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红
- 作品数:34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社科规划办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军事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传统军事法律文化的三个向度及其现代价值被引量:2
- 2012年
- 传统军事法律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以法律对军事事项的规范,解决战争问题、实现和平与秩序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财富。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儒、法、道三家,形成传统军事法律文化的伦理主义、功利主义、自然主义三个向度。传统军事法文化凸显了古人对于军事问题的法律思考,与政治、伦理等紧密联系,在构建良好政治、社会秩序的思维模式下,探讨战争、探讨军事问题。
- 朱晓红
- 关键词:军事法律文化伦理主义功利主义自然主义
-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
- 2015年
-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围绕着良法善治,需要在法的价值、法的形式、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军的关系五个问题上,厘清和深化关于"法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法治军队建设。
- 朱晓红
- 关键词:依法治军
- 先秦战争法的演变及其动力探究
- 2011年
- 先秦战争法作为中国传统战争法的源头,在军事需要和人道追求的相互作用中,经历了夏商的萌芽期、西周和春秋的成熟期,以及战国的衰落期三个发展阶段。在西周、春秋时期较为成熟的礼制文明中,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出具有丰富人道追求的、包含政治和伦理特点的战争规范。先秦战争法的演变,与先秦政治体制的演变、先秦国家法度的演变,以及人文精神的发展密切相关。
- 朱晓红
- 关键词:军礼
- 理法的交融与和谐——戚继光治军思想刍议被引量:4
- 2006年
- 戚继光治军思想来源于理学思潮和前代兵家思想的影响,融理学和军法为一体,付诸军事实践,实现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体现了理学思想在社会生活特定领域的影响。
- 朱晓红
- 关键词:戚继光理学军法经世致用
- 文化自判教出——马一浮文化判教论的再阐释
- 2007年
- 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在马一浮的理论体系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是马一浮文化哲学的建构方法和思维手段,其判教的实质是从文化现象中提取出一种文化观念,即他所谓的六艺,其目的在于肯定和论证这一核心观念;另一方面,据六艺判教展示了马一浮的文化史观,表明了他对以往文化成果的宏观考察和价值抉择。马一浮通过对隋唐佛学判教风规的创造性转换,依据六艺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考察了以往的文化成果,在判儒家文化、判儒释道三教、判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重新对中西文化作了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构成了马一浮的文化判教活动。在现代新儒家中,马一浮的判教立足儒家,旁涉佛道,考察古今,规模宏大,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许宁朱晓红
- 关键词:马一浮文化判教
- 礼与刑:《尚书》的法思想解读被引量:3
- 2009年
- 为了探讨古代法思想的起源、内容、特点及流变,通过对《尚书》的解读,认为礼与刑起源于祭祀和战争,构成了古代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在"祀与戎"基础上的国家治理模式赋予了古代法的宗教性和宗法性的特征,并对儒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 朱晓红
- 关键词:《尚书》
- 礼法、刑法与道法:先秦法思想的三条路径被引量:4
- 2010年
- 先秦法思想有礼法、刑法与道法三条发展路径。礼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法思想的起源,基于自然血缘关系而产生的宗法伦理是其核心要义。刑法思想是在解决战乱的社会需要中,以内刑外兵发展起来的以法治国的法治理论。道法思想是哲学意义上的法律发生学,道生法,以王霸杂之为社会治理的内容。先秦法思想演变的不同路径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必然性。
- 朱晓红
- 关键词:礼法刑法道法
- 《孙子兵法》中的信息论思想
- 2001年
- 本文以《孙子兵法》为基本文本 ,综合运用当代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考察其中的信息论思想 ,分析了信息对象、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封锁、信息博奕、信息指挥、信息欺骗、信息控制等内容 ,从新的角度凸显了《孙子兵法》
- 许宁朱晓红
- 关键词:《孙子兵法》信息对象信息获取信息战信息处理信息博弈
- 《纪效新书》“军法”思想解析被引量:3
- 2006年
- 戚继光《纪效新书》军事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军法”,以“军法”对于军事犯罪的惩处来保障军事利益。“军法”对于军职人员违反各项具体军事行为的规范及其所应受到的刑罚处罚制定具体、详细,具有可操作性,反映明代中叶以后作战样式的变化,对于现代军事立法有启示意义。
- 朱晓红
- 关键词:《纪效新书》戚继光军法
- 书法与道家被引量:1
- 2002年
-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共同历史地形成的。孔子侧重于人道,从人道出发强调天与人关系的和谐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而老子则侧重于天道,强调“自然无为”,认为人与社会均应顺其自然,合乎天地的客观法则。老子的思想经庄子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庄子以其想象奇特、色彩瑰丽的寓言式散文进一步丰富了道家哲学体系,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互补”的格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多兼具儒道两种气质,“达则兼济天下。
- 何炳武朱晓红
- 关键词:书法道家汉字结构象形气韵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