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 作品数:60 被引量:226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211”工程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N端截短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对人骨肉瘤细胞株SaOS-2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研究N端截短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66))对骨肉瘤细胞Saos-2生长的影响。方法 构建携带Rb^(66)cDNA片段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Rb,用脂质体LIPOFECTAMIME^(TM)2000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b、空载体对照pcDNA3-1转染至SaOS-2细胞中。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转染后SaOS-2中Rb^(66)mRNA及蛋白的表达;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测定细胞倍增时间及生长曲线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成功地将N端截短的Rb^(66)cDNA导入骨肉瘤细胞SaOS-2中,并在mRNA及蛋白水平获得了表达。转染后的SaOS-2细胞胞浆展开,细胞核浆比例变小;Rb^(66)导入后,SaOS-2细胞生长减慢,群体倍增时间延长,细胞周期呈现G_1期阻滞。结论 Rb^(66)可通过阻止细胞G_1→S期进展而抑制骨肉瘤细胞SaOS-2的增殖。 李扬 乔慧 邓家德 张萌 朱全胜 丘钜世关键词:视网膜 骨肉瘤细胞株 细胞周期 循环酶法检测溶血磷脂酸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建立循环酶法检测溶血磷脂酸(LPA)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临床。方法根据循环酶法原理结合LPA的特点建立循环酶法检测LPA的方法,同时作方法学评价,并临床检测与分析20例卵巢癌血浆中的LPA水平。结果吸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线性范围为18.6μmol/L,检测限为0.03μmol/L,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为5.3%和7.4%,回收率为100.7%,与液相色谱比较,回归方程为Y=0.953X+0.51,不同浓度的胆红素、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糖、尿酸及抗坏血酸对结果无影响,试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卵巢癌血浆中的LP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法灵敏、准确、特异及重复性好,试剂性能稳定,线性范围能满足需要,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邓家德 李扬关键词:循环酶法 溶血磷脂酸 卵巢癌 酶法检测 曲马多吗啡联合用药在妇科手术术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曲马多吗啡联合用药在妇科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可行性。方法拟行妇科开腹手术施行硬膜外术后镇痛患者60例,年龄18-70岁,ASA I-II级,体重42-68 kg,随机分为M、TM两组(n=30)。M组镇痛配方首量:吗啡1.5-2 mg+0.25%左旋布比卡因混合液5 ml,维持:吗啡2-3 mg/d+0.125%-0.15%左旋布比卡因;TM组镇痛配方首量:吗啡1.5-2 mg+0.25%左旋布比卡因混合液5 ml,维持:曲马多300-400 mg/d+0.125%-0.15%左旋布比卡因,两组首量和维持镇痛药物均使用生理盐水稀释,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情况。结果在镇痛效果上,M、T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心呕吐及瘙痒发生率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马多和吗啡联合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轻。 黄丹勇 李扬 吴海 雷亚红 何焕珍 孙来保关键词:曲马多 吗啡 术后硬膜外镇痛 结节性纤维毛囊瘤:一种新的皮肤附属器肿瘤 被引量:2 2012年 患者女,22岁,左肩部孤立性无痛性肿物逐渐增大2年人院。体检:除左肩部肿块外其余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病变局部皮肤隆起,表面光滑,色泽正常,肿物位于皮下,约3.5am×2.0cm×1.5cm,质硬,可移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脂肪组织内,结节状,局部具有纤维性假包膜,肿物切面灰白色,质中。镜下,肿瘤组织学形态与乳腺型纤维腺瘤极为相似,呈明显的分叶状,每个小叶由具有管状结构、基底细胞样上皮条索和富于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的纤维黏液样间质构成,小叶内无毛球和原始毛乳头结构;小叶间为致密的胶原纤维性分隔,其间散在少量炎细胞浸润;多数小叶内基底细胞样上皮条索包绕在纤维黏液样间质周围;部分管状结构内可见少许稀薄并呈同心圆样排列的淡嗜伊红物质。免疫组化显示,小叶内上皮细胞及其管腔内物质强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5/6(CK5/6),不表达CAM5.2及癌胚抗原(CEA),管腔内淡嗜伊红物质糖原染色阴性,支持管状结构为不成熟毛囊,而非汗管。结合临床表现、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糖原染色结果,命名为结节性纤维毛囊瘤(nodular fibrofolliculma)。术后随访3月余未见复发。本病是一种毛源性良性附属器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学表现,认为是一种新的皮肤附属器肿瘤。 毛荣军 韩建德 房惠琼 谢乐 李扬 李启明关键词:肿瘤 经典型Brocq假性斑秃4例 被引量:3 2011年 报告4例经典型Brocq假性斑秃。4例患者均表现为散在的绿豆至花生米大脱发斑,表面轻度萎缩凹陷。实验室及组织病理检查排除了斑秃、盘状红斑狼疮等疾病,皮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早期病变累及皮脂腺,提示可能通过免疫性损伤诱导干细胞凋亡而引发永久性脱发。 