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广文
- 作品数:11 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三峡水库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制度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针对三峡水库渔业资源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对策,以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野切入制度层面,从机构设置、法规建设、环保措施3个方面探讨了库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框架。
- 刘国文何广文杨军佘国平
- 关键词:三峡水库渔业资源
- 斑点叉尾鮰肝胆综合症继发烂鳃病的防治方法被引量:1
- 2006年
- 斑点叉尾鱼回吃食出现异常,部分网箱的鱼出现闭口现象。解剖5尾病情严重的病鱼,症状相似。外消内服是治疗肝胆综合症继发细菌性鱼病的最好方法,但最佳的方法仍是投喂营养全面的饲料,避免药源性肝胆损伤,增强鱼的体质。
- 何广文
-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肝胆综合症烂鳃病
- 水库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试验被引量:6
- 2007年
- 8口养殖网箱,规格为5 m×4 m×3 m,投放斑点叉尾鮰鱼种21 600尾,养殖20个月,总成活率91.3%,饲料系数1.81,平均体重817 g;销售收入16.1万元,利润2.9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22。
- 何广文裴必高
-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饲料品质病害防治
- 克氏原螯虾暴发病细菌性病原的研究被引量:31
- 2009年
- 从患暴发病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肝胰腺中分离到3株细菌。人工注射感染显示,KSAX-3分离菌在浓度107cfu/mL时可使95%以上健康克氏原螯虾死亡;在106cfu/mL浓度时可导致70%的健康克氏原螯虾死亡,并使克氏原螯虾出现明显的与自然条件下相似的疾病症状,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克氏原螯虾致病菌。KSAX-3菌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为:革兰氏阴性,单鞭毛,发酵葡萄糖,甘露醇、氧化酶、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精氨酸脱羧酶、水杨酸、枸橼酸盐(西蒙氏)阴性,在含0%、10%NaCl的普通培养基中不生长,在含2%、4%、6%8、%NaCl的普通培养基中生长,在30℃、35℃、40℃、42℃条件下生长良好。鉴定该菌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盐酸土霉素、盐酸四环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金霉素、硫酸卡那霉素、交沙霉素、烟酸诺氟沙星等8种药物敏感。
- 陈昌福刘远高何广文杨军
-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暴发病副溶血弧菌生化特性药敏试验
- 斑点叉尾鮰几种疑难疾病的介绍
- 2007年
- 当前养殖斑点叉尾鲴在我国方兴未艾,然而,和其它养殖动物一样,随着养殖范围的扩大、养殖密度的提高以及养殖时间的延长,斑点叉尾鲴的疾病问题也随之接踵而来,并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介绍斑点叉尾鲴几种疑难疾病的主要特征,以帮助斑点叉尾鲴养殖业者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尽早发现和认识它们,并采取正确的控制对策,减少因病造成的损失。
- 李爱华何广文
- 关键词:养殖动物养殖时间养殖密度养殖业
- 酵母复合物对斑点叉尾鮰免疫效应及给予程序的研究
- 在饲料中添加定量的酵母复合物,投喂经注射接种福尔马林灭活的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菌苗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28 d后,通过测定供试鱼的增重量、血清中凝集抗...
- 何广文
- 关键词:免疫激活剂斑点叉尾鮰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
- 文献传递
- 网箱养殖鲟鱼试验
- 2002年
- 何广文李长江胡盛新陈仁贵陈细华危起伟
- 关键词:网箱养殖鲟鱼投饲率养殖密度
- 斑点叉尾鮰套肠症的病原学初步研究被引量:21
- 2008年
- 本研究从2例垂死的患败血症并肠套叠的斑点叉尾鮰血液、肝脏及脑组织中分离到2种类型的致病性细菌菌株,经对细菌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攻毒实验证实它们确为斑点叉尾鮰病鱼的病原。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及时对病区斑点叉尾鮰进行治疗,连续用药3—5d,发病的叉尾鮰即停止死亡。根据研究结果,文章对斑点叉尾鮰肠套叠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 刘金玉杨五名李爱华何广文
-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肠套叠
- 《无公害食品斑点叉尾鮰》《无公害食品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技术规范》
- 何广文胡盛新李长江邹力赵兴高习勇王兴明
- 该课题研究了《无公害食品斑点叉尾鮰》(标准代号:DB42/257-2003)、《无公害食品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技术规范》(标准代号:DB42/T252-2003)。技术规范有养殖的水域、水质,按照不超过水体自我净化能力的标...
- 关键词:
- 关键词:无公害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
- 克氏原螯虾暴发性疾病病原及其传播途径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7
- 2008年
- 为了探讨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暴发性疾病的传染途径和致病病原,取呈现暴发性疾病典型症状的克氏原螯虾的组织与内脏,制作成螯虾肉糜后分为3份,分别采用抗生素除菌、不做任何处理和在100℃水浴锅中保持1 h等3种方法将螯虾肉糜处理后,连续投喂体重(5.6±0.3)g的幼年虾、体重(17.5±0.4)g的青年虾和体重(24.6±0.5)g的成年虾7 d后,继续饲养观察28 d,比较了各试验组螯虾的死亡率。结果表明,口服经过抗生素除菌和未经任何处理的患病螯虾组织能导致健康试验螯虾发病而死亡,而且青年虾和成年虾死亡数量较幼年虾多;与加热处理患病螯虾组织相比,未经处理的患病螯虾组织诱导健康克氏原螯虾发病率最高,抗生素处理组其次,这种结果预示着患病螯虾组织中存在能导致克氏原螯虾疾病发生的致病性病毒和细菌,而且健康的克氏原螯虾可以通过摄食带病原的患病虾受感染。采用盐酸多西环素对患病虾的治疗未显示出疗效。
- 陈昌福杨军刘远高何广文
-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暴发性疾病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