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电图
  • 5篇脑电
  • 5篇脑电图
  • 2篇婴儿
  • 2篇早产
  • 2篇早产儿
  • 2篇患儿
  • 2篇产儿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检查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重症
  • 1篇新生儿重症监...
  • 1篇新生儿重症监...
  • 1篇诱发电位
  • 1篇预后
  • 1篇孕龄
  • 1篇神经传导
  • 1篇神经传导速度
  • 1篇神经电

机构

  • 6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徐娜
  • 3篇曹洁
  • 3篇黄志
  • 2篇冯成功
  • 2篇王莉
  • 2篇兰兴会
  • 2篇唐夕琴
  • 1篇陈锦
  • 1篇胡越
  • 1篇包蕾
  • 1篇蒋莉
  • 1篇张琴
  • 1篇钟雪飞

传媒

  • 1篇临床神经电生...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重庆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未成熟儿脑电图发育规律及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3年
新生儿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主要用于诊断新生儿惊厥、评价新生儿大脑功能状态以及判断新生儿脑损伤的预后,具有方便、敏感、可靠、无创等优点。近年,新生儿重症监护(neonatal intensive care,NIC)急救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早产儿特别是极早产儿的存活率,但早产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发育损伤。虽然导致这些后遗症的原因很多,但多数学者认为与新生儿时期脑损伤密切相关。
徐娜黄志
关键词:胎儿发育婴儿疾病
无脑回-巨脑回畸形24例患儿临床及脑电图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分析总结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征,为本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就诊,经CT或磁共振(MRI)诊断为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24例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24例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中,广泛性无脑回-巨脑回畸形18例,局限性6例。临床表现以精神行为发育迟滞(24例)、运动发育迟缓(24例),癫痫(18例)为主。24例患儿脑电图均异常。主要表现为3种模式:Ⅰ型:全脑广泛性分布或者以额中央区、顶枕区为著高波幅α样或β样节律(14例);Ⅱ型:广泛性高幅5~7Hz慢尖节律阵发(7例);Ⅲ型:广泛性或多灶性高波幅尖/棘波或尖/棘-慢波与δ、θ波混合图形(12例)。9例患者在-次脑电图检测中可呈现2~3种异常模式。本组病例经过1—8年随访,广泛性无脑回-巨脑回畸形引起癫痫发作的13例患儿中,药物难治性癫痫12例,主要为婴儿痉挛症和LGS综合征;局限性无脑回-巨脑回畸形引起癫痫发作的5例患儿中,药物难治性癫痫1例,为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中、重度智力及运动功能障碍20例,其中18例为广泛性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者,2例为局限性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无脑回-巨脑回是-种神经元移行异常所造成的大脑发育畸形,广泛性无脑回-巨脑回畸形临床表现严重,预后较差。局限性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智力及运动损伤相对较轻,癫痫发作可以通过抗癫痫药物或癫痫外科手术得到基本控制。特征性脑电图改变结合临床表现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兰兴会蒋莉胡越陈锦徐娜
关键词:脑电图特征
臂丛神经损伤的神经电生理检查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评价臂丛神经损伤(BPP)的价值。方法对71例BPP患儿(年龄1 d~12个月)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神经传导速度(NCV)及肌电图(EMG)检查。NCV测定:测定患儿患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远端潜伏期、波幅及F波;测定其患侧相应受检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EMG测定:用同心圆针电极记录患侧肱二头肌、三角肌、拇短展肌、小指展肌、指总伸肌的运动单位电位(MUP),观察插入电位、静息时有无失神经电位及轻收缩时MUP的波幅、时程。