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明奎

作品数:28 被引量:2,243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0篇生态系统
  • 10篇气候
  • 9篇气候变化
  • 7篇陆地生态
  • 7篇陆地生态系统
  • 4篇碳循环
  • 3篇遥感
  • 3篇贮量
  • 2篇植被
  • 2篇森林生态
  • 2篇森林生态系统
  • 2篇碳密度
  • 2篇碳贮量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壤
  • 2篇涡度
  • 2篇物量
  • 2篇净初级生产力
  • 2篇HR
  • 2篇初级生产力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马里兰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0篇曹明奎
  • 14篇李克让
  • 11篇陶波
  • 5篇刘纪远
  • 3篇徐新良
  • 3篇顾峰雪
  • 2篇于贵瑞
  • 2篇温学发
  • 2篇邵雪梅
  • 2篇张雷明
  • 2篇黄玫
  • 2篇季劲钧
  • 2篇高志强
  • 2篇王绍强
  • 2篇刘允芬
  • 1篇於琍
  • 1篇黄耀
  • 1篇刘兰翠
  • 1篇张树文
  • 1篇魏一鸣

传媒

  • 5篇中国科学(D...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Acta B...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生态学会...

年份

  • 3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被引量:421
2003年
应用0.5°经纬网格分辨率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估算了当前中国植被和土壤的碳贮量.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总碳贮量分别为13.33和82.65 Gt,分别为全球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3%和4%,平均植被和土壤碳密度分别为1.47和9.17 kg/m2.它们受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等影响,区域差异明显,其总趋势是暖湿的东南区大于西北干旱区.最高植被碳密度出现在温暖的东南和西南地区,而最高土壤碳密度出现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南缘.这些空间类型决定于由气候状况所控制的植物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表明植被和土壤碳密度由不同的气候因素所控制.
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
关键词:植被土壤碳贮量碳密度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
森林生物量遥感估算与应用分析被引量:72
2006年
遥感图像光谱信息具有良好的综合性和现势性,利用遥感信息和GIS技术进行森林生物量估算及碳过程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手段。本文对森林生物量遥感估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利用遥感信息进行森林生物量估算的四种主要方法:遥感信息参数与生物量拟合关系的方法、遥感数据与过程模型融合的方法、基准样地法(KNN方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利用遥感方法进行森林生物量估算的主要发展方向。
徐新良曹明奎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遥感信息KNN人工神经网络
近期气候波动与LUCC过程对东北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被引量:30
2007年
利用1991~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东北地区气候波动和LUCC过程对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显示:90年代东北地区由于作物生长季内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生产潜力普遍降低6.45%,其中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是导致生产潜力变化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在LUCC过程的影响下,东北地区生产潜力总量净增加2402.79×10^4t。从气候波动和LUCC过程对生产潜力的影响程度看,气候波动要低于LUCC过程的作用,LUCC过程所导致的生产潜力的增长趋势抵消了气候波动所带来的降低趋势,10年间东北地区农田生产潜力总量净增加992.23×10^4t。
徐新良刘纪远曹明奎张树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气候波动
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被引量:58
2006年
未来我国参与气候谈判以及制定减排策略应基于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科学判断,即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我国限排增汇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可行的减排措施有哪些,实施不同的减排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如何。通过对中国科学院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试图回答上述问题,并给出部分观点和结论,作为决策参考的基础。
魏一鸣范英王毅刘兰翠梁巧梅吴刚曹明奎黄耀王绍强
关键词:减排策略碳排放能源结构碳税气候变化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Fluxes in China from 1981 to 1998被引量:35
2003年
A dynamic biogeochemical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responses of China's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HR) and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 to changes in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CO2 from 1981 to 1998.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total NPP varied between 2.89 and 3.37 Gt C/a and had an increasing trend by 0.32% per year, HR varied between 2.89 and 3.21 Gt C/a and grew by 0.40% per year, Annual NEP varied between -0.32 and 0.25 Gt C bu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trend. The positive mean NEP indicates that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were taking up carbon with a total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1.22 Gt C during the analysis period. The terrestrial NEP in China related to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CO2 increases accounted for about 10% of the world's total and was similar to the level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same period. The mean annual NEP for the analysis period was near to zero for most of the regions in China, but significantly positive NEP occurred in Northeast China Plain, the southeastern Xizang (Tibet) and Huang-Huai-Hai Plain, and negative NEP occurred in the Da Hinggan Mountains, Xiao Hinggan Mountains, Loess Plateau and Yunnan-Guizhou Plateau. China's climate at the time was warm and dry relative to other periods, so the estimated NEP is probab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China's terrestrial NEP may increase if climate becomes wetter but is likely to continue to decrease if the present warming and drying trend sustains.
