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满侠

作品数:114 被引量:487H指数:11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2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0篇多发
  • 20篇细胞
  • 19篇多发性
  • 19篇多发性硬化
  • 16篇缺血
  • 15篇血性
  • 14篇血管
  • 13篇卒中
  • 13篇急性
  • 12篇血管病
  • 12篇膜炎
  • 12篇脑膜
  • 11篇神经系
  • 11篇神经系统
  • 11篇脑血
  • 11篇脑血管
  • 10篇脑膜炎
  • 10篇脑血管病
  • 8篇免疫
  • 7篇凋亡

机构

  • 102篇兰州大学第二...
  • 7篇兰州大学
  • 7篇兰州医学院第...
  • 6篇兰州大学第一...
  • 4篇兰州医学院
  • 2篇甘肃省人民医...
  • 2篇甘肃省中医院
  • 2篇甘肃省妇幼保...
  • 2篇甘肃省康复中...
  • 1篇甘肃中医药大...
  • 1篇德克萨斯大学
  • 1篇青海省人民医...
  • 1篇甘肃省疾病预...
  • 1篇甘肃省肿瘤医...
  • 1篇酒泉市人民医...
  • 1篇安县人民医院
  • 1篇嘉峪关市人民...

作者

  • 114篇王满侠
  • 14篇李晓玲
  • 10篇孙静洁
  • 8篇武国德
  • 8篇姜华
  • 7篇王琪
  • 7篇张新燕
  • 6篇黄守先
  • 6篇张雯静
  • 6篇李鑫
  • 6篇郭健
  • 6篇刘利宁
  • 6篇张博
  • 6篇秦敏
  • 6篇王利娟
  • 5篇李志东
  • 5篇郑婷
  • 5篇张振昶
  • 5篇张淑娟
  • 4篇张建强

传媒

  • 13篇中国神经免疫...
  • 9篇中国免疫学杂...
  • 7篇解放军医学杂...
  • 4篇临床内科杂志
  • 4篇中国全科医学
  • 4篇兰州大学学报...
  • 3篇生命科学研究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3篇中国生物制品...
  • 3篇山东医药
  • 3篇临床医学
  • 3篇卒中与神经疾...
  • 3篇解放军医学院...
  • 2篇中国中医药信...
  • 2篇卫生职业教育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甘肃中医学院...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国细胞生物...

