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格
- 作品数:25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谈国际中文教师的汉字知识素养
- 新时代新形势下汉语汉字走向世界各地,汉字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度呈现出不完全相同的字形面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字库收录字形求大求全,新旧字形、正异字形、古今字形、中外字形等同时出现,也给人们造成莫衷一是的用字纠结。探讨...
- 张素格
- 关键词:汉字知识教师素养
- 文献传递
- “四”字第二笔的写法与小学字形教学问题被引量:2
- 2019年
- 去年,一条有关汉字细微字形书写的新闻引发热议,题目是《“四”字第二笔到底应该怎么写?小学语文考倒一帮家长》(《钱江晚报》2018年1月28日),为了“找到一个何时写‘■’、何时写‘’的规律”,《钱江晚报》记者找了几所知名大学毕业的18位学士和硕士参与作答,“认为‘四’第二笔为‘■’的有11人,认为是‘’的有5人,比较模糊无法给出选择的有2人”。
- 张素格陈双新
-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字形《钱江晚报》写法大学毕业
- 关于汉字“申遗”问题的思考被引量:2
- 2011年
- 近些年来,海内外不少部门、团体、学者或文化人士,都一再提到要为汉字申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此事听起来似乎很好,但从申遗的条件和汉字本身的状况来看,汉字还不必申遗,申遗也不利于汉字的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理清汉字的家底,开展古今全部汉字的发展演变及其字际关系研究,使汉字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是两岸学者共同的责任和较为紧迫的任务。
- 陈双新张素格
- 关键词:汉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性信息化
- 简评王占福《古代汉语修辞学》
- 2001年
- 王占福先生的《古代汉语修辞学》是一部研究古代汉语修辞现象的专著。它的创新和发展是多方面的 ,概括说来 ,有以下三个显著特色 :第一 ,理论体系的建构更趋严密完善 ;第二 ,学术观点的表述更趋凝练概括 ,更具科学性 ;第三 ,语言质朴通俗流畅自然。
- 张素格
- 关键词:书评学术观点语言风格
- 海峡两岸文字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4
- 2013年
- 海峡两岸不同文字面貌的形成始自20世纪50年代末,从此"繁简之争"一直是学界和民众争论的热点。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两岸交往的日益密切,两岸文字问题的研究由隔绝对立到交流互动,由偏执到宽容,都认识到"废繁从简"和"废简从繁"的片面性,对"识繁写简"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海峡两岸现行汉字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差异:繁体简体、异体字和微观字形,目前大陆学界对两岸的繁简字和微观字形的对比研究给予了广泛关注,但关于两岸异体字的对比研究很是薄弱。要想实现两岸"书同文",首先需要对两岸文字问题进行系统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统筹安排。
- 张素格
- 关键词:繁体简体异体字
- 古代汉语没有积极修辞的转类吗——与郭焰坤先生商榷
- 2002年
- 转类作为一种积极修辞格,具有特定的修辞结构和特殊的修辞效果。这种辞格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运用也渐趋成熟。而《修辞学习》1998年第二期发表了《转类性质的历史演变》一文,其作者郭焰坤先生列举了大量名词适用的例子,认为“转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性质”、“先秦两汉时的转类不是辞格”、“转类作为一种积极修辞方式,它萌芽于明末清初而成熟于五四之后”。郭焰坤先生的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 孙书杰张素格
- 关键词:积极修辞辞格古代汉语修辞结构修辞效果
- 北周麟趾学士的设置、学术活动及其意义被引量:3
- 2008年
- 麟趾学士是北周明帝设置的文化著述职官。麟趾学士的主要执掌是"刊校经史",主要的修撰成果是《世谱》。麟趾学士的设置为文士的集中创造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南北文士的文化交流和北周文学的发展。
- 宋燕鹏张素格
- 引用修辞理论初探
- 在汉语修辞中,引用修辞是一种运用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根基。但是对这一修辞现象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还没有作品问世,因此本文就这一课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通过大量地占有古今有关引用修辞理论研究的...
- 张素格
- 关键词:修辞事类用事含蓄
- 文献传递
- 石家庄市“城中村”村落文化调查研究之一——裕华区槐底村民间信仰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对石家庄市"城中村"的典型之一——槐底村的民间信仰内容及衰退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研究"城中村"民间信仰发展状况提供借鉴。
- 宋燕鹏张素格
- 关键词:城中村民间信仰
- 引用修辞准则探微被引量:2
- 2008年
- "引用"是汉语传统修辞手法之一,历代学者对它的运用准则进行过理论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大多数比较零散,呈现出零珠碎玉的特点。笔者通过梳理有关学说流派。按性质特点把引用修辞准则归纳为以下三种观点:融化不涩、创新出奇、切合题旨,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逐一分析了各观点的特征、贡献及不足之处。
- 张素格
- 关键词: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