结果本组最小测定年龄为1 d,已出现NCV及EMG异常;68例行NCV测定,异常63例(92.65%),正中神经、尺神经异常率最高,神经损伤类型有轴索损伤(23.48%)、节段性脱髓鞘(20.45%)、脱髓鞘继发轴索损伤(25.76%)、传导阻滞(30.30%);EMG测定20例,异常16例(80.00%),三角肌、肱二头肌异常率最高;同时测定NCV及EMG 17例,异常16例(94.12%)。结论早期神经电生理检测有助于发现新生儿BPP的潜在病因,并对确定新生儿BPP的类型、部位及程度,对指导早期临床干预和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徐娜曹洁王莉钟雪飞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神经电生理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
体感诱发电位和脑电图对非外伤性昏迷患儿预后的判断价值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电图(EEG)检测在非外伤性昏迷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昏迷患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早期进行双侧正中神经的SEP检测和EEG检查,随访6个月后进行预后分析。结果:①26例昏迷患儿SEP 11例正常,15例(58%)异常,SEP的异常均表现为皮层电位N20异常,其中6例皮层N20波缺失;26例患儿EEG结果均为异常,其中5例为背景活动低电压,1例为弥慢性θ活动,20例为弥漫性δ慢活动;②SEP正常的11例中,9例预后良好,2例(18%)预后不良,SEP异常的15例中,14例(93%)预后不良,其中6例死亡,5例EEG为背景活动低电压患儿的SEP均严重异常,预后最差。结论:①早期对非外伤性昏迷患儿的预后判断SEP优于EEC;②SEP皮层电位N20波缺失,同时EEG为背景活动低电压患儿,预后最差;③SEP对非外伤性昏迷患儿在早期判断预后是一种客观、有效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兰兴会张琴冯成功王莉徐娜
关键词:昏迷
受孕龄28~30周早产儿脑电图高幅慢波改变对其预后的评估价值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受孕龄(conceptional age,CA)28~30周早产儿脑电图高幅慢波改变情况,探讨其对早产儿预后的评估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受孕龄28~30周早产儿34例,于生后1~3 d进行床旁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监测,根据受孕龄将受监测者分为受孕龄28~29周及30周2个观察组,根据随访结果又将2个观察组细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各12例,对每份VEEG记录的暴发间隔时间(interburst interval duration,IBI)及高幅慢波进行20 min半定量分析。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最大IBI时程在受孕龄28~29周及30周均差异显著(P<0.01);高幅慢波主要分布于颞、枕区,形态以光滑δ波占优势,其次为δ刷,波幅以150~300μV为主,在该波幅段优势空间分布及优势波形分布无差异,>300μV慢波在死亡组中数量高于存活组,在空间分布上于颞、枕及前额区有差异(P<0.05),在形态上重叠多高尖波的δ波分布差异最为显著(P<0.01),其次为尖样δ波和δ刷(P<0.05);畸形δ刷、畸形δ波中重叠多高尖波的δ波和一般畸形δ波在死亡组中的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床旁VEEG中IBI时程过长及特殊形态的畸形高幅慢波过多提示脑损伤和/或预后不良发生可能。
唐夕琴徐娜黄志曹洁包蕾
关键词:早产儿脑电图描记术
关于早产儿床旁视频脑电图监测方法的探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更适合新生儿、早产儿床旁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监测的导联方法。方法:对22例不同受孕龄的早产儿同时采用单极、平均参考、双极导联进行VEEG监测。将同一时段中产生的伪迹进行分类,并计数每种伪迹,同时从组成早产儿脑电图背景活动的各要素及畸形波形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极导联与平均参考及双极导联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有同化现象(P=0.000、0.000)、电极伪迹(P=0.000、0.000)、环境伪迹(P=0.000、0.001)、心电伪迹(P=0.000)、线路/交流电伪迹(P=0.002、0.004)。而各种脑波的波幅在3种导联中无统计学差异(P=0.172、0.099、0.145),频率均同步一致。另外,平均参考导联记录的脑波形态、位相以及空间分布更接近真实情况,优于双极导联。结论:平均参考导联记录的EEG不仅伪迹较少,而且能更清晰、可靠的反映出早产儿背景活动及异常波的形态。
徐娜黄志唐夕琴曹洁冯成功
关键词:视频脑电图早产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