年份

  • 10篇2024
  • 9篇2023
  • 6篇2022
  • 14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12篇2018
  • 5篇2017
  • 10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1
1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性脑卒中分子分型和转化作用研究
张振昶陈丽霞郭佳鄢琦韩玮苏刚王满侠武国德袁薇李鸣明石正洪张廷华王雪萍刘骥飞
该项目属于临床转化应用研究,通过对甘肃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NP位点单倍型的构建及其相关蛋白的功能验证,阐明了在该地区人群当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基因分布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建立相关分子病理分型指标,为脑卒中精准医...
关键词: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
3D-DIR在RNMO与RRMS皮层病变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利用磁共振三维双翻转恢复序列(three-dimensional 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3D-DIR)观察在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relapsing neuromyelitis optica,RNMO)与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中皮层病变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02-28-2017-02-28期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患者数据库中的RNMO患者、RRMS患者各22例,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2名作为对照。用3D-DIR序列对3组观察对象皮层病变进行区域检测,同时测量三组各个区域皮层厚度,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常规MRI T2、Flair序列下,RRMS患者皮层病变出现率为27.27%(n=6),而对照组和RNMO组均未见皮层病变。DIR序列下RNMO病例与健康对照组均未见皮层病变,而22例RRMS的皮层病变出现率为81.82%(n=18)。通过双反转恢复序列三维重建显示RRMS患者存在严重的皮层病变(90.91%,n=20),通过freesurfer软件三维重建的皮层区病灶分布更为明显,几乎所有RRMS患者均存在皮层病变(100%,n=22),而RNMO未见皮层病变。RNMO患者与NC的额颞交界区(P<0.001)、枕叶下区(P<0.001)、顶叶下区(P<0.001)以及距状回[(1.92±0.42)mmvs.(2.16±0.32),F=11.712,P=0.016]的皮层厚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区域的皮层厚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RMS与NC在大脑皮层厚度比较除枕极无明显区别[(2.13±0.35)mmvs.(2.12±0.33)mm,F=0.266,P=0.609)]之外,大脑其他部位的皮层厚度均变薄(P<0.05)。RRMS与RNMO两组间皮层厚度比较,额极区[(2.18±0.29)mmvs.(2.70±0.22)mm,F=113.648,P=0.003]、额颞交界区[(2.23±0.33)mmvs.(2.72±0.29)mm,F=67.876,P=0.009]、颞叶上区[(2.12±0.31)mmvs.(2.83±0.27)mm,F=144.361,P=0.003)]、中区[(2.34±0.41)mmvs.(2.91±0.43)mm,F=58.123,P=0.004]、下区[(2.54±0.31)mmvs.(2.97±0.32)mm,F=51.779,P=0.005]、颞枕交界区[(2.12±0.26)mmvs.(2.61±0.17)mm,F=171.844,P=0.009]、枕叶下区[(1.98±0.27)mmvs.(2.12±0.17)mm,F=9.771,P=0.003)]、旁中央回[(1
李鑫刘雅婷刘光耀王蕾武国德吴闯原铂尧王满侠
关键词: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
环状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2年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共价闭合的长链非编码RNA,在真核生物中表达丰富。CircRNA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高度保守性和组织发育特异性等特点。研究发现,circRNA是一种新的基因调控层,可通过充当微小RNA(microRNA,miRNA)“分子海绵”等方式参与基因转录及转录后的调节过程。先前的研究发现,circRNA在脑组织中高度表达,近年来研究进一步表明,circRNA对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circRNA这一新型分子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等CNS疾病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加深对circRNA及其与CNS疾病关系的认识。
武世萍俞坤(综述)王满侠
关键词:生物学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硬化阿尔兹海默病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IL-17、IL-23的表达及其与发病的关系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肌无力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根据病情轻重和病变的分布,按改良Osserman临床分型[5]将MG患者分为眼肌型组(15例)和全身型组(25例);按照胸腺病理组织学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胸腺正常组(16例)、胸腺增生组(11例)、胸腺瘤组(13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眼肌型组和全身型组,胸腺正常组、胸腺增生组、胸腺瘤组患者的外周血IL-17、IL-23水平。结果观察组MG患者外周血IL-17、IL-2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全身型MG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均显著高于眼肌型MG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胸腺瘤组患者的IL-23水平显著高于胸腺正常组、胸腺增生组患者,胸腺瘤组患者的IL-17水平显著高于胸腺正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外周血清IL-17、IL-23水平表达异常升高,眼肌型和全身型MG患者,胸腺正常、胸腺增生、胸腺瘤MG患者的外周血IL-17、IL-23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孙静洁赵金亓斐牛彦霞原铂尧王琪王利娟谢沁芳王满侠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IL-17IL-23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中TRAIL、OPG、IFN-γ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2015年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骨保护素(OPG)、γ-干扰素(IFN-γ)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中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结脑组)、2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病脑组)和20例头痛患者(对照组)脑脊液中s TRAIL、OPG、IFN-γ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结脑组患者脑脊液中的s TRAIL、OPG、IFN-γ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脑组患者脑脊液中IFN-γ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脑脊液中s TRAIL、OPG水平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脑组和病脑组脑脊液s TRAIL、OPG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FN-γ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 TRAIL、OPG、IFN-γ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脑脊液中IFN-γ水平可作为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敏感性依据。s TRAIL、OPG的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孙静洁秦敏谢沁芳原铂尧王满侠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骨保护素Γ-干扰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双向作用相关调节分子
2024年
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常驻免疫细胞,在大脑免疫监视和组织修复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可被各种病理因素激活,形成M1或M2表型,从而介导神经炎症或神经保护效应;同时,当神经元所处的微环境稳态被打破时,也会释放“信号”分子,通过配体-受体结合方式,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因此,调节小胶质细胞-神经元联系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双向作用相关信号分子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明小胶质细胞-神经元的免疫机制,为靶向治疗小胶质细胞激活的相关CNS疾病提供依据。
高娟苏刚张振昶吴琼慧陈玮王满侠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神经元
结核性脑膜炎诊疗概况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肺外结核中病情最重,危害最大,破坏力最强的结核病.早期确诊、及时合理的治疗是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的关...
张淑娟王满侠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
长链非编码RNA对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程呈进行性发展,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障碍、认知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AD的病理特征为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extracellularβ-amyloid protein deposition,Aβ)沉积、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神经元丢失、突触性和营养不良性神经炎。然而,上述病理变化的发病机制及分子谱目前尚不清楚,给A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单位的RNA,参与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如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AD。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LncRNA与AD间存在密切关系。为了深入了解LncRNA在AD中的作用及机制,本文对BACE1-AS、NEAT1、51A、BC200、EBF3-AS等LncRNA在A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AD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刘会张亚岚张薇(综述)王满侠
关键词:长链非编码RNA阿尔茨海默病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TRAIL、OPG水平与TOAST亚型的关系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ACI)中符合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分型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性凋亡诱导配体(sTRAIL)、骨保护素(OPG)水平进行测定,探讨sTRAIL、OPG在ACI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ACI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17例、小动脉闭塞型卒中(SAO)13例,健康对照14例,分别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sTRAIL、OPG。结果 ACI患者血清sTRAIL、OPG、空腹血糖(FPG)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对照组;LAA型NIHSS、CSS评分高于SAO,LAA型sTRAIL高于对照组、OPG高于SAO及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ACI患者血清OPG水平与年龄呈正的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TRAIL、OPG参与了ACI的病理过程,它们在LAA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刘利宁王满侠秦敏黄守先
关键词:脑梗死骨保护素TOAST亚型
卵圆孔未闭相关隐源性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8年
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可通过反常性栓塞引起隐源性卒中。PFO患者发生隐源性卒中后,采用抗凝治疗预防卒中复发的效果是否优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PFO封堵治疗是否能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本文通过复习国内外有关PFO与隐源性卒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Meta分析和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就PFO合并隐源性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马莉花李秀丽胡浩王满侠
关键词:卵圆孔未闭抗凝抗血小板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