊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棚室番茄土壤生物改良剂
本发明涉及一种棚室番茄土壤生物改良剂,由桃色顶孢霉(Acremonium persicinum)CCTCC M 2013200发酵液、圆褐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1.2391菌液、胶冻样芽...
孙冬梅林志伟孙强张雨竹
文献传递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融合群的确定及其对马铃薯侵染的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马铃薯立枯丝核融合群的变化,对不同取样地的马铃薯立枯丝核菌进行了分离培养。通过番红O-KOH染色观察,确定分离获得的丝核菌菌株均为多核菌丝体。对获得的35株分离株与标准菌株进行对峙培养,利用菌丝融合试验判断其融合群,发现丝核菌菌株主要归属于AG4融合群;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丝核菌菌丝对马铃薯的侵染。
张明会张雨竹孙冬梅
关键词:立枯丝核菌融合群
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哈茨木霉产生多菌灵抗药性菌株的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多菌灵是植物病害防治中常用的化学杀菌剂,野生型哈茨木霉对多菌灵比较敏感。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哈茨木霉菌应用于实践,本试验采用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的方法,实现哈茨木霉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改良。试验共获得315株正向突变菌株,其中hcb-35菌株抗性能力较强。利用毒力测定方法检测了多菌灵对hcb-35有效抑菌中浓度,及hcb-35对多菌灵的抗药遗传稳定性;并利用对峙试验及显微观察检测其抑菌能力。结果显示,与哈茨木霉出发菌株hc相比,多菌灵对哈茨木霉突变株hcb-35菌株的有效抑菌中浓度提升285%;连续转接12代后,hcb-35菌株抗药性相对稳定且抑菌效果较出发菌株无明显差异,表明应用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哈茨木霉可以获得遗传稳定的耐多菌灵突变株。
于春生张雨竹张风娇宋志儒杨月孙冬梅李敏
关键词:复合诱变哈茨木霉多菌灵抗药性抑菌效果
桃色顶孢霉粗蛋白对大豆镰刀菌菌体电导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探明桃色顶孢霉粗蛋白对大豆茄病镰刀菌的抑菌机理,测定了该粗蛋白对大豆镰刀菌菌体抗氧化酶活性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经粗蛋白处理过的菌体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CAT)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0~24 h内均为上升状态,在24 h时达到最高,分别是对照的1.95倍、2.16倍、1.67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三种酶活性均下降,在96 h时降至最低;电导率则呈现先上升后保持平稳的趋势,当处理时间为24 h时,电导率变化率达到最高,为对照组的2.1倍。上述结果表明被粗蛋白处理过的菌体膜系统遭到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变大,导致电解质大量外渗,并破坏菌体细胞内原有的抗氧化酶动态平衡状态,对镰刀菌造成伤害。
张雨竹张明会刘景辉肖亚静张新孙冬梅
关键词:粗蛋白抗氧化酶电导率
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被引量:1
2024年
结合新农科的教育要求与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3个痛点问题,即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实验材料不新颖,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度不高。针对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短板问题,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教学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使课程有内容、有温度,切实做到以“以学生为中”,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效果。
徐晓丹殷丽华张雨竹宋洁柯希望刘明张亚玲郭永霞
关键词:教学创新课程改革实验课程
玉米圆斑病拮抗菌芽孢杆菌21的鉴定及抑菌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 DNA序列分析,对获得的具有生防潜力的芽孢杆菌21进行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pp.)。利用显微观察法,研究枯草芽孢杆菌21对玉米圆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该菌株不同浓度发酵液处理后玉米圆斑病菌孢子萌发率出现下降趋势,萌发率最低为0;经发酵液处理后的玉米圆斑病菌芽管产生畸形,在发酵液浓度为90%时,芽管畸形最严重;处理后的玉米圆斑病菌菌丝出现畸形,菌丝中的内容物有外渗趋势。
郭春兰于春生张雨竹郭金鑫肖雅静孙冬梅
关键词:玉米圆斑病枯草芽孢杆菌抑菌作用
枯草芽孢杆菌21抑菌物质的稳定性分析及初步分离被引量:7
2015年
