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灿

作品数:64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历史地理
  • 8篇哲学宗教
  • 7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学

主题

  • 26篇尚书
  • 26篇《尚书》
  • 12篇文化
  • 7篇先秦
  • 7篇历史思想
  • 6篇历史意识
  • 6篇民族
  • 4篇儒家
  • 4篇史观
  • 3篇心性
  • 3篇心性论
  • 3篇儒学
  • 3篇周易
  • 3篇文化价值
  • 3篇先秦时期
  • 3篇《周易》
  • 2篇递嬗
  • 2篇夷夏
  • 2篇影视
  • 2篇忧患

机构

  • 38篇河南科技大学
  • 26篇山东大学

作者

  • 63篇王灿
  • 1篇韩宏韬

传媒

  • 4篇长江论坛
  • 3篇广西社会科学
  • 3篇郑州轻工业学...
  • 3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东方论坛(青...
  • 2篇理论月刊
  • 2篇洛阳理工学院...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安徽广播电视...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寻根
  • 1篇求索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9篇2013
  • 9篇2012
  • 6篇2011
  • 10篇2010
  • 10篇2009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尚书》《周易》历史变动观念之比较
2012年
《尚书》与《周易》同为儒家重要经典,历史变动观念都很丰富,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它们既有很大的可比性,又极具比较价值。从具体内容看,二者的历史变动思想既有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又有区别。二者都染上了古代中国方能有的思想特色和文化内涵,亦即实用理性主义色彩。
王灿
关键词:《尚书》《周易》
“前孔子时代”的中心文化——论洛阳学的最重要文化价值
2019年
“轴心时代”这一名词的引入,固然对中国学术史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也容易造成对中国文化的错误理解,因而可用中性的、事实性描述的“孔子时代”来代替。洛阳学的最大学术意义就在于其在“前孔子时代”中的中心地位,因为,洛阳不仅是三代的文化核心区域,更是周公制礼作乐之地,而这些因素都对中国文化基本的性质和面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创立儒学以及儒学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很大程度上与洛阳及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紧密相关。当然,在孔子之后的时代里,洛阳学也长时期保持着辉煌。
王灿
论《大国空巢》的“人口历史观”——兼谈先秦时期的人口观念被引量:1
2017年
易富贤《大国空巢》一书中的"人口历史观",其要点为:人口数量优势是国家、民族或文明强盛的基础;惟高效利用人口资源,方使人口数量优势显现并成为国家强盛之基;人口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着国家、民族或者文明的活力大小;人口增加不是负担,反而是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大国空巢》的"人口历史观"是对近代"人口过多会阻碍社会发展"观念的反动,亦是对先秦时期中国传统人口观念的回归。肇始于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人口观念,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后,仍具有其不可抹杀的真理性,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巨大生命力。
王灿
关键词:先秦典籍
《尚书》中的天人关系新探被引量:6
2009年
《尚书》的天人关系思想是中国天人关系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同时,它也是《尚书》历史思想的重要源头。《尚书》的"天"或"帝"等至上神并不具有"创世"和"完全的人格神"特征;"人"在《尚书》中的天人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天子"在《尚书》中的本义是"天之元子"而非"天之独子",但是后者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取代了前者。《尚书》中的天人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本色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
王灿
关键词:《尚书》天人关系创世人本
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被引量:4
2009年
通常,中国原始历史意识被认为应当从中国神话传说中溯源;实际上,其源头可能并不仅限于此——远古先民对祖先业绩的追述乃至对亲身经历往事的回忆等等也可以产生历史意识,甚至更有合理性。其次,中国史学家往往有意无意地将"传说"而非"神话"当作中国历史意识的源头,这也折射出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在中西方历史意识起源问题中的作用有某些差异;而实际上二者也确有明显区别。再者,"神话"和"传说"确非一回事,在寻觅中国原始历史意识的源头时,应该首先明确区分二者并辨别清楚它们在中国原始历史意识起源中的不同作用。另外,中国神话固然有明显被"历史化"的成分,而中国历史同样有被大量"神话化"的情形,因此,必须首先厘清中国各神话和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及彼此关系,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去探讨中国原始历史意识的起源问题。
王灿
关键词:神话传说
《尚书》天人观念与春秋战国人文思潮被引量:1
2012年
天人观念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基石。作为学术上的源头性著作,《尚书》天人观念对后世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文思潮的重要思想来源。春秋战国时期也有某些思潮并非人文性质,如韩非子就发展出了君主专制意识。
王灿
关键词:《尚书》春秋战国人文思潮
儒家后嗣观念对历史意识、宗教意识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后嗣观念是人类文化观念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嗣观念的强烈程度与历史意识成正比,与宗教意识成反比。中国儒家后嗣观念重视父系嫡亲男性后嗣的单线传承,这在中国历史上居主流地位,且与中国人分外突出的历史意识相互强化;而中国儒家这种特殊的后嗣观念对中国人的宗教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使中国人的宗教意识相对淡薄。
王灿
关键词:历史意识宗教意识儒家思想
新时期孟子心性论逻辑架构研究综述
2011年
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研究成果斐然。对孟子心性论的逻辑架构研究,学术界的评价由低转高,认识逐渐深化。相形之下,港台的研究更少意识形态色彩,对孟子心性论的评价更高。学者们愈来愈认识到孟子心性论在当今世界的价值,并予以高度评价。
王灿
关键词:心性论逻辑架构
《尚书》历史变动观的两重性
2009年
《尚书》的历史变动观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它承认新旧时代即新旧王朝的递嬗是合理的、进步的;另一方面又认为尧、舜、禹等"圣王"所生活的时代是值得欣羡的时代。这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从天命改变的角度而后者主要是从道德高尚、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说的。而这一切都可以用"敬德保民者可以得天命"来解释,其关键在"德"上。《尚书》所认为的前代圣王统治时期是好时代,对这一观点,应该做具体分析。
王灿
关键词:《尚书》两重性递嬗倒退
《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尧、舜、禹、汤、武形象考察被引量:3
2011年
《尚书》尧、舜、禹、汤、武等"圣王"的历史形象,几千年来一直呈严重的"被同质化"情形。其实这些"圣王"形象各有不同,实分属为"道德圣王"型、"功绩圣王"型、"革命圣王"型。"被同质化"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历史文化需要一种不变的"存在"来使人们获得社会稳定感和道德向心力,这就需要造成一种社会和道德"体系"来表示这种"存在"。《尚书》及其相关学术的传播是"被同质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王灿
关键词:《尚书》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