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波
- 作品数:74 被引量:193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动漫等研发与人才培训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211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恐惧与敬仰:蒙元时期西人游记中的中国印象被引量:2
- 2016年
- 《马可·波罗行纪》中的东方印象书写存在着敬仰与焦虑杂糅的复杂情绪。这种复杂的东方印象,始于蒙元时期西方人对三次蒙元西征的直观感受。三次蒙元西征使西方人形成了对东方的恐惧印象,而蒙元帝国的建立又与西方集体记忆中的"赛里斯"神话与救世主信仰相嵌合,这带动了恐惧印象向敬仰情绪的转变。西方对东方的敬仰日益成为主流,但在敬仰的主流印象中恐惧传统却并未完全消失。在《马可·波罗行纪》前后的西人东方游记中,恐惧与敬仰的交织构成了西人东方印象的主调。
- 耿波刘双双
- 关键词:恐惧敬仰
- 城市科学理论建构与中国都市化进程——上海交通大学2012城市科学秋季论坛会议综述被引量:8
- 2013年
- 城市科学是关于城市化或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层本质、整体特征及当代形态的理论体系。城市科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建构对解决当代中国都市化进程的"中国问题"意义重大,如大都市治理能力建设、城市层面的空间公平问题、城市设计能力、新城新区建设、后都市空间的文化生态、城市品质提升及代表城市文化根基的记忆场所的拯救等问题,都将通过对城市科学的系统研究得以解决,另外,传统农耕文化与江南娱乐精神对当代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 刘士林耿波唐亚林张立群刘新静高小康周武忠陆邵明王郁严明姜晓云周捷聂翔宇王真周继洋
- 关键词:城市文化
- 文化自觉与正当性确认:当代中国非遗保护的权益公正问题被引量:3
- 2014年
- 在中国非遗保护中,由知识分子精英群体所鼓呼的遗产保护民众本位与文化自觉立场,是非遗保护观念的巨大进步,但在实践中却遭遇重重困境,原因在于忽略了"文化自觉"就其可实现而言并非是自我缘发的,而是有其先决条件的。个体"意愿"惟有在公权框架中获"正当性确认"才能成为具有实践力的"意志",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惟有获得公权机构的"正当性确认",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公权正当性体现于公权机关对大众权益的公正分配。因此,非遗文化自觉的真正实现,在根本上乃建基于权益公正。在当代中国非遗保护历程中,非遗群体经历了漫长的"权益公正失落",而2011年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虽推动了民众享有非遗文化"所有权"的进程,但非遗保护的权益公正建设的有序展开,仍待努力实践。
- 耿波
- 关键词:文化自觉
- 《文心雕龙》中“神与物游”的隐意被引量:1
- 2013年
- 《文心雕龙·神思》中的"神"和"物"有其特定的体"道"内涵:"神"是‘神性"(虚静,以人合天)与"反神性"(入世,以人争天)的张力性的统一体;"物"是"物性"(恒定无为)和"反物性"(变动不居)的张力性的统一体。《文心雕龙·神思》中的"神与物游"观念以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包含了一套比传统的"物感说"合理的主客体融合机制。传统"物感说"在解释创作主客体融合机制方面的弊病在于没有指出融合的动力何在,而"神与物游"的观念则指出了,创作主客体的融合是一个主客体所葆育的道的内在"生"长力量发挥和外在天道统摄共同作用的过程,而这恰恰就是"游"的含义。
- 耿波
- 何谓地方:现代性视野中的“地方”思想被引量:12
- 2015年
- 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地方"观念的产生来自资本主义"空间"扩张的冲击。出于对扩张性"空间"营造可见性"差异"的反对,现象学通过"还原"而呈现出人之具体实践的时间整体性特征,由此时间观念的改变而产生了与扩张性"空间"不同的"空间"观念,即"地方"。现象学之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将"地方"观念发扬光大,但产生了"地方"意义来自差异性"建构"还是"根著"于人之存在体验的分歧。海德格尔及其思想同道认为,"地方"的意义来自于"建构"与"根著"的合题。"地方"的本义是人借助于"物"实现"差异性聚集",由此"聚集"而实现一种"整体"性,在此"整体"性的庇护中人"能栖居",由此"能栖居"而获得"地方"体验。海德格尔的"地方"观念同时包含危险,他所指认的"物"本身的非现实性使"差异性聚集"有成为"差异性游荡"的倾向,由此会产生虚无主义的"游荡的地方"。后结构主义阵营的部分思想家发展了"游荡的地方"的地方观念,索亚、德·塞图等人则在将"地方"观的建构引向现实博弈的意义上提出了值得关注的"地方"思想。
- 耿波张安琪
- 乡规民约治下的社区传统与城镇化调适被引量:5
- 2015年
