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淑兰

作品数:107 被引量:2,092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冶金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60篇污染
  • 25篇颗粒物
  • 20篇污染特征
  • 17篇大气污染
  • 16篇大气颗粒
  • 16篇大气颗粒物
  • 10篇PM
  • 10篇PM2.5
  • 9篇空气污染
  • 8篇水溶性离子
  • 8篇污染物
  • 8篇臭氧
  • 8篇VOCS
  • 7篇污染控制
  • 7篇空气质量
  • 6篇秋季
  • 6篇灰霾
  • 6篇城市
  • 5篇源解析
  • 5篇夏季

机构

  • 100篇中国环境科学...
  • 10篇北京大学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吉林大学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湖南省环境保...
  • 4篇长沙环境保护...
  • 4篇学研究院
  • 4篇奥来国信(北...
  • 3篇北京工商大学
  • 3篇天津大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成都市环境保...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北京市环境保...

作者

  • 107篇王淑兰
  • 77篇柴发合
  • 35篇高健
  • 28篇张敬巧
  • 21篇张萌
  • 21篇王涵
  • 15篇胡君
  • 12篇云雅如
  • 11篇段菁春
  • 11篇张岳翀
  • 11篇陈义珍
  • 9篇李慧
  • 8篇张新民
  • 6篇薛志钢
  • 6篇张文杰
  • 5篇李红
  • 5篇段宁
  • 4篇胡炳清
  • 4篇王峰威
  • 4篇张凯

