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耿波

作品数:74 被引量:200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动漫等研发与人才培训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211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文化科学
  • 16篇文学
  • 16篇艺术
  • 13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4篇政治法律
  • 3篇哲学宗教
  • 2篇建筑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9篇文化
  • 16篇城市
  • 7篇都市
  • 7篇艺术
  • 7篇文化自觉
  • 6篇世界城市
  • 6篇范式
  • 6篇北京建设世界...
  • 4篇田园城市
  • 4篇相声
  • 4篇相声艺术
  • 4篇美学
  • 4篇民俗
  • 4篇公共性
  • 3篇都市化
  • 3篇都市化进程
  • 3篇遗产
  • 3篇社会
  • 3篇审美重构
  • 3篇文学

机构

  • 74篇中国传媒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管理...
  • 1篇国立政治大学

作者

  • 74篇耿波
  • 2篇李东瑶
  • 2篇刘士林
  • 2篇史圣洁
  • 2篇刘双双
  • 1篇张立群
  • 1篇林津
  • 1篇周武忠
  • 1篇季蕾
  • 1篇严威
  • 1篇唐亚林
  • 1篇毕会娜
  • 1篇姜晓云
  • 1篇廖明君
  • 1篇张士闪
  • 1篇严明
  • 1篇高小康
  • 1篇陆邵明
  • 1篇王郁
  • 1篇陈爽

