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
- 作品数:29 被引量:206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消耗臭氧层物质对平流层臭氧的影响预测被引量:4
- 2005年
- 采用美国戈达德航天中心的雨云气象卫星臭氧全球网格资料,从中截取中国大陆主体部分(69.375°E^139.375°E、14.5°N^54.5°N)的数据,分析臭氧柱浓度变化的统计特性.结果表明,1979~1998年,大陆主体上空区域的臭氧柱浓度下降趋势明显,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柱浓度下降速度较全国水平略快.假定其他缔约国均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前提下,以1980年臭氧柱浓度情形为基准,利用臭氧柱浓度与消耗臭氧层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预测了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与不履行两种情形下,2001~2050年中国上空臭氧柱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履约受控情形下,2050年大陆主体部分上空的臭氧柱浓度将与其1980年的水平相近;不受控情形下,柱浓度将持续下降,2050年整个大陆主体上空绝大部分地区臭氧柱浓度值均低于240DU.
- 李春梅胡建信徐建华林伟立赵丽娟
- 关键词:消耗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
- 风险政策制定体系中的风险权衡分析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在与环境、健康与安全有关的风险治理领域,通过政策规制目标风险的同时,往往会增加或者产生次生风险,从而导致"规制已有风险又带来新风险"的政策现象。本文重点总结这种现象的成因和解决之道。该现象在政策制定体系中的成因可被总结为:①个体(包括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对象)对风险的认知存在偏差,或者受到固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从而高估或者低估某些风险;②政策制定机构因为部门分工、职责权限细化等原因,对风险较难进行综合分析;③政策制定过程中,部分利益相关方的声音未得到表达以及"灭火式"的政策制定,都会导致部分风险被忽略。解决之道之一为引入风险权衡分析,全面衡量目标风险和次生风险,从而完善环境、健康与安全领域的风险决策,使得所制定的政策能够在整体上降低风险,从而在用于风险治理的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提高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 方波徐建华
- 环境治理中的协商式公众参与——基于文献案例的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能够给环境治理提供丰富的制度资本和智力资源。在与环境相关的治理领域,公众协商作为一种公众参与形式,特别适合于利益相关方覆盖广、对公众可接受度要求高的环境议题。在信息充分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利益相关方共同交流、商讨,形成政策建议,可以引导利益相关方的理性对话,增强地方政府环境决策的有效性及合法性。在我国,关于环境议题的公众参与是被写入法律中的,但是关于协商式公众参与的程序设计和效果评估的探讨相对较少。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案例,针对协商过程和协商效果两个方面,围绕参与者的能力、协商过程的公平性以及协商的效果和质量等归纳出了协商式公众参与的评估框架,并对协商式公众参与可能出现的偏倚进行了讨论。研究结论可为我国协商式公众参与的设计和评估提供参考。
- 汪若宇徐建华
- 关键词:公众参与环境决策
-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气候变化报道国际比较被引量:4
- 2016年
- 采用内容分析法,剖析1997—2012年《纽约时报》、《卫报》、《澳大利亚人报》和《中国日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每年一度的缔约方大会期间关于气候变化的1549篇报道,就其历年来的报道数量、使用的信息框架、信息源状况以及针对中国的报道数量状况进行分析,并对2009年12月至2013年6月《纽约时报》、《卫报》和《澳大利亚人报》针对中国的315篇气候变化报道进行态度分析。结果表明:1)当有新的条约或协议出台时,媒体会给予更多的报道;2)各国媒体使用的报道框架与其所属国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立场相关联;3)《纽约时报》、《卫报》和《澳大利亚人报》对中国谈判形象的报道整体上负面,但在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上进行了正面报道。
- 吴彤徐建华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政治
- 臭氧层损耗影响低层大气质量的新认识
- 2004年
