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卫健

作品数:17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珠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淋巴
  • 6篇细胞
  • 5篇化疗
  • 4篇白血
  • 3篇单抗
  • 3篇移植物抗宿主
  • 3篇移植物抗宿主...
  • 3篇植物抗宿主病
  • 3篇肿瘤
  • 3篇利妥昔
  • 3篇利妥昔单抗
  • 3篇联合化疗
  • 3篇淋巴瘤
  • 3篇慢性
  • 3篇难治
  • 3篇抗宿主病
  • 3篇恶性
  • 3篇白血病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活化

机构

  • 10篇珠海市人民医...
  • 7篇暨南大学
  • 3篇暨南大学附属...
  • 3篇暨南大学第三...
  • 1篇天峨县人民医...

作者

  • 17篇朱卫健
  • 10篇李小亮
  • 6篇王玫玫
  • 5篇龚五星
  • 3篇朱康儿
  • 3篇李志新
  • 2篇孙达春
  • 2篇张爱华
  • 2篇谢云
  • 1篇钟隽
  • 1篇李俊萍
  • 1篇吴红
  • 1篇张学利
  • 1篇杜均祥
  • 1篇张涛

传媒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临床荟萃
  • 2篇广东医学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海南医学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白求恩军医学...
  • 1篇肿瘤药学

年份

  • 4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方法对100例晚期恶性肿瘤(预计生存期>3个月)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在化疗同时联合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7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50例,单纯给予化疗及对症治疗。两组患者化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24%,对照组为2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比较,有效率治疗组为72%,对照组为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方面: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程度上,治疗组均比对照组反应轻,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肝功能异常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可有效地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小亮李小亮王玫玫朱卫健李志新
关键词:晚期恶性肿瘤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5年
朱卫健朱康儿
关键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机制
腹膜后髓外浆细胞瘤一例被引量:2
2005年
朱卫健张学利钟隽朱康儿周序珑
关键词:病例报告长春新碱米托蒽醌地塞米松
GLD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观察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地塞米松(dexamethason,DXM)组成的GLD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10例经正规治疗后复发或难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用GLD方案化疗:吉西他滨1000mg/m2,静脉滴注30 min,第1、8天;奥沙利铂(L-OHP)1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地塞米松(DXM)10mg/d,静脉滴注,第1-5天。21天为1周期结果,至少治疗两个周期。结果: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4例,稳定(SD)2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CR+PR)为60%,化疗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其他副作用均在Ⅰ度以内。结论:GLD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近期疗效满意,副作用可耐受。
朱卫健王玫玫古丽妍李小亮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复发难治
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FCR)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FCR方案治疗14例CLL患者,其中9例为初治患者,5例为复治患者。FCR方案为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氟达拉滨25 mg·m^-2,静脉滴注,第2~4天;环磷酰胺250 mg·m^-2,静脉滴注,第2~4天,28天为1周期。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微量残留病(MRD),同时对临床指标与总反应率(ORR)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6例(42.9%),部分缓解(PR)4例(28.6%),患者ORR为71.4%。低β2-微球蛋白水平、低LDH水平及治疗2疗程骨髓淋巴细胞比例下降≥50%与高ORR相关(P值分别为0.035、0.011、0.005);6例患者化疗后MRD阴性。FCR方案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 FCR方案治疗CLL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可耐受。
王玫玫朱卫健朱卫健龚五星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利妥昔单抗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非血缘关系非清髓骨髓移植治疗难治性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一例
2008年
患者,女,48岁,1998年因头昏、乏力在外院确诊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M),予以瘤可宁治疗,并间断进行血浆置换,病情缓解。2003年9月出现低热,血红蛋白进行性降低,在外院行CT检查,发现腹腔淋巴结肿大,予以氟达拉滨和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治疗,临床症状缓解,腹腔淋巴结缩小。2005年3月,出现低热、乏力、进行性消瘦伴咳嗽,同时发现颈部及双侧滑车上淋巴结肿大,
张涛朱康儿朱卫健李俊萍
关键词: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非血缘关系腹腔淋巴结肿大非清髓进行性消瘦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性非感染肺部并发症4例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迟发性非感染肺部并发症(LONIP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4例LONIP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统计分析相关资料。结果 4例患者于移植后4~24个月发生LONIPC,均存在口腔、眼、皮肤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GVHD),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肺CT表现:毛玻璃样改变,不规则片状实变影,结节状影,多发不规则条状阴影,肺功能检测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皮质激素辅以环孢霉素治疗有效,1例治疗后随诊至2010年10月无病存活,合并感染治疗效果差,2例均死于进行性呼吸衰竭,1例迁延不愈。结论 LONIPC可能是慢性GVHD肺部的特殊表现,慢性GVHD的存在是诊断LONIPC的重要佐证,移植后定期监测肺CT及肺功能甚为必要,早期皮质激素治疗可使部分患者获得缓解。
朱卫健王玫玫杜均祥李小亮李小亮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
R-ICE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异环磷酰胺、卡铂和依托泊苷组成的R-ICE方案作为挽救治疗方案,对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0例经R-CHOP方案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DLBCL患者,采用R-ICE方案化疗: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异环磷酰胺1 200 mg/m2,静脉滴注,第2~6天;卡铂AUC=5,静脉滴注,第2天;依托泊苷100 mg/m2,静脉滴注,第2~4天。21 d为1个周期,每例患者至少完成2个周期以上治疗。结果 1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2例,稳定(SD)1例,进展(PD)2例,总缓解率为(CR+PR)70%。化疗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白细胞减少5例,Ⅲ~Ⅳ度血小板减少4例,Ⅲ~Ⅳ度血红蛋白减少2例,其他不良反应均在Ⅱ度以内。结论对于曾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DLBCL患者,R-ICE仍然是有效的挽救方案,且不良反应易于控制。
王玫玫朱卫健朱卫健付社竹龚五星
关键词: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利妥昔单抗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化疗治疗感染乙肝病毒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化疗(R-CTOP方案)治疗感染乙肝病毒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将42例NHL(B细胞性)患者分为A、B两组,两组均接受4~8个疗程的R-CTOP方案化疗,其中A组(12例)为感染乙肝病毒患者,在化疗同时加服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B组(30例)为非感染乙肝病毒组,单用化疗。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疗效及肝功能异常发生情况。结果 A组完全缓解(CR)率为81.5%,B组CR率为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肝功能损害发生率A组为15.5%,B组为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1例发生HBV再激活。结论感染乙肝病毒的NHL患者在用R-CTOP方案化疗期间配合使用足疗程的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是安全的。
李小亮王玫玫朱卫健谢云李志新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利妥昔单抗化疗
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在化疗后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改进治疗措施,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方法分析8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微生物学情况及治疗预后。结果感染部位:呼吸道为最常见,其次为胃肠道、血液。真菌培养结果:白色念珠菌最多(44.7%),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7.6%)。所有病例均经抗真菌治疗,总有效率75.3%,病死率24.7%。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病死率高,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早期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因而早期诊断及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李小亮朱卫健王玫玫李志新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真菌感染化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