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的研究、实践和推广
- 朱小瑜王晨虹侯庆中李小毛柳国胜苏晋琼林冰纯刘寿桃林建苗连朝辉杨传忠梅家平张小兰董国庆杨跃萍
- 该成果为自选项目,属(新生)儿科学、围产新生儿复苏急救领域。 新生儿窒息目前在我国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智力伤残的主要原因。该项目通过对新生儿复苏技术长期观察和探索(包括前期研究),结合国际上先进方案(美国第5版的《新生...
- 关键词:
- 关键词:新生儿死亡率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方法对1999年1月—2004年11月我院收治的28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以早产、皮疹、肝脾肿大为主。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28例患儿全部阳性。选用青霉素,重症联用菌必治治疗,治愈20例,好转4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不典型,需根据临床、X线检查以及血清学等综合分析进行诊断。青霉素,重症联用菌必治疗效满意,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者预后凶险。
- 邓学红杨跃萍
- 关键词:新生儿先天性梅毒
- 复方乳酸菌散剂预防小儿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随机对照试验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复方乳酸菌散剂预防和减少小儿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方法:将小儿肺炎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在使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乳酸菌散剂,对照组仅使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出现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7例,对照组出现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26例,两组对比, P<0.01。结论:复方乳酸菌散剂可以预防和减少小儿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对缓解肠道症状和调整肠道菌群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 杨跃萍邹新英
-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患儿血浆苯丙氨酸及酪氨酸的变化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儿苯丙氨酸与酪氨酸比值的变化,探讨苯丙氨酸/酪氨酸与MODS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MODS患儿(MODS组)和正常体检的5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利用反相高效液湘色谱法检测MODS组患儿入院第1、8天时及对照组体检时苯丙氨酸、酪氨酸变化,计算两者比值的变化。结果MODS组入院后第1天苯丙氨酸高于对照组,苯丙氨酸/酪氨酸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后第8天,MODS组苯丙氨酸/酪氨酸仍高于对照组,但低于第1天(P<0.05)。结论 MODS苯丙氨酸/酪氨酸随病情好转而下降,苯丙氨酸/酪氨酸可以为MODS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姚梦霖汤红平陈丽芳杨跃萍刘培辉许哲洪
-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苯丙氨酸酪氨酸
-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评价中药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方法:将124例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按10mg·kg^(-1)·d^(-1),ivd,qd,疗程3~5d;对照组62例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按10~15mg·kg^(-1)·d^(-1),ivd,qd,疗程3~5d。观察发热、咽痛症状变化及咽部疱疹消退情况。结果: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是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值得临床应用。
- 邹新英杨跃萍
- 关键词:莪术油咽峡炎疱疹性
- 幼儿急疹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幼儿急疹不同病程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的变化特点,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7月至2010年6月我院急疹留观及住院治疗的532例幼儿急疹病例,对其临床资料、不同病程外周血血象、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在发热第1天正常或上升,发热第4天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其后血象逐渐上升,病程8d白细胞大多恢复正常,中性粒细胞也较第4天明显上升,病程第14天粒细胞恢复正常。结论①幼儿急疹在病程初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正常或稍高,高峰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恢复期血象基本正常,但中性粒细胞上升时间比白细胞慢。②动态观察外周血象变化有助于幼儿急疹与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别。③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类型与淋巴细胞有很大关系,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可能是一种保护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 姚梦霖杨跃萍邹新英刘培辉
- 关键词:幼儿急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 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伤指标检查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比较研究反映窒息新生儿肾损伤的实验室指标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38例窒息新生儿尿常规、尿 β微球蛋白 (β -MG)、血尿素氮 (BUN)、血肌酐 (Cr)、血尿酸 (Ua)的变化。结果 窒息组各项检测指标的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重度窒息组各项指标的异常发生率高于轻度窒息组 (P <0 0 5 ) ;同一组内尿 β -MG的异常发生率高于血Cr、BUN、Ua的异常发生率 (P <0 0 5 ) ;重度窒息组尿常规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结论 尿常规检查和尿β -MG检测是判断窒息后新生儿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 郑义敏杨跃萍李腾
- 关键词: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伤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
- 45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 ,指导预防和治疗。方法 对 4 5 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类分析。结果 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为感染性疾病、溶血性疾病及出血性疾病 ,分别占 33 8% ,30 7%及 14 0 %。结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为感染因素和遗传性 ,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应加强新生儿期护理 ,防止感染 ,同时加强产前及产后遗传免疫性疾病筛查工作。
- 蒋红英杨跃萍
-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
- 喜炎平、抗病毒口服液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观察喜炎平、抗病毒口服液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3例初诊为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91例,应用病毒唑治疗;中药治疗组91例,抗病毒口服液+喜炎平注射液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91例,为上述治疗的结合。结果:各组不良反应都较轻,西医治疗组有效率79.12%;中药组有效率77.78%;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92.31%,比前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退热、疱疹消退、症状和体征消失的时间上比前两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喜炎平、抗病毒口服液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疗效显著,能明显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许哲洪邹新英杨跃萍
- 关键词:喜炎平抗病毒口服液病毒唑手足口病
- 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 杨跃萍曹敏刘培辉
-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临床综合征,循环血液中炎症介质大量增加是全身炎症反应的物质基础,在参与SIRS的众多炎症介质中,血浆IL-6浓度是细胞因子级联激活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疾病预防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