曹明奎陶波李克让邵雪梅Stephen D PRIENCE
近20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25
2005年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制度,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种指数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状况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获取其变化信息是国家食物安全评估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的基础。近年来对食物安全的研究集中于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对复种指数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较少。作物种植面积和复种指数变化的估计一直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但获得这些数据费时费力,时效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更缺乏准确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信息。卫星遥感是探测大尺度土地覆被格局实时变化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可以作为获取全国和区域尺度作物复种指数变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作者应用多时相NOAA/AVHRR遥感观测数据和峰值特征点检测法提取全国尺度的复种指数,并分析其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变化。结果表明全国复种指数整体增加,但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丘陵山地以及山东丘陵等地区有所降低。复种指数下降的耕地占全国总面积15%左右。在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区,复种指数在平原地区有所增加或保持稳定,下降多发生在丘陵山地,但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精耕细作地区出现复种指数降低的趋势。
闫慧敏刘纪远曹明奎
关键词:遥感观测复种指数耕地NOAA/AVHRR长江中下游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区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68
2004年
应用以遥感观测数据驱动的GLO-PEM模式模拟估计的中国北方20年的NPP数据同其20年气候数据结合,同时利用通过遥感宏观调查所得的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20年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的影响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年来研究区域年均温度显著增加(年均增温0.064 oC),年降水量明显减少(年降水减少率为1.49 mm/年),NPP以减少趋势为主(年减少率6.9 TgC)。研究区域NPP的变化受旬(月) 均温和旬(月) 降水量和季节温度和季节降水的变化影响显著。季节NPP同季节降水和温度的相关性在空间上同植被覆盖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其相关系数大小随着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变化而变化。通过分析可见,就整个研究区来说,发生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仅占整个研究区域的5.45%, 气候对整个研究区域NPP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占了总影响量的90%);土地利用发生区域土地利用的作用占了绝对地位,土地利用的影响占了约97%。整个研究区域近20年来因为降水明显减少,温度显著升高,导致NPP明显下降,在两期土地利用间隔时间段内(约10年) 因气候影响NPP减少了78 (±0.6) TgC。因为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NPP减少9 (±0.2) TgC。气候和土地利用共同作用是研究区域的NPP减少87 (±0.8) TgC。
高志强刘纪远曹明奎李克让陶波
关键词:土地利用气候变化遥感净初级生产力
近20年气候变化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能力的影响
当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动态变化的估计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对气候变化预测和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协议的执行。由于一些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可用于抵消工业CO排放,国家水平上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不断增多,但以较长时间尺...
曹明奎李克让陶波
文献传递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农牧过渡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影响被引量:73
2004年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中心问题之一.近20a来中国的气候和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生态敏感的农牧过渡区.应用以遥感观测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据和高时空分辨率的气候数据驱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估计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农牧过渡区NPP(净初级生产力)、植被碳贮量、土壤呼吸和碳贮量以及NE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20世纪80-90年代,农牧交错带由于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导致NPP减少3.4%,土壤呼吸增加4.3%,每年NEP总量减少33.7×109kg.尽管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由于NPP仍然高于HR(土壤异氧呼吸)而有所增加,但NEP的下降表明气候变化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降低了碳贮量的增长速率.土地利用变化使所发生区域NPP增加3.8%,植被碳增加2.4%,每年NEP总量增加0.59×109kg.土地利用变化使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有所加强,但尚不足扭转由气候变化导致的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对整个区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影响比较小,但在它所发生地区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的影响.
高志强刘纪远曹明奎李克让陶波
关键词:HR碳贮量碳循环土壤呼吸
1981~2000年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被引量:40
2006年
中国地域辽阔,跨越多个气候带,生态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因此研究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高分辨率的气候数据库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估计了1981~2000年期间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变化,分析了中国陆地碳汇的地域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NEP的20年平均值呈现北方高南方低、中部和西南地区高、东南地区低的格局;NEP正值(碳吸收)主要在西南地区西部、藏东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以及华北中西部,NEP负值(碳释放)主要在华中、西南南部、新疆北部、内蒙西北部、华北平原一些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东北平原中部和黄土高原的NEP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在华中大部分地区有增加趋势.研究时段内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不明显,其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碳源,但在90年代转为一个碳汇;草地和灌丛由于面积广阔,其碳吸收量占整个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的近四分之三.
陶波曹明奎李克让顾峰雪季劲钧黄玫张雷明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