传媒

  • 7篇民族艺术
  • 7篇江苏行政学院...
  • 6篇中国政法大学...
  • 4篇社会科学
  • 3篇齐鲁艺苑(山...
  • 3篇江南大学学报...
  • 3篇枣庄学院学报
  • 2篇曲艺
  • 2篇中国名城
  • 2篇民俗研究
  • 2篇艺术百家
  • 2篇文化研究
  • 2篇现代传播(中...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求是学刊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学术月刊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10篇2013
  • 9篇2012
  • 5篇2011
  • 12篇2010
  • 10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相声艺术的群落认同及文化想象被引量:2
2010年
传统相声艺术作为民间文化中笑的艺术,其快乐的本质是一种伦理幸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相声进行渗透、提升的结果。面对新生意识形态的文化认同构成解放后"舞台"新相声的基本艺术冲动,"家-国想象"是舞台时代相声艺术实现成功认同的核心机制。进入上世纪90年代,相声在"回归剧场"中开始重建多元认同。当前,电视情景喜剧不仅实现了相声在消费时代的"日常认同再生产",更重要的是为相声艺术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驱动性的媒介经济新框架。
耿波
关键词:相声艺术文化想象
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转向与都市空间美学被引量:1
2013年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观念是一种时间美学的建构,时间美学因为忽视了"时间"与"生产"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而导致了政治上的迷误。"生产"神话的终结引导马克思主义进入到都市空间时代。在都市空间中,发生着从时间美学向都市空间美学的嬗变,都市空间美学以同时包含主动—被动内涵的个体为审美主体,与"他者"共在游戏,同时包含着政治否定和个性解放两个方面的审美意蕴,是对康德美学在都市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耿波李东瑶
“后申遗”时代的公共性发生与文化再生产被引量:2
2012年
"保护还是开发"作为中国申遗实践的热点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当代文化中产业与精英两个文化阶层借助官方观念错位而展开的话语竞争。关注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标志着"后申遗"时代的到来。遗产公共性是觉醒的遗产持有者,以遗产为公共性实现的符号媒介,借助遗产媒介实现公共参与与群体沟通。在当下申遗实践中,遗产公共性已在"遗产话语"、"遗产表演"、"遗产资源"与"遗产行政"四个维度发生。遗产公共性的社会建构应落脚在遗产的"文化再生产"之上。
耿波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再生产
礼俗互动传统中的徐复观农本政治观被引量:13
2014年
徐复观以"忧患意识"为核心所提出的道德政治,是中国礼治政治传统的当代样态。道德政治的关键是宗法价值秩序经人格价值秩序而上升为政治秩序,"工夫"论是此升华过程的内在机制,这导致了道德政治中民众缺席。在周代政治实践中,因殷周之变而发生了两个群体的文化适变,产生了以"礼俗互动"为机制的礼治政治。同样是对殷周之变的当代阐释,徐复观道德政治的提出是建立于其中一个群体文化适变的脉络之中,忽视了乡民群体本身因崇敬化传统而与知识精英相联合的路向,这是造成其道德政治架构局限的原因所在。在徐复观的思想发展中,其前期提出了"农本政治",但随着自我身份认同日益偏向于知识精英而又逐渐偏离"农本政治"。对徐复观"农本政治"的考察,重新设定了徐复观思想研究的起点,可对其所提出的"一人专政""知识分子政治"等命题做多元理解。台湾自耕农政治的发生过程,是对徐复观"农本政治"观的印证。
耿波
关键词:道德政治
恐惧与敬仰:蒙元时期西人游记中的中国印象被引量:2
2016年
《马可·波罗行纪》中的东方印象书写存在着敬仰与焦虑杂糅的复杂情绪。这种复杂的东方印象,始于蒙元时期西方人对三次蒙元西征的直观感受。三次蒙元西征使西方人形成了对东方的恐惧印象,而蒙元帝国的建立又与西方集体记忆中的"赛里斯"神话与救世主信仰相嵌合,这带动了恐惧印象向敬仰情绪的转变。西方对东方的敬仰日益成为主流,但在敬仰的主流印象中恐惧传统却并未完全消失。在《马可·波罗行纪》前后的西人东方游记中,恐惧与敬仰的交织构成了西人东方印象的主调。
耿波刘双双
关键词:恐惧敬仰
城市科学理论建构与中国都市化进程——上海交通大学2012城市科学秋季论坛会议综述被引量:8
2013年
城市科学是关于城市化或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层本质、整体特征及当代形态的理论体系。城市科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建构对解决当代中国都市化进程的"中国问题"意义重大,如大都市治理能力建设、城市层面的空间公平问题、城市设计能力、新城新区建设、后都市空间的文化生态、城市品质提升及代表城市文化根基的记忆场所的拯救等问题,都将通过对城市科学的系统研究得以解决,另外,传统农耕文化与江南娱乐精神对当代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刘士林耿波唐亚林张立群刘新静高小康周武忠陆邵明王郁严明姜晓云周捷聂翔宇王真周继洋
关键词:城市文化
文化自觉与正当性确认:当代中国非遗保护的权益公正问题被引量:3
2014年
在中国非遗保护中,由知识分子精英群体所鼓呼的遗产保护民众本位与文化自觉立场,是非遗保护观念的巨大进步,但在实践中却遭遇重重困境,原因在于忽略了"文化自觉"就其可实现而言并非是自我缘发的,而是有其先决条件的。个体"意愿"惟有在公权框架中获"正当性确认"才能成为具有实践力的"意志",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惟有获得公权机构的"正当性确认",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公权正当性体现于公权机关对大众权益的公正分配。因此,非遗文化自觉的真正实现,在根本上乃建基于权益公正。在当代中国非遗保护历程中,非遗群体经历了漫长的"权益公正失落",而2011年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虽推动了民众享有非遗文化"所有权"的进程,但非遗保护的权益公正建设的有序展开,仍待努力实践。
耿波
关键词:文化自觉
《文心雕龙》中“神与物游”的隐意被引量:1
2013年
《文心雕龙·神思》中的"神"和"物"有其特定的体"道"内涵:"神"是‘神性"(虚静,以人合天)与"反神性"(入世,以人争天)的张力性的统一体;"物"是"物性"(恒定无为)和"反物性"(变动不居)的张力性的统一体。《文心雕龙·神思》中的"神与物游"观念以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包含了一套比传统的"物感说"合理的主客体融合机制。传统"物感说"在解释创作主客体融合机制方面的弊病在于没有指出融合的动力何在,而"神与物游"的观念则指出了,创作主客体的融合是一个主客体所葆育的道的内在"生"长力量发挥和外在天道统摄共同作用的过程,而这恰恰就是"游"的含义。
耿波
何谓地方:现代性视野中的“地方”思想被引量:13
2015年
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地方"观念的产生来自资本主义"空间"扩张的冲击。出于对扩张性"空间"营造可见性"差异"的反对,现象学通过"还原"而呈现出人之具体实践的时间整体性特征,由此时间观念的改变而产生了与扩张性"空间"不同的"空间"观念,即"地方"。现象学之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将"地方"观念发扬光大,但产生了"地方"意义来自差异性"建构"还是"根著"于人之存在体验的分歧。海德格尔及其思想同道认为,"地方"的意义来自于"建构"与"根著"的合题。"地方"的本义是人借助于"物"实现"差异性聚集",由此"聚集"而实现一种"整体"性,在此"整体"性的庇护中人"能栖居",由此"能栖居"而获得"地方"体验。海德格尔的"地方"观念同时包含危险,他所指认的"物"本身的非现实性使"差异性聚集"有成为"差异性游荡"的倾向,由此会产生虚无主义的"游荡的地方"。后结构主义阵营的部分思想家发展了"游荡的地方"的地方观念,索亚、德·塞图等人则在将"地方"观的建构引向现实博弈的意义上提出了值得关注的"地方"思想。
耿波张安琪
乡规民约治下的社区传统与城镇化调适被引量:6
2015年
乡规民约是中国传统村落最重要的社会组织资源之一,它对村落社会约束力的丧失与畸变构成了中国传统村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中,重新把握乡规民约对传统村落的社会组织内涵,并结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现代村落的新变而发展出乡规民约治下村落社会的适变路向,这对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意义。
耿波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传统村落乡规民约城镇化进程组织资源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