- 近年来有关平流层臭氧损耗影响低层大气质量的研究表明 ,在污染相对轻的地方 ,可以观测到加强的光化学反应过程 ;在污染地区 ,最终的影响与大气中存在的痕量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很大关系 ,这些通常会被人为排放带来的影响所掩盖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臭氧层损耗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涉及全球变化的问题 ,是今后活跃的科学研究领域。
- 林伟立徐建华
- 关键词:臭氧层损耗气候变化空气质量臭氧
- 大气污染背景下公众减少驾车以及购车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从“社会困境”的理论视角,使用针对北京居民环境行为的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探究公众面临大气污染时选择减少驾车和购车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采用线性与定序两种回归方法分析问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影响个体购车和驾车减排行为的主观因素有所不同。其中,未购车人群的购车意愿受到个体知觉行为控制感的影响较明显,而已购车人群减少驾车的意愿更容易受到个体对大气污染的道德规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预期付出成本较大时,即使他们具备高的知觉行为控制感,也难以在行为上发生改变。
- 汪若宇秦川申徐建华
- 关键词:大气污染社会困境
- 提高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科技支撑能力的建议被引量:2
- 2015年
- 区域性大气污染在我国大范围同时出现的频次日益增多,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从发达国家治理区域大气污染的经验看,在每个关键治理阶段,无论是制定治理政策措施,还是出台污染物排放标准,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在治理区域大气污染过程中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区域大气污染成因与对策的系统整合研究,加强不同来源的环境监测信息和数据的共享与公开,加强关键问题的识别,并对大气污染领域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予以长期和稳定支持。
- 王顺兵徐建华王磊
-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
- 全文增补中
- 用概念分析指导公共政策定量研究的变量测度——以环境规制强度测度为例被引量:4
- 2024年
- 公共政策定量研究通过揭示影响政策的因素以及政策带来的影响支撑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但目前相关研究总体呈现关注数据和方法有余而对变量测度重视不足的特点。定量研究常使用简单的指标测度复杂的现实,这提高了可操作性,但也容易引发测度与概念不一致的问题。如何为定量研究变量测度的指标选择设定约束条件的方法论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回答。本研究提出了用概念分析提升变量测度效度的分析框架和操作细节,核心包括:根据变量由事物及其属性构成的特点,分别对事物和事物属性进行概念分析;开展概念分析时深入分析概念内涵和外延、辨析相似概念、认识研究视阈差异、反思情境特异性;经由对事物属性进行概念分析梳理测度变量的诸多指标,经由对事物的概念分析形成量化其属性的限制性要求;基于这些要求筛选出测度效度较好的指标,或完善某一测度指标。为阐明方法论,本文援引诸多公共政策定量研究,并以环境规制强度的测度为例作系统阐释。本文所提方法旨在指导定量研究,确保其与理论意涵和中国情境紧密结合。
- 李焕宏薛澜徐建华
- 关键词:因果效应
- 环境治理中次生风险问题研究
- 2018年
- 当前,我国正在从相对粗糙的发展模式向精致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变,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强烈,一项项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政策被快速推出。但是,如果政策制定时思虑不周,可能会发生解决一个问题而又带来新问题的现象。本文针对这类现象进行了分析,以民用煤改气为例展示了这类问题的特点,并提出了这类问题的可能成因和解决之道。
- 徐建华
- 关键词:环境治理大气污染
- 气代煤政策中气荒现象的成因解析:政府和市场相继失灵的视角被引量:3
- 2019年
- 良好的政策意愿不必然产生预期的政策效果,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细节很大程度决定了政策的成败。针对具体的政策案例,解析政策失灵的成因兼具学术和实践价值。本文以2017年采暖季发生的气荒为例,从包括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相继失灵的视角,选取山西省的两个城市作为案例,剖析其成因。研究发现气荒中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政策设计时未充分考虑资源供应情况,以及在政策执行时发生的多层级部门间的层层加码。这导致天然气需求增加过快,超过供给的增长,造成供需失衡。这种失衡在一个厚度缺乏、交易拥堵与安全性低的市场中得不到有效缓解,引发了气荒。
- 张晓东徐建华
- 关键词:政府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