为了探讨芽孢杆菌21抑菌物质的稳定性及确定其抑菌主要成分,利用管碟法和硫酸铵沉淀法研究了代谢物对玉米圆斑病菌抑菌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经p H 4-9处理后,代谢产物对玉米圆斑病菌的抑制能力在60%-100%之间变化;经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处理后,代谢产物对玉米圆斑病菌的抑制能力在70%-80%之间;但经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处理后,抑菌能力变化不大,仍在95%以上;经40-90℃处理后,抑菌能力变化范围在67%-100%之间,随温度升高,抑菌能力有下降趋势,但当处理温度为100℃时,发酵液几乎没有抑菌效果;代谢物经30%-70%不同浓度的饱和硫酸铵沉淀后,蛋白类沉淀物均具有抑菌作用,其中以饱和度为60%的硫酸铵沉淀后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半径可达1.0 cm。
郭春兰于春生张雨竹宋志儒杨月肖亚静孙冬梅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抑菌物质稳定性分析粗提物
沼渣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及谷子生长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小区试验,研究沼渣微生物菌剂和龙疆微生物菌剂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测定菌剂施用后谷子株高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2种菌剂的施用均可提高谷子抽穗期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真菌的数量,增强谷子抽穗期根际土壤中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促进谷子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株高,提高谷子的穗长、穗粒重和产量。与龙疆菌剂相比,沼渣菌剂对谷子抽穗期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对抽穗期根际土壤中蛋白酶、蔗糖酶、磷酸酶的活性,对谷子的穗长、穗粒重和千粒重的影响均无差异。但当施用量达112.5 kg/hm2时,沼渣菌剂处理的谷子产量显著低于龙疆菌剂处理的谷子产量。可见,在微生物菌剂常规施用范围内,沼渣菌剂可代替龙疆菌剂中的载体用于微生物菌剂的生产,沼渣微生物菌剂可显著促进谷子产量的提高。
毕少杰洪秀杰王国兴张雨竹冯宏山王彦杰
关键词:沼渣微生物菌剂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谷子
枯草芽孢杆菌21对玉米幼苗抗逆生理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探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土传病原菌胁迫下玉米抗逆生理的影响。采用土壤盆栽试验,将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立枯丝核菌(Rhoctonia solani)接种到土壤中,用枯草芽孢杆菌21菌悬液处理,以多菌灵为对照。在玉米苗三叶一心期时,分别测定地上组织和地下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枯草芽孢杆菌21处理与多菌灵处理相比,玉米地上组织SOD和CAT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而POD酶活性提高了6.52%,地下组织抗逆酶活性显著提高,其中SOD酶活性提高了99.70%,CAT酶活性提高了27.43%,POD酶活性提高了13.24%;玉米地下部分MDA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地上部分MDA含量降低了7.91%。与多菌灵相比,枯草芽孢杆菌21主要通过提高玉米各组织中POD酶活性及地下组织中CAT酶活性,同时降低MDA含量,以提高其对土传病原菌的抗性,从而对玉米幼苗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免受土传病原菌的侵害。
肖亚静于春生张新张雨竹孙冬梅
关键词:土传病原菌
桃色顶孢霉发酵液对大豆的促生及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采用管碟法和种子萌发法研究桃色顶孢霉对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ae的拮抗作用以及对大豆的促生作用,并采用愈创木酚法、紫外吸收法、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研究了顶孢霉发酵液对POD、CAT、SOD三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顶孢霉发酵液对镰刀菌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菌丝变稀疏。大豆种子经不同浓度桃色顶孢霉发酵液处理后,萌发率及种子酶活性均产生变化。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种子萌发促进作用不同,当发酵液浓度为10%时,胚根长、胚芽长、胚根鲜重和胚芽鲜重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91cm、0.037g、4.07cm和0.166 6g,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49.37%、63.24%、30.54%和45.80%。当处理种子的发酵液浓度为60%时,种子萌发率最高为83.67%,与对照相比提高了23.90%;POD、CAT和SOD酶活性最强,分别为683U、160.6U和301U,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73.50%、43.78%和76.74%。初步证实了桃色顶孢霉发酵液中含有能够促进大豆种子萌发及抗氧化酶活性升高的物质。
张雨竹董雪梅郭春兰于春生孙冬梅
关键词:发酵液种子萌发抗氧化酶活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