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保平

作品数:13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4篇血清
  • 3篇选择素
  • 3篇依达拉奉
  • 2篇血管
  • 2篇粘附分子
  • 2篇缺血
  • 2篇脑出血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可溶性E-选...
  • 2篇患者血清
  • 2篇出血
  • 1篇胆碱
  • 1篇胆碱乙酰转移...
  • 1篇电刺激
  • 1篇电刺激小脑
  • 1篇电刺激小脑顶...
  • 1篇电刺激小脑顶...

机构

  • 13篇河南大学

作者

  • 13篇李保平
  • 7篇贺维亚
  • 4篇孙玉华
  • 3篇赵静雅
  • 2篇耿利娇
  • 2篇王朝辉
  • 2篇黄晓哲
  • 2篇马金叶
  • 1篇李明善
  • 1篇赵俊
  • 1篇刘大建
  • 1篇赵美英

传媒

  • 2篇临床荟萃
  • 2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中原医刊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37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按超声检测结果分狭窄组和非狭窄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70例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者124例(33.51%),其中狭窄≥50%者56例(15.14%),7例为颈内动脉闭塞(1.89%);97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28例(28.87%),颅内血管狭窄58例(59.79%)。多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高龄、高脂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呈正相关(P<0.05),而与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饮酒无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较低,但有增高的趋势。高龄、高脂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刘大建赵美英贺维亚李保平王朝辉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
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测定及意义被引量:1
2003年
李明善李保平
关键词:可溶性E-选择素肿瘤坏死因子
不同证型抑郁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改善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分析不同证型抑郁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2015年医院接诊的12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12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西医常规抗抑郁剂-帕罗西汀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中医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8周,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HAMD评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HAMD评分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HAMA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HAMA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恶心、排尿困难、食欲减退、便秘等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8/60);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为6.67%(4/6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根据抑郁症患者不同的中医证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的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改善良好,临床治疗疗效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孙玉华李保平贺维亚赵静雅
关键词:抑郁症中西医抑郁情绪证型
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和疗效观察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将84例脑水肿患者分为治疗组利对照组,84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20m l,共14d,静脉滴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观测的脑水肿大小和疗效。结果:治疗两周后治疗组的脑水肿体积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有助于减轻脑水肿,提高临床疗效,是脑出血的理想用药之一。
李保平马金叶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醒脑静注射液
B7T对慢性脑缺血老龄大鼠海马CDK5及p35表达及认知功能改善的影响
2016年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脑缺血老龄大鼠海马CDK5及p35的表达情况探讨B7T的作用机制。方法12月鼠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370±40)g,安全随机法分为Sham-Saline组(假模型+生理盐水)、2VOSaline组(模型+生理盐水)、2VO-B7T组(模型+B7T)。药物干预完成后,进行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完成水迷宫实验后,处死大鼠制作组织切片,用于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查。对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凋亡细胞和齿状回中BrdU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对CDK5和p35采用光密度分析。结果 2VO-Saline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时间、停留的时间百分比和跨越平台所在象限的次数与Sham-Saline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VO-B7T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停留的时间百分比和跨越平台所在象限的次数与2VO-Saline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VO-Saline组大鼠海马CA1区凋亡神经细胞、齿状回亚颗粒细胞层BrdU阳性细胞数量较Sham-Saline组显著增多(P<0.01),且凋亡细胞呈散在分布。连续给予B7T干预14d后,大鼠海马CA1区凋亡细胞、齿状回亚颗粒细胞层BrdU阳性细胞数量与2VO-Salin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VO-Saline组老龄大鼠海马DG/CA1区锥体细胞层CDK5和p35表达显著高于Sham-Saline组(P<0.01)。经B7T干预后,慢性脑缺血老龄大鼠中DG/CA1区锥体细胞层CDK5和p35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2VO-Saline组(P<0.05)。在目的象限游行时间及跨过平台区域的次数与海马CA1区凋亡神经细胞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大鼠在目的象限游行的时间及跨过平台区域的次数与新生神经细胞数量呈正相关。结论 B7T可改善慢性脑缺血老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B7T促进慢性脑缺血老龄大鼠神经发生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与抑制CDK5、p35的表达有关。慢性脑缺血老龄大鼠神经发生与其认知功能改善密切相关,且神经发生是认知功能改善的病理基础。