- 乡规民约是中国传统村落最重要的社会组织资源之一,它对村落社会约束力的丧失与畸变构成了中国传统村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中,重新把握乡规民约对传统村落的社会组织内涵,并结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现代村落的新变而发展出乡规民约治下村落社会的适变路向,这对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意义。
- 耿波
-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传统村落乡规民约城镇化进程组织资源
- 洋节现状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与对策调查报告被引量:6
- 2013年
- "洋节"是对外来节日的俗称。在当代中国节日文化中,"洋节"已越来越成为热点问题,对"洋节"现象的把握,深入实证的社会调查是关键。调查揭示出,人们在对洋节的认知、期待心理与过节原因、如何过洋节等方面的真实情形与人们的惯常观念有很多大的出入。其中,人们对"洋节"的期待没有舆论宣传的那么高,人们通常是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本位出发参与"洋节"等。调查显示,媒介文化在"洋节"问题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在内涵上能够互补、共建是人们所普遍认同的"洋节"发展的必然走向。为实现"洋节"的健康发展,应从搁置节日文化中、西有别的思维,引导中西节日从各自文化本位向节日公共文化转变;改变扬中抑洋的节日施政方略,中西统筹,创制中西互补的中国特色的节日体系;超越官民博弈,着眼中层社会,在生活多样化的自觉选择中释放节日创新活力等方面入手。
- 耿波
-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中西文化交流民俗艺术
- 都市扩张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重构
- 2012年
- 19世纪发生的资本主义城市扩张,伴随资本主义资本积累贯穿西方社会的两个世纪。城市扩张并非只是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空间量的积累,城市扩张带来了城市日常生活结构从"神圣"话语到"物化"的转变,因此引发了城市现实因缺乏意义深度而产生的衰败,而现实衰败在根本上无法由"革命专政"解决,艺术创作中对日常生活现实的"审美重构"是城市个体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行方式。19到20世纪西方城市扩张历程中,现实主义艺术以城市英雄主义、现代主义艺术以"当下"体验建构、超现实主义以内在幻象的规避与"神奇现实"的建构,分别体现出三种"审美建构"的方式,共同构成了西方现代都市美学的整体历程。在城市个体救赎的意义上,现代都市美学发展的实质是从外向内、从理性向非理性逃避的审美化生存。审美化生存其实是对城市现实"物化"所产生的"碎片化"逻辑的顺应。20世纪中后期的电子化媒介引发了口语媒介的再生以及城市群落空间的产生,为城市集体经验的产生提供了新契机,使城市个体的精神救赎走出审美化生存,转向在现实"碎片化"局势中城市个体与个体之间经验交流与连接实现的新可能,这也正是本雅明所指出的城市堕落时代个体救赎的关键所在。
- 耿波
- 关键词:审美重构电子媒介
- 城市扩张与艺术疏导--以19世纪欧洲城市大扩张中的现代绘画为中心被引量:1
- 2009年
- 19世纪欧洲的城市扩张构成了与中世纪城市迥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城市扩张产生了遏制人性的城市病,但城市扩张本身也蕴含着解放个体的辩证张力。19世纪产生于城市扩张进程中的现代绘画在艺术"疏导"的意义上,具有升华城市个体体验的真实性、转化城市"物化"现实、实现城市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持衡的积极意义。
- 耿波
- 关键词:现代绘画
- 从为“人民”服务到为“大众”服务——葛优“顽主”形象论
- 2007年
- 葛优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顽主"形象,这些"顽主"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着从为"人民"服务向为"大众"服务的转变。在为"人民"服务时代,"顽主"的形象为人民提供了释放政治压力的空间,在为"大众"服务时代,"顽主"又为大众提供了打破符号幻象的有力武器。在打破符号幻象的意义上,葛优塑造的"顽主"形象为普遍陷入仿真迷局的当代中国电影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顽主"形象是中国80年代文化经过时代澄汰而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不管在何种意义上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
- 耿波
- 关键词:人民大众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