张斌 赵莹 杨建 陈小红 李扬 章星琪关键词:免疫组化 全反式维甲酸对骨肉瘤细胞OS732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对骨肉瘤细胞OS732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用10-5MATRA作用骨肉瘤细胞OS732,6d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活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半定量RT-PCR检测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D(D1、D2、D3)、CDK4、P21WAF1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ATRA作用后,OS732细胞胞浆展开,细胞核变小,核浆比例变小;瘤细胞生长减慢,细胞计数为正常对照组的39.5%;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减少,细胞阻滞于G0/G1期;CyclinD1、CyclinD2、CDK4mRNA表达均下降,尤以CyclinD2、CDK4下降最明显,CyclinD3、P21WAF1mRNA未见明显改变。结论10-5M全反式维甲酸可明显抑制骨肉瘤细胞OS732的增殖,并使细胞周期出现G1/G0期阻滞,该作用可能与维甲酸处理后OS732细胞中CyclinD2、CDK4表达的下调以致低磷酸化pRb积累有关。 李扬 丘钜世 邓家德 张萌 乔慧关键词:维甲酸 骨肉瘤 细胞周期 骨肉瘤组织与良性骨肿瘤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分析骨肉瘤与骨良性肿瘤差异蛋白质质点,寻找影响骨肉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指标。方法: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5例骨肉瘤组织与5例良性骨肿瘤组织总蛋白。Deep purple荧光染色,Im-ageMaster 2DE软件分析,对差异蛋白质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定肽质指纹图谱并查询SWISS-PROT数据库。结果:获得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荧光染色图谱。图像分析检测骨肉瘤组织平均蛋白点数为1 386±101,良性骨肿瘤组织平均蛋白点数为1 270±202。初步鉴定出22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其中15个在骨肉瘤中表达上调,以锌指蛋白133(zinc finger protein 133,Znf133)、laminB和T-复合多肽1(tailless complex poly-peptide 1,TCP-1)上调明显;7个在骨肉瘤中表达下调,其中蛋白激酶C抑制因子-1(protein kinase C inhibitor pro-tein 1,KCIP-1)表达缺失。结论:骨肉瘤组织与良性骨肿瘤的蛋白质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其中Znf133、laminB、TCP1、KCIP-1等可能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诊断骨肉瘤的分子标记物或治疗靶点。 梁琼 李扬 王连唐 刘郁林 罗灿桥 梁惠珍 黎明涛关键词:骨肉瘤 蛋白质组 骨肉瘤组织中MICA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检测骨肉瘤组织中MHCI类链相关蛋白A(MHC class I chain-related A,MICA)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为探讨骨肉瘤的肿瘤免疫机制提供信息。【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MICA mRNA在11例新鲜骨肉瘤组织和5个骨肉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66例石蜡包埋骨肉瘤组织、6例石蜡包埋正常人骨组织、9例新鲜骨肉瘤组织和5个骨肉瘤细胞株中MIC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骨肉瘤组织中MICA mRNA表达率为81.8%(9/11),5个骨肉瘤细胞株均表达MICA mRNA;MICA蛋白在骨肉瘤组织和正常骨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51.6%(34/66)和0%(0/6);骨肉瘤细胞株Saos-2、MG63和HOS阳性表达膜表面MICA蛋白,而细胞株U2OS和OS732只有少量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MICA mRNA和蛋白广泛表达于骨肉瘤组织和细胞株。 卢善明 薛玲 肖萍 李扬 车丽洪 乔慧关键词:骨肉瘤 MHC MICA 脊柱多发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一例报告 被引量:3 2009年 患者女,60岁,因持续性腰背部疼痛3个月就诊。7年前患者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除术,保留双侧卵巢。MRI提示T3、T12椎体及其附件内可见不规则或结节状异常信号,相对于正常骨髓信号,呈长T1、短T2信号,边界较清晰, 尹军强 高振华 李扬 沈靖南 王晋 黄纲关键词: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多发 脊柱 子宫全切除术 腰背部疼痛 双侧卵巢 原发性皮肤小B细胞淋巴瘤 2007年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小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62岁。反复低热4年,躯干暗红斑、斑丘疹1年。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正常,IgM56 100mg/L,κ轻链(freeк)21.73g/L,尿本-周蛋白阳性。3次骨髓穿刺均显示增生性骨髓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及胶原束间密集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CD20、CD79a、CD5、CD10、部分CD23、bcl-2均(+),UCHL1、CD4、CD8、CD38、cyclinD1均(-)。组织病理改变符合小B细胞淋巴瘤。诊断:原发性皮肤小B细胞淋巴瘤。 陈小红 韩建德 李扬关键词:淋巴瘤 小细胞 B细胞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