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霞章
- 作品数:8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扬州市江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南水北调东线江都泵站钉螺扩散情况现场观察被引量:17
- 2006年
-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取水口抽调江水时钉螺能否进入输水河道孳生扩散。方法对泵站前水源河道、泵站拦污栅、泵站消力池滩地和渠首输水河道进行钉螺分布调查,采用打捞的方法检测水源河道漂浮物携带钉螺情况,结合水工建筑功能、调水量及有关河道水位资料,对钉螺通过泵站扩散可能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江都泵站前水源河道查出钉螺面积185.28hm2,水源河道漂浮物调查发现钉螺主要在汛期吸附于漂浮物漂流扩散;泵站前拦污栅及泵站出水口消力池滩地及泵站后渠首输水河道均未发现钉螺。结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泵站水闸、拦污栅、水泵、消力池等水工建筑物具有阻挡、沉淀钉螺的作用,泵站消力池及输水河道因水体大,常年保持高水位运行,不适宜钉螺孳生。
- 黄轶昕高扬洪青标孙乐平杨坤李伟张键锋朱霞章朱锡广梁幼生
- 关键词:南水北调东线钉螺血吸虫病扩散泵站
- 江滩地区翻耕结合喷粉灭螺效果
- 2010年
- 江滩翻耕结合喷粉灭螺效果较单一翻耕和单一喷粉灭螺的效果更为明显,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朱霞章朱锡广佘广松
- 关键词:钉螺翻耕灭螺江滩
- 江都市肠道线虫病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评价肠道线虫病防治措施及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相关分析方法,对药物驱虫、健康教育和改水改厕等综合措施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998-2005年肠道线虫总感染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率达26.65%。相关分析表明肠道线虫感染率与居民生活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平均收入=-0.791,r消费支出=-0.779,P均〈0.05),与自来水普及率、改厕覆盖率亦呈显著负相关(r自来水=-0.849,P〈0.01;r卫生厕所=-0.831,r无害厕所=-0.817,P均〈0.05),居民卫生行为正确率显著提高。结论药物驱虫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肠道线虫感染率,而改水改厕、健康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在肠道线虫病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 朱锡广朱霞章
- 关键词:肠道线虫驱虫改水改厕
- 江都市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查螺模式探索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对内陆地区查螺模式进行探索,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查螺效率与质量。方法建立查螺环境数据库,以镇为单位组建专业队伍,采用普查与轮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查螺。结果查螺模式改进后,查螺队伍数、人员数和用工量,以及村级负担的费用等有了明显下降,而查螺质量未受影响。结论对查螺方式进行探索和改进,可提高查螺效率和质量,减轻农民负担,但需精心组织,加强管理,规范操作。
- 朱锡广朱霞章汤洪萍佘广松
- 关键词:血吸虫病江都市
- 江都市制鞋业职业卫生调查被引量:1
- 2003年
- 朱霞章
- 关键词:江都市制鞋业职业卫生
- 肠线虫病低感染地区不同人群目标化疗的研究
- 2000年
- 目的巩固肠线虫病低感染地区的防治成效。方法针对低感染地区人群感染肠线虫的流行病学特点,对高危人群采取目标化疗,以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各200mg顿服,以饱和盐水浮聚法(查3片)和定量透明法(查2片)评价疗效。结果选择200人左右作为目标化疗对象,连续3年每年一次,肠线虫感染率由6.20%分别降至5.37%和3.21%,间隔3年后复查,感染率为2.29%。小学生目标化疗每年一次连续5年,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由1.39%和4.18%降至0.90%和1.35%,钩虫感染率由10.8%降至5.04%。钩虫易感人群的目际化疗使41岁以上人群钩虫感染率由19.38%降至10.89%。结论特定人群一年一次目标化疗,连续3年,肠线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而且间隔3年未见回升,防治效果可以巩固。小学生目标化疗每年一次连续5年,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呈下降趋势;钩虫易感人群目标化疗,钩虫感染率下降。表明在肠线虫病低感染地区,目标化疗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新措施。
- 沈一平章涛刘影杨维平邵靖鸥居少游顾传安董恺许聚岭朱霞章蒋极民马洪庚成兵赵勇进葛军
- 关键词:肠线虫病
- 应用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预测1998年特大洪水对扬州市江滩钉螺分布的影响被引量:6
- 2001年
- 目的 了解 1998年洪水对扬州市江滩钉螺分布的影响和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的实用价值。方法 采用现场人工调查和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相结合的方法 ,按周晓农报道的模型在 ER-DAS软件上分别进行卫星遥感图象的叠加、校正、提取 ,用红色在图上标出钉螺的可疑孳生环境 ,并与地面调查结果进行核对验证。结果 1998年洪水后 ,江滩钉螺面积增加了 2 7.2 0 % ,2 5个抽样可疑钉螺孳生地洪水后钉螺面积增加了 6 1.48% ,洪水前 (1998年 )和洪水后 (1999、2 0 0 0年 )钉螺密度分别为 0 .945只 /框、1.2 78只 /框和 1.2 89只 /框 ,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预测的钉螺可疑孳生地范围与洪水后两年春季查出钉螺分布范围总符合率为 88.0 0 % ,其中 30× 10 4m2 以上环境的符合率为90 .0 0 % ,10× 10 4~ 30× 10 4m2 环境的符合率为 10 0 % ,10× 10 4m2 以下环境的符合率为 75 .0 0 %。结论 1998年洪水后 ,扬州市钉螺明显扩散 ,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对快速筛选钉螺可疑孳生地范围和确定钉螺孳生高危地带有重要意义。
- 高扬张晓波何日王裔林朱霞章田斌孙乐平洪青标杨国静周晓农
- 关键词:洪水钉螺孳生地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调水特点对血吸虫病传播潜在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4
- 2009年
-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特点和水工建筑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方法调查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布置情况,分析工程特点和水源调度方式对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现场试验观察硬化河岸、"胸墙"、清(拦)污设施、水泵、消力池等水工建筑防螺作用。结果东线工程东平湖以南将建13级、共34座泵站;江都泵站引河硬化后已连续3年未查获钉螺;泵站前设置的拦污栅和清污机可有效拦截大部分漂浮物而使钉螺失去吸附载体;水泵内复杂的螺旋水流可使钉螺和吸附的漂浮物完全分离;泵站消力池水体可沉淀钉螺,水淹3、6个月钉螺死亡率分别达74%和98%;控制流速在0.2 m/s时,涵闸"胸墙"可完全拦阻漂浮物而有效防止钉螺扩散;东线工程水源由长江、淮河等组成,淮河枯水期多抽调江水,淮河丰水期多用淮水。结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布局特点、水源组成、调度方式及各级泵站和附设水工建筑均不利于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北移扩散。
- 黄轶昕孙乐平杭德荣洪青标高扬张键锋高金彬陈业军朱霞章朱锡广
- 关键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血吸虫病钉螺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