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照荣

作品数:59 被引量:705H指数:17
供职机构:甘肃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4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篇增雨
  • 9篇冰雹
  • 8篇闪电
  • 8篇人工增雨
  • 8篇降水
  • 6篇地形
  • 6篇雷达
  • 6篇层状云
  • 5篇地闪
  • 5篇雷暴
  • 5篇回波
  • 5篇防雹
  • 4篇预警
  • 4篇闪电特征
  • 4篇气候
  • 4篇微物理
  • 4篇雹云
  • 3篇订正
  • 3篇多普勒
  • 3篇液态含水量

机构

  • 43篇甘肃省气象局
  • 17篇兰州中心气象...
  • 16篇中国气象局兰...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兰州大学
  • 3篇甘肃省人民政...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民用航空...
  • 1篇西北区域气候...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9篇李照荣
  • 14篇庞朝云
  • 13篇陈添宇
  • 12篇李宝梓
  • 11篇付双喜
  • 9篇丁瑞津
  • 6篇杨增梓
  • 5篇李国昌
  • 5篇康凤琴
  • 5篇李荣庆
  • 4篇王遂缠
  • 4篇陈乾
  • 3篇陈渭民
  • 3篇王位泰
  • 3篇李晓霞
  • 3篇张鸿
  • 3篇张铁军
  • 3篇尹宪志
  • 3篇张强
  • 2篇尹宜舟

