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香
- 作品数:22 被引量:23H指数:4
- 供职机构: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与4种药物配伍的稳定性考察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考察葛根素注射液与临床常用的4种药物(能量合剂粉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肌苷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素含量变化。结果:配伍后,4h内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葛根素含量几乎不变。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可与能量合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肌苷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配伍。
- 梁美凤陈国锐陈丽芳李爱香
- 关键词:葛根素高效液相色谱法配伍变化
-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 目的:通过分析门诊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儿科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随机抽查我院儿科门诊2008年7~12月中每月连续7天的儿科门诊处方共计14115张,对处方中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途径、联合用药、使用频率...
- 翁爱彬李爱香
- 关键词: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 文献传递
- 我院病区药房退药情况分析
- 目的:分析本院住院患者退药原因,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房管理水平.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8月份住院药房退药处方3540张,对退药科室、退药原因,退药品种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退药最多的科室为呼吸科(19.15%),其...
- 李爱香翁爱彬
- 关键词:医院管理住院患者退药现象合理用药
- 文献传递
- 13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2007~2008年上报的136例ADR,按年龄、性别、用药情况、涉及药品品种、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涉及的药品共有75种,抗菌药物居首位,其次是中成药;男性患者发生ADR多于女性;老人和儿童的发生率较高;静脉注射是引发的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主要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
- 李爱香梁美凤
-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
- 抗菌药物分线管理及督导方式的探讨
- 我院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床位多,病人多,病种复杂,抗菌药物品种多,应用有关依据规定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医院管理年》的要求,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制度及目录,并由医务科牵头、药剂科协助进...
- 梁美凤李爱香
- 关键词:抗菌药物分线管理药剂科合理用药
- 文献传递
-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 2010年
- 目的随机抽查我院儿科门诊2008年7月~12月中每月连续7天的儿科门诊处方共计14115张,对处方中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途径、联合用药、使用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处方为8541张,占总处方的比例为60.51%,其中口服的抗生素使用率为42.01%,注射用抗生素使用率为16.65%,注射+口服的抗生素使用率为1.85%。使用频率前十名的大多数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中单联用药比例为95.21%,二联用药比列为4.79%,无三联及以上用药情况。
- 李爱香翁爱彬
- 关键词: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 目的通过分析门诊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儿科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查我院儿科门诊2008年7月—12月中每月连续七天的儿科门诊处方共计14115张,对处方中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途径、联合用药、使用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 翁爱彬李爱香
- 关键词: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 文献传递
- 我院2007~2008年13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136例ADR,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
- 李爱香梁美凤
- 关键词:临床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安全管理
- 药学本科临床实践教学的探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在就业压力下如何提高药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实习质量及医院临床药学发展的需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方法按照药学本科实习大纲及教学改革目标要求,根据医院药学发展的需要,制订规范化的实习教学培养模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药学本科毕业生能担负各行业药师的职责。结论制订的教学培养模式切实可行,符合社会需求药学人才。
- 梁美凤林锦魁魏金婷郑碧进林琦李爱香
- 关键词:药学本科专业
- 我院病区药房退药情况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者退药原因,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房管理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8月份住院药房退药处方3540张,对退药科室、退药原因,退药品种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退药最多的科室为呼吸科(19.15%),其次是重症监护室(9.15%);退药原因较多以医嘱调整(换药)为主,占48.64%,其次是转科或出院退药;退药药品品种涉及广泛,主要以抗微生物药物居多(29.18%),其次是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用药与营养药(14.52%)。结论应梳理各个流程,强化临床合理用药意识,从而有效控制退药。
- 李爱香
- 关键词:退药原因合理用药