传媒

  • 27篇环境科学研究
  • 9篇环境与可持续...
  • 8篇中国环境科学
  • 7篇环境工程技术...
  • 4篇中国科技成果
  • 3篇环境保护
  • 3篇地理科学
  • 2篇环境污染与防...
  • 2篇环境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第19届中国...
  • 1篇世界环境
  • 1篇吉林大学自然...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粉体技术
  • 1篇环境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7篇2021
  • 2篇2020
  • 7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15篇2012
  • 10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在线臭氧分析仪的标定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线臭氧分析仪的标定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设置一用于对在线臭氧分析仪进行标定的配气系统;2)测定在线氮氧化物分析仪的氮氧化物转化率;3)对在线氮氧化物分析仪的测量准确性进行标定;4)通过在线臭氧分析仪大...
高健柴发合王淑兰张萌
文献传递
北京市郊区夏季臭氧重污染特征及生成效率被引量:26
2017年
为研究北京郊区夏季O_3(臭氧)重污染过程特征及O_3生成的光化学敏感性,基于2016年夏季在北京郊区开展的针对O_3及其相关污染物的强化观测试验(7月23日—8月31日,共计40 d),分析了观测期间O_3浓度[以φ(O_3)计]变化特征、O_3重污染过程主控因素与O_3敏感性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φ(O_3)超标时有发生,最大小时φ(O_3)为151.1×10^(-9),其中有15 d的φ(O_3)最大8 h滑动平均值(O_3-max-8h)超过了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占观测天数的37.5%;不同O_3重污染过程成因有所不同,城市烟羽传输的污染物对郊区O_3重污染过程影响显著(观测期间臭氧重污染过程:过程1,7月27—29日;过程3,8月9—11日;过程4,8月16日;过程5,8月21—24日),区域光化学污染对郊区O_3重污染过程也有贡献(观测期间O_3重污染过程2:8月4—6日);结合后向气流轨迹进一步辅助说明了不同重污染过程中O_3的来源不同.研究还发现,观测区域存在反"周末效应"现象,说明观测区域周末受人为影响较为明显;基于观测数据计算的OPE(O_3生成效率)分析了O_3光化学敏感性表明,在有OPE值的22 d内NO_x控制区和VOCs控制区出现的概率(41%)相等,即观测区域O_3对NO_x和VOCs均敏感;此外还发现,在O_3重污染过程中光化学敏感性会随其反应进程发生改变,由NO_x控制区逐渐转变为VOCs控制区.
奇奕轩胡君张鹤丰李慧张萌王涵王淑兰
关键词:臭氧光化学污染
一种大气梯度观测塔上观测仪器的承载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气梯度观测塔上观测仪器的承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外部保护壳体、外部仪器承载装置、内部仪器承载装置和电控系统;外部保护壳体为中空的球缺,其顶部为一体设置的上顶板,周向侧壁上设置有一仓门;外部仪器承载装置...
高健柴发合陈颖军王淑兰田崇国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单颗粒质谱的大气颗粒物实时源解析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单颗粒质谱的大气颗粒物实时源解析方法,其包括:利用在线测量和离线测量方法测量目标大气颗粒物,得到颗粒物在线成分数据、单颗粒在线质谱数据和分粒径的颗粒物离线成分数据;使用软件包得到定量后的多时间分辨率的单...
高健李梅张岳翀柴发合王淑兰周振
文献传递
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识别被引量:53
2005年
研究了北京市2000年采暖期和非采暖期2个典型代表月(6月和12月)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特征以及不同粒径颗粒物中ρ(PAHs)分布特征,并同时利用比值法和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PAHs的来源进行识别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采暖期ρ(颗粒物)明显高于非采暖期;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比例有差别,采暖期、非采暖期ρ(PM10)分别约占ρ(TSP)的0 662和0 734;PAHs具有更明显富集于细颗粒物中的特征;源解析结果表明燃煤污染和机动车污染是PM10中PAHs的最主要来源。
王淑兰柴发合张远航张元勋王玮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PAHSCMB
环形溶蚀器大气颗粒物采样系统条件实验研究:涂层溶液浓度的确定被引量:7
2009年
环形溶蚀器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可以在采集大气颗粒物的同时去除酸/碱性气体,并避免在大气颗粒物采样过程中酸/碱性气体的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采样地点进行采样之前需要优化溶蚀器涂层溶液的浓度。在2008年7月25日至9月;30日利用美国URG公司多种污染物采样仪(UPG-3000K)在北京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综合观测站采集大气颗粒物的过程中设计并进行了关于优化涂渍溶液浓度的条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为保障大气中酸碱性气体的去除效率达到90%以上,用来去除氨气影响的柠檬酸溶液的优化浓度为6%,而用于去除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影响的碳酸钠溶液的优化浓度为2%,与URG-3000K仪器说明书及美国环保局有关“反应性酸性及碱性气体与大气颗粒物酸度监测”的文件(EPA/625/R-96/010a)中所指定的柠檬酸溶液及碳酸钠溶液浓度值1%有所不同。本实验研究进一步说明了利用环形溶蚀器大气颗粒物采样系统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进行采样前进行关于溶蚀器涂层溶液浓度确定实验研究的必要性,并为本次北京夏季有关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分析的采样创造了良好条件。
王峰威李红柴发合钱枫王淑兰余学春郑爱华
东莞市冬季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特征分析
2009年
为识别东莞市颗粒物污染特征,于2004年12月12日-26日在东莞辖区设置5个观测点,采用TH-150CⅢ型大气采样仪及P&P2025S双通道自动采样仪进行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加强观测。对获得的样品进行了日均浓度、粒径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了东莞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和二次污染特征。结果显示:加强观测期间,5个站点PM10日均质量浓度为0.045mg/m^3-0.443mg/m^3,位于西北部的望牛墩站点PM10质量浓度二级超标率相对最高,为100%,位于东南部的塘厦镇站点PM10质量浓度二级超标率相对最低,为46.7%。莞城市区站点PM2.5/PM10为53.4%-70.8%。粒子粒径谱分布特征显示该市可吸入颗粒物以粒径较小的积聚模态粒子为主。
张晖王淑兰柴发合陈义珍薛志钢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特征
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方法综述与应用展望被引量:23
2016年
颗粒物源解析技术是分析排放源与环境受体间关系的重要方法,也是颗粒物污染控制决策及控制措施评估的重要支撑工具.随着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和短期重污染过程应急双向需求的提出,颗粒物源解析技术也在经典方法的基础上逐渐改进,向在线高时间分辨率和复合源解析的方向发展.而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是针对大气污染过程中颗粒物来源进行多时间分辨率动态解析的一种新方法.本文简要总结了实现颗粒物源解析动态化的主要技术途径;针对基于颗粒物化学成分在线观测、基于大气物理模型、空气质量模型等方法的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技术路线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根据目前的研究和管理需求,结合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方法、模型研究和应用方向.
高健李慧史国良丁爱军游志强张岳翀王涵柴发合王淑兰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
欧洲酸雨控制历程及效果综合评述被引量:14
2010年
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评述了欧洲酸雨发展和控制的主要历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酸雨控制主要经历了EMEP建立与达成共识,CLRTAP公约形成与实施平均减排方针,基于临界负荷与生态敏感性制定减排策略,以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与追求多重环境效应等4个发展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控制效果.1980—2007年,欧洲硫排放减少了84%,NOx排放减少了37%;大气中ρ(SO2)从10.32μg/m3降至1.26μg/m3,ρ(NO2)从10.38μg/m3降至7.15μg/m3;欧洲降水酸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最后,基于欧洲酸雨控制先进经验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未来我国酸雨控制建议.
云雅如柴发合王淑兰段菁春
关键词:酸雨控制
协同创新 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被引量:4
2021年
如何统筹运用“科技创新”和“协同治理”来有效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本文梳理了协同创新助力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在区域部门间权责利不匹配、科技支撑协同创新不足等方面仍然面临着深层次的问题和瓶颈。以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为例,系统分析了该项目在改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提出深入推进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要充分应用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治理的政策工具、开展多尺度多目标的协同控制、构建生态环境领域集中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正确处理“一市一策”和区域联防联控的协同关系的建议。
李海生陈胜吴丰成王淑兰
关键词:协同创新大气污染防治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