孙玉华贺维亚李保平
关键词:慢性脑缺血神经发生CDK5P35
老年脑出血并发多器官衰竭6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贺维亚李保平黄晓哲
关键词:脑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老年人
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8影响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8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常规治疗,生理盐水100mL加入必存30mg,2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8浓度的变化及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依达拉奉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TNF-α和IL-8浓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9和P=0.11).治疗后依达拉奉组血清中TNF-α[(6.3±1.3)ng/L]和IL-8[(63.2±28.7)ng/L]浓度较对照组[(10.2±3.0)ng/L和(100.3±34.5)ng/L]显著下降(P<0.01);依达拉奉组总有效率86.49%,对照组62.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依达拉奉治疗可以减轻缺血脑细胞的损害、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其对脑缺血神经元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和IL-8的产生、阻止白细胞向梗死区的浸润有关.
王朝辉李保平
关键词:脑梗死依达拉奉TNF-ΑIL-8
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质过氧化物和丙二醛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治疗)41例和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常规治疗,生理盐水100m l加入依达拉奉30m g,2次/d,连续14 d)39例。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患者血清中SOD、LPO和MDA浓度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的疗效。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治疗14 d后,依达拉奉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组(P<0.01),且依达拉奉治疗后患者血清LPO和MDA的浓度较常规组明显下降(P<0.05和P<0.01),而血清SOD浓度较常规组明显回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依达拉奉治疗可以减轻缺血脑细胞的损害,有利于病情的康复,依达拉奉能够有效地清除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过量生产的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郭俊华李保平
关键词:脑梗死依达拉奉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ICAM-1和sE-selectin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和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的影响。方法: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治疗)35例和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常规治疗,生理盐水100m l加入依达拉奉30mg,1d 2次,连续14d,iogtt)37例,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14d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和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浓度的变化及2组的疗效。结果:依达拉奉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组(P<0.01),且依达拉奉组治疗后患者血清sICAM-1和sE-selectin的浓度较常规组明显下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早期对脑梗塞患者进行依达拉奉治疗可以减轻缺血脑细胞的损害、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其对脑缺血神经元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ICAM-1和E-selectin的产生,从而阻断了白细胞向缺血区的浸润有关。
李保平马金叶
关键词:脑梗死依达拉奉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可溶性E-选择素
神经干细胞与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变化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5年
背景:血管性痴呆患者存在额叶皮质及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受损,可能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形态学基础。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与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9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其中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模型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组采用两血管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在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之后向大鼠海马CA1区注射5μL神经干细胞,另外两组按照同样的操作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移植后第3,7,14,30,60天,分别处死各组6只大鼠,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脑实质Brd U阳性细胞和Ch AT阳性细胞分布情况,利用Morris水迷宫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与结论:Brd U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大脑皮质区以及海马区,尤其是血管周围。在基底核和丘脑以及室管膜区,可观察到少量Brd U阳性细胞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Brd U阳性细胞数目不断下降,到移植后60 d,仅存在少量Brd U阳性细胞存活。移植后不同时间模型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的Ch AT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Ch AT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0.05)。模型组寻找平台时间显著长于假手术组,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少于假手术组(P<0.05);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的寻找平台时间显著短于模型组,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大于模型组(P<0.05)。结果表明神经干细胞可以在大鼠脑内存活并发生迁移,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相关机制可能与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分化和生长有关。
孙玉华耿利娇赵静雅贺维亚李保平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干细胞痴呆胆碱乙酰转移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