传媒

  • 17篇干旱气象
  • 6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气象科技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甘肃气象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陕西气象
  • 1篇灾害学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西部大开发:...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8篇2006
  • 6篇2005
  • 6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0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北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79
2005年
雷电产生于中尺度对流天气系统,具有明显的局地和时效特征,对西北地区气象站点历史雷暴资料的统计发现,夏季最强,春秋次之,冬季几乎无雷暴发生;地理分布呈三大中心区;与海拔高度、经度、纬度的相关分析及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地形地势是影响该地区雷暴的主要因子。高原上的雷暴云较其它地区容易产生冰雹,冰雹日数与雷暴日数比值最大为0.36。西北夏季大部分地方的闪电密度小于1个.km-2.a-1,夏季3个月的闪电密度有3个最强中心,新疆西部是最强的闪电密度中心,超过9个.km-2.a-1,7月中心最强,6月次之,8月较弱。
李照荣康凤琴马胜萍
关键词:地闪密度
VIL在识别冰雹云中的应用及估测误差分析被引量:83
2004年
介绍了兰州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体扫描资料中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VIL产品资料的生成技术及其估测误差分析,并结合甘肃中部地区降雨和降雹实测资料,提出了VIL(3km×3km)识别冰雹云的判别指标,有益于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在甘肃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中有效应用。
付双喜安林康凤琴李宝梓李照荣何金梅
关键词:冰雹云液态含水量多普勒雷达人工防雹降雹
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综合探测试验被引量:26
2011年
2006年和2007年夏季在祁连山冷龙岭西段开展了地形云云量、云状、大气水汽、风场、雨滴谱和雨强等的综合探测试验,以分析祁连山地形云的特征。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夏季云量丰富,平均云量在6成以上。西南气流天气背景下总云量多达8成;②祁连山夏季无降水日大气水汽非常少,700 hPa以上层大气相对湿度大多在20%以下;③西南气流背景下祁连山南北侧山谷风的共同作用,气流昼间向山顶辐合,夜间向山谷辐散,当水汽条件充足时,极易抬升形成可以产生降水的地形云;④祁连山降水主要由小于1 mm的雨滴组成。
郑国光陈跃陈添宇陈乾朱君鉴李照荣
关键词:地形云
西北地区冰雹监测、预警及防雹指挥业务系统
王遂缠李照荣付双喜张杰楚荣忠陈旭辉
西北区一次联合探测层状云系云物理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对 2 0 0 3- 0 9- 1 7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层状云降水天气过程的层状云系进行了联合探测。经观测对比分析发现 :对同一天气系统开展多省联合探测 ,对认识云系发展变化、结构特征及降水潜力很有帮助 ;同一条锋面云系由于流场结构的差异 ,其不同位置的云层结构、温度、湿度、水汽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陇东和陕北虽然同处于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里 ,但是 ,低层天水处于反气旋区 ,抑制了水汽辐合 ,而延安处于横切变右侧的气旋性辐合区 ,有利于低层水汽辐合上升 ,促使该地区云系发展加强 ,其过冷层厚度大于天水地区 ;PMS粒子测量系统测得在整个过冷层中 ,小云粒子的数浓度平均值天水比延安少 1个量级 ,2 D- P测出延安的粒子谱较宽 ,说明上述条件下天水地区人工增雨潜力较小 ,延安地区相对条件较好 。
陈争旗陈保国许新田李照荣郭强
关键词:层状云系结构特征人工增雨
建立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体系增强抗灾减灾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丁瑞津刘积林李照荣
关键词:水资源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生态环境
文献传递
兰州周边地闪分布特征被引量:45
2004年
利用2000年和2002年设在兰州的闪电定位仪资料,分析了兰州周边地区地闪的日频次变化、强度谱分布和累计百分数、日均月变化、闪电密度、极性等特征,并与山东地区的分布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兰州周边地区的云—地闪电中负闪占绝大多数,正闪的平均强度大于负闪,正负闪的比值在午后至次日凌晨大于其均值;总地闪和负闪的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变化,正闪的双峰特征不明显;兰州西南偏南的渭源和陇西县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闪电空间分布中心与冰雹发生源地和影响区对应一致;闪电多发区与地形和气候背景有很大关系。
李照荣陈添宇康凤琴庞朝云杨增梓丁瑞津安林
关键词:冰雹
基于非线性回归的初始风功率曲线订正方法研究
2021年
中国西北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随着大型风电场的快速建设和投产,风力发电已经成为当地能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风电场风电功率预测是电网调度、电网安全、电力销售及电场生产的重要依据。实践表明,风电场合理的风机风功率曲线是准确预测风电功率的重要环节。利用甘肃省9家风电场实况风速、实况功率数据,通过分析风速-功率散点图,应用非线性回归方法,重新构建了风功率曲线,并建立优化的风功率预测模型。基于实际风电场业务,对比了各风电场风电功率预测效果。结果表明新建模型的短期风功率预测准确率更高,且偏差积分电量降低,订正效果显著。
李照荣赵文婧王有生闫晓敏李遥达选芳
兰州周边地区地闪闪区统计特征Ⅰ:环境风场及稳定度特征
2010年
统计分析了兰州周边地区6h内地闪闪区分布特征与200hPa高空急流、垂直风切变、高低空辐合辐散等环境风场以及K指数、条件对流性稳定度指数的关系,得到了地闪闪区与通气管指数分布的5种主要类别以及与高低空辐合辐散、稳定度指数分布的结构模型;指出了目前研究地闪频次与气象参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或空间范围内的地闪频数与K指数的相关关系证实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建议在分析地闪频次和气象参数的关系时考虑选取有益的统计地闪次数的时间或空间范围。
尹宜舟陈渭民沈新勇李照荣
关键词:稳定度
冰雹过程中闪电演变和雷达回波特征的综合分析被引量:27
2005年
应用闪电定位网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西北地区的降雹过程,详细讨论了2004年5月15日发生在兰州皋兰的一次降雹雷雨云的闪电演变、雷达回波特征和云特定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此雷雨云的闪电机制和电结构进行了分析推断。在皋兰产生降雹的个例分析表明,云中液态水含量是否出现高值区,是识别降雹开始的重要因子。在雷雨云移动路径上,总闪和云闪为线状分布,地闪集中分布在降雹区,云闪最多,地闪中绝大多数为负闪。综合计算降雹时段云参数分析表明,云中降水率和含水量对产生闪电相对敏感,推断这次雷雨云的电结构可能属于上正下负的偶极子型。
李国昌李照荣李宝梓
关键词:雷暴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液态含水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