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弛

作品数:6 被引量:4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麋鹿
  • 3篇野化
  • 3篇生境
  • 3篇种群
  • 3篇自然保护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卧息地
  • 3篇国家级自然保...
  • 3篇保护区
  • 2篇生境选择
  • 1篇散放
  • 1篇鸟类
  • 1篇种群动态
  • 1篇麇鹿
  • 1篇两栖
  • 1篇两栖动物
  • 1篇公园
  • 1篇繁殖
  • 1篇繁殖期
  • 1篇城市

机构

  • 6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李弛
  • 4篇杨道德
  • 2篇宋玉成
  • 1篇蒋志刚
  • 1篇张志强
  • 1篇邓娇
  • 1篇傅祺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城市化对长沙市区城市公园繁殖期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32
2014年
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公园鸟类的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对城市鸟类的保护和城市公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长沙市区城市公园的面积大小、人为干扰强度、生境类型对繁殖期鸟类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的影响,于2011—2013年的每年5月上旬和6月上旬,采用固定样线法对长沙市区的岳麓山公园、橘子洲公园、烈士公园、南郊公园、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共5个城市公园的鸟类种类、数量及生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6283只鸟类,隶属10目、31科、74种,其中有2种鸟类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各城市公园面积与每公顷的鸟类物种数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公园面积的增大,鸟类物种密度减少,这可能是小面积公园的边际效应导致单位面积内鸟类物种数增多。城市公园的人为干扰强度、生境稳定性、食物可获得性对繁殖期城市公园鸟类种类与数量有较大的影响。最后对长沙市区城市公园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邓娇晏玉莹张志强李弛杨道德
关键词:城市公园生境城市鸟类
湖北石首麋鹿种群夜间卧息地选择与卧息行为
夜间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对不同夜间环境的适应,是对能量储存与卧息安全的综合反映,因而成为衡量野生动物行为适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夜间卧息行为是野生动物对夜间栖息地的气候、食物可利用程度、隐蔽条件与物种自身特点的间接反映。目前...
李弛
关键词:麋鹿
文献传递
湖南浏阳大围山两栖动物群落监测
为掌握观测样区两栖动物种类与种群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全国两栖动物面临的威胁因素,评价保护成效,提出适应性管理对策,国家环保部部署本次两栖动物监测项目.自2011年首次实施以来,至今全国已有54个样区,本文所调查的湖...
吴炳贤陈斯侃杨道德李弛傅祺
关键词:两栖动物种群动态
麋鹿夜间卧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0
2016年
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行为适应。为了探讨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夜间卧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跟踪调查法与直接观察法,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麋鹿184个夜间卧息样方和184个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信息进行了观测记录。结果表明:麋鹿春、秋、冬3个季节夜间卧息时均选择隐蔽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食物丰富度较高、距隐蔽物(芦苇或树林)较近的林地生境(P<0.05),并且春、秋季夜间选择在距道路距离与距居民点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夏季夜间选择在草本盖度较低、食物丰富度较低、隐蔽度较低、距隐蔽物较近、距道路与居民点距离较远、距水源较近的滩涂生境卧息(P<0.05);冬季夜间选择在风速较小、距道路与居民点较近的生境卧息。判别分析表明:草本盖度、食物丰富度、距道路距离、隐蔽度、风速、距水源距离以及距隐蔽物距离这7个因子组成的判别函数可区分不同季节麋鹿的夜间卧息地,且麋鹿在不同季节的夜间卧息地特征存在部分重叠,这可能与不同季节间食物、水、温度与人为干扰等因子的差异性有关。建议该保护区扩大饲料基地面积、保留麋鹿卧息隐蔽环境、减少人为干扰、控制长江故道水位。
李弛杨道德张玉铭宋玉成李鹏飞蒋志刚
关键词:麋鹿生境选择
湖北石首糜鹿种群夜间卧息地选择与卧息行为
夜间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对不同夜间环境的适应,是对能量储存与卧息安全的综合反映,因而成为衡量野生动物行为适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夜间卧息行为是野生动物对夜间栖息地的气候、食物可利用程度、隐蔽条件与物种自身特点的间接反映。目前...
李弛
关键词:麋鹿
湖北石首散放麋鹿与野化麋鹿秋季夜间卧息地选择被引量:6
2015年
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适应不同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的综合反映,是衡量野生动物行为适应的关键因素之一。2014年9—11月,采用跟踪调查法与直接观察法,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的散放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群体和保护区外(三合垸)的自然野化麋鹿群体秋季夜间卧息地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散放与野化麋鹿群体分别进行了61个卧息样方和61个对照样方的调查。结果表明:散放群体与野化群体秋季夜间均主要选择在隐蔽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食物丰富度较高、风速较小、距隐蔽物(芦苇与树林)较近的林地中的草地基底卧息,但野化群体更倾向于选择距道路与居民点较远的卧息地。逐步判别分析表明:散放群体与野化群体在秋季夜间卧息地特征上存在重叠与分离,距道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构成的Fisher判别函数可区分散放与野化群体秋季夜间卧息地,判别正确率为87.5%,表明散放群体与野化群体夜间卧息地选择主要在距道路与居民点距离上存在差异。故散放群体与野化群体在秋季夜间卧息地选择上相似又趋异,这可能与相同的生物学特性、相似的生境和不同的人为干扰、围栏等条件有关,建议保护区争取获得三合垸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扩大围栏面积、保留麋鹿卧息时的隐蔽环境。
李弛杨道德张玉铭宋玉成李鹏飞
关键词